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的思想政治課在很大程度上仍停留在“教師在課堂上講,學生在下面記”的 “填鴨式”教學模式上,它已遠遠不能滿足新時期、新階段職業院校德育工作的需要。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教師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如何讓師生在輕松愉快、興趣盎然的氛圍中共同參與、共同研究、共同發展,如何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并提高他們應用所學知識去理解社會現象、適應職業活動的能力,已成為亟須每一位教師解決的難題。筆者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堅持“師生互動”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興趣盎然、民主和諧的氛圍中主動參與、共同探究、合作交流,最終達到了師生“雙贏”的目的。
一、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和主動性
1.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為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主動性,教師首先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教師不能用“師爺”的心態,居高臨下地去訓育學生。教師要學會與學生平等交流,愛心對話;要學會啟發誘導,循循善誘;要學會春風化雨,滋潤心田。只有在這種民主、平等、和諧的氛圍中,心心交融,師生才能迸發出智慧的火花。
2.設置明確的教育教學目標
在教與學的雙邊活動中,教師設置的目標要明確、新穎、與時俱進,要有梯度,要具體,
要貼近學生的生活,要貼近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情感體驗。只有這樣,才能對學生有吸引力,才能使學生全身心投入,才能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才能使學生圍繞教學內容進行深入思考,讓學生自始至終都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的全過程。
二、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教師教學時,關鍵要在“導”上下工夫。復旦大學楊福家校長有一個“火把理論”,他認為教師的責任在于“點燃”學生,要把學生內在的潛能點燃成一團創造的火焰。潛能是指還未被開發出來的人的創造能力、創新能力。人人都有潛能,關鍵是怎樣發掘潛能。教師能不能把學生的興趣之火、創造欲望、求索熱情點燃,不僅取決于自身的學識,更取決于教師的引導藝術。
例如:在學習《培養良好的道德素質》時,筆者用多媒體提出了一系列既能使學生有濃厚興趣,又能挖掘學生潛能的問題。
第一,什么是道德規范?第二,學校道德規范的涵義?第三,學生在學校生活中應遵守的道德規范有哪些?第四,如果同學們按照學校道德規范的要求去做,就會成為科學家、學者嗎?我們學習這些道德規范的終極目的是什么?
前三個問題提出后,學生迅速回答了問題,每個學生都獲得了成功的體驗。但第四個問題書上沒有答案,筆者讓學生先獨立思考然后討論,再讓他們各抒己見,發表演講,部分學生還辯得面紅耳赤。通過筆者再三疏導、啟發、點撥,同學們的發言被推向高潮。經過充分討論,最后師生共同得出結論:如果同學們按照學校道德規范的要求去做,也不一定成為科學家、學者。因為職業院校教育的首要任務,不是培養科學教、學者。學習這些道德規范的終極目的,是為學生立德、立業打好基礎。所謂立德就是教育學生形成誠實、守信、熱愛生活、崇尚自然、善于接納他人和與他人團結合作的基本道德、素養。立業,就是培養學生形成善于學習、善于發現、善于創新的能力和勤奮學習的品德。
通過這樣的引導,教師挖掘了學生的潛能,幫助學生拓展了更有意義的發展空間,為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諧的人際關系、良好的心理素質、優秀的人格魅力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三、必須采取不同的教學手段和方法
現代社會是以信息為基礎、以計算機為手段的社會。教育要跟上時代的步伐,必須直面教育信息的挑戰,要深刻認識到多媒體教學和網上傳媒教學是今后教育發展的主攻方向。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不斷采取先進的教學手段,教學方法要靈活多樣,變接受式為探究式,變灌輸式為啟發式,變封閉式為開放式,變單一式為綜合式。
例如,筆者在政治課教學中搞“新聞發布會”,要求學生運用所學的政治觀點,分析近期內發生的國際國內重大事件以及學生身邊發生的事情。在形成文字的基礎上,讓學生進行課堂演說,再由全班同學討論發言,最后由教師總結。這樣既深化了所學知識,又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辨別是非的能力,從而把死的課堂真正變成活的求知陣地,給政治課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
總之,思想政治課堂教學中的“師生互動”,是職業院校深化教學改革的重要一環。只有情感互動、生生互動、師生互動,才能把學生培養成為優秀的技術技能型人才。
(作者單位:江西省冶金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