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職業學校,面對品德、能力及學習成績良莠不齊的學生群體,班主任依靠什么管理班級?一方面,依靠嚴密的組織系統、明確的規章制度、嚴明的紀律約束等行之有效的有形性措施;另一方面,還要依靠班主任的人格力量、積極向上的集體輿論、良好的班級人際環境氛圍等無形性管理因素。只有有形措施和無形因素恰到好處地結合,才能實現良好的班級管理。
一、班級管理中的有形管理
班級管理中的有形管理,是以建章立制為主要特征的。相當一部分技校學生的自覺意識差,自我管理能力差,不良的行為習慣沉積日久,往往很難實現自覺管理。因此,學校及班級中的各項管理制度,顯得尤為重要。例如,學校中的《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德育分考評制度》等一系列規章制度,對學生在“要怎樣,不要怎樣,可以這樣做,不可以那樣做”之間,都有嚴格的規定。這對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具有重要的教育意義。有形管理的明確性、明顯性和易操作性,對班主任來說,接受起來并不困難,所以被班主任們廣泛采用。然而,管理班級僅靠有形管理,是遠遠不夠的。日常工作中,筆者常常發現,規章建立了,制度頒布了,但效果并不明顯。一些新上任的班主任,班跟得緊,時間豁得上,明文規章貼滿了教室,還附加了一些“如果……就……”的處罰條例,然而,一段時間之后,班主任“為伊消得人憔悴”,累得筋疲力盡,班級卻仍形如散沙,收效甚微。筆者還發現,有的班主任對學生變化多端的言行舉止不知如何應對,準備不足,生怕遇到意外攻擊,在學生面前丟面子、失去身份。有的班主任把學生不守紀律、搗亂破壞的行為看成是對自己的威脅和挑釁,好像自己生活在不安、暴亂、恐懼之中。為了排除這種不安,或采取高壓政策,靠有形管理的處罰維護自我尊嚴;或采取文飾心理,找不到理想的解決辦法,就與學生保持一定距離,人為地疏遠師生關系,結果工作越來越被動。
二、班級管理中的無形管理
有形管理有極大的局限性,單靠規章制度難以奏效。為什么人們不主張“依法治班”的提法?根源于此。只要客觀審視班風建設中諸方面的影響因素,就不難發現,為什么有人把無形管理稱作真正有教育力量的作用了。
班級管理,說到底是人對人的管理,是一個有楷模作用的教師對四五十名興趣、個性、情感、生活經歷各異的未成年人的管理。這就決定了班主任管理班級必須遵循自我的示范性、師生諧調性和雙向統一性的規律。
17世紀英國教育家洛克說過:“教師應是學生心中的一座豐碑,包括人格、才能、學識等各個方面。”用自身的人格理想影響學生不是個新課題。不論班主任是否意識到,其對學生的影響作用是無處不在的。凡是與學生有關聯的地方,這種影響無一不表現出來,這是最生動最真實的管理,遠比規章更具威力。這其中可以看到無形管理的正負效應性。一個不務正業、不思進取的班主任,無論他在學生面前如何裝腔作勢,都不會產生令人鼓舞的向上的正向效應。班主任無形管理的自我示范性,要求其能在學生中群體樹立起崇高的威望,以模范的師表提高其在學生中的崇拜參數,從而更有效地對學生產生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影響。這種不言之教會產生不令而行的功效。
三、有形管理與無形管理相結合
在管理活動中,要認識到最活躍、最積極、最能動的因素。師生“管”與“被管”的界限,并不是涇渭分明的河流。事實上,學生不僅是作為被管理的對象出現在班級中,更重要的是以班級的主人生活在班級舞臺上。班級的管理實質,是通過學生的自律、自治、自理,達到自覺。班主任的管理,就以培養學生自強自立的精神為目的,這一切是有形管理難以完成的。
有形管理和無形管理需處于和諧統一的狀態之中,才能有效發揮各自的作用。當有形管理施以強制時,任何其他有可能產生消極影響的因素都屬于范疇之內,無形管理也應保持與有形管理同樣的管理品位。例如,開學之初制定的紀律和衛生教育,要有一段明規章、定措施、嚴監督的時間期限,以達到規范要求。這時,班主任的個人作風、班級的輿論導向、班容班貌等,都不可背離這一要求,否則就能在無形之中抵消有形管理的力度,還會使學生誤以為規章管理不過是形式主義的擺設,從而萌生對有形管理的抵觸情緒。另外,班級管理講求節奏性,講究一定周期活動的密度、強度的有序更替、有張有弛、有隱有顯、有起有伏。這些都為處理有形管理和無形管理的關系,提供了思路。
大量研究和班主任的工作實踐都表明,有形管理和無形管理像一張紙的正反兩面,在班級管理中不可厚此薄彼或舍此取彼。因為二者渾然一體,須臾不可無。無形管理寓于有形管理中,有形管理的功效通過無形管理得以發揮和體現。
(作者單位:青島市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