時代的發展呼喚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人才,這種人才的培養依賴于教育。尤其對于中職學生,知識創新拓放和技術創新拓展能力是他們日后生存的支撐,而最基礎的知識和素養,就是母語水平和語文素養。中職學生是日后社會人才的主要構筑者,他們畢業后將走向社會的各個基礎崗位。中職語文教師應在課堂上培養學生的開拓思維和創新意識,這是其日后立足的根本。因此,打造外向、創新的中職語文教學模式尤為重要。
一、拓展課堂教學閱讀,增加課外閱讀含量
傳統的語文課堂教學閱讀,都是閱讀文章、分析文章、概括文章,很難脫離文章本身的知識含量,拓展的內容更少。學生學習一篇文章,不能與其他文章進行比較閱讀或是知識串聯,這限制了學生的思維活性和創新意識,難以達到拓展知識層面的目的。因此,要打造的語文課堂教學模式應是大量攝入課外知識,把課堂文章閱讀當做一篇基礎文章,借此來引出一系列的相關知識。這樣的課堂教學,學生的興趣會異常濃厚,不再有枯燥乏味和千篇一律的感覺,而且會產生無窮的探索和求知欲望,這恰恰是中職語文教學的優勢。
課外閱讀,當然是最有效的課堂內容活化拓展的方式。當我們在學習了教材內容后,可適當從不同角度補充相關內容,這不但是對教材知識的鞏固,也是知識廣度的延伸。如在學習了莎士比亞的《威尼斯商人》后,教師可根據作者的生平創作,補充其他作品。通過這樣的活化拓展,自然能夠豐富學生的閱讀含量,進而開展文章的口述和續寫能力等訓練項目,練就語文鑒賞和應用能力。
二、多媒體教學手段,讓課堂教學更靈活
隨著教育教學的發展,國家對教育教學的投入也不斷在增長,筆者所在學校的每個班級都安裝了投影儀和幕布,更方便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多媒體教學在語文教學中可謂是增色增彩,不但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能讓教學內容能更直觀地深入學生內心。
如講《洛陽詩韻》一課,洛陽作為九朝古都有悠久的歷史和文化底蘊。絕大多數學生是根本沒有去過洛陽的,他們的理解也只能是停留在書本的文字和老師的語言上。有了多媒體教學,教師就可以播放洛陽的歷史記錄片,讓學生有更直觀、正面的畫面感和立體感,便于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尤其在講到洛陽的四個特色(古、美、奇、絕)和白馬寺、牡丹、唐三彩、龍門石窟這些景致,任語言再豐富多彩也難以描摹,若通過圖片展示,效果就不同了。學生直接看到了近似實物的畫面,任時間歷久,也不會忘記。學生學完了這篇文章,不會有任何學習壓力,反而會有沉浸在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中的游歷之感。這樣的學習模式,學生可謂是欣然接受。
三、課內與課外優化組合,獨立與協作相結合
語文學科生活化、大眾化的特點,決定了模式的實施需要時空的延續,課內是主陣地,必須利用足,利用好。“語文譬如花,社會乃其根。土活菽蘭茂,源開江海深”,語文與生活的關系是樹與土的關系,根深扎于土,方能枝繁葉茂。
學習的自主性要求學生在學習中必須保持相對獨立性。熟悉課文、發現問題、思考探究、借助講解,這些都需要在教師的引導下由學生自主完成,這也是培養學生在獨立環境中自主探究的能力,為終身學習做準備。但由于各種客觀因素的制約,學生的能力往往難以獨立解決已產生的問題,這就要求個體充分參與到集體生活中去,相互間的交流、討論、切磋是關鍵環節。個體需要依靠合作,也可以享受合作。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既要求學生的獨立能力,也需要建立他們的合作精神。
如在講授《都江堰》一課時,學生可從網上查到有關都江堰的介紹,了解更多有關都江堰的情況,如都江堰的地理位置、歷史背景以及實際功用等,不限制角度,選擇自己的設立面,喚起了學生學習本課的興趣。上課時,每個學生把所查到的資料與課文內容聯系起來,獨立發言,選講自己的攝取鏡頭。在各自發言后交流討論,補充完善自己的講述。在此同時,了解其他同學的選材知識,將其進行綜合整理,就是一部很完整的都江堰相關史料。這樣共同激發學生的歷史感悟,體味主持都江堰修建者的人格魅力。將名勝、人物、文化、歷史、哲理融為一體,既可加深對歷史經驗、文化傳統的嚴肅思考,又從歷史延伸到現實。這種做法使學生親自參與,學會利用課外資源深化理解,提高學生對信息的搜集、加工和處理能力,達到提高興趣,激發求知欲望,拓寬知識面,深化教材內容,提高學生能力的目的,也充分體現了獨立學習和集體協作的良好成效,又為學生在以后有機會游覽都江堰時,提供了良好的備份資料。
(作者單位:吉林省長春市第二中等專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