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物遺傳與育種課程是中等職業學校種植與現代農藝專業的專業基礎課程及主干課程之一。該課程既有系統的理論性,又有極強的實踐性。筆者結合該課程多年的教學實踐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并加以實踐:一是通過整合教學內容,增強教學內容的實用性和可操作性;二是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式方法,使抽象的內容具體化、形象化,既有利于學生學習掌握,也提高了他們的學習興趣;三是改變考核方法,把單一的考試考核改為綜合考評考核,并與學生考取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相結合;四是加強實驗室設備的更新和實訓基地的建設;五是加強專業教師實踐鍛煉,提高專業教師的專業技能。
關鍵詞:中職學校作物遺傳與育種實踐教學
作物遺傳與育種是中等職業學校種植與現代農藝專業的專業基礎課程及主干課程之一。該課程既有系統的理論性,又有極強的實踐性。在知識體系上,遺傳學部分以理論闡述為主,育種部分則是把遺傳與變異的原理應用到各種具體的育種方法中,使其更科學有效,從而提高作物育種和良種繁育的成效。
學生通過本門課程的學習,能夠系統了解作物遺傳與變異的基本規律、育種規律及農作物品種改良的方法,為進一步學好種植類的其他專業課程、提高實踐操作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礎。該課程對以往基礎知識較好、理解能力較強的學生來說學習起來尚有較大難度,對招生并軌、免試就讀的中職學生來說就更是一個大難題了。在教學過程中筆者發現,大多數中職學生在初中三年所學的生物學基礎知識甚少,給學習本課程帶來了很大的障礙。同時,隨著時代的發展,對中職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中職學生要具有較強的實踐動手能力。因此,針對現在中職學生的自身特點,根據現代職業教育理念及社會對種植專業學生提出的新要求,筆者總結對該課程多年的教學實踐,把對作物遺傳與育種教學改革與研究所獲心得進行整理,并應用于平時的教學實踐中,與同行們進行交流探討。
一、當前作物遺傳與育種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缺乏適合中職學校的教材
現在中職學校所使用的《作物遺傳與育種》教材,基本上是將大學和高職高專的《作物遺傳學》和《作物育種學》的內容整合而成的。很多教學內容和教學安排套用大學和高職高專,教學內容理論性強且繁雜、深奧,不符合中職學生在理論上只要求夠用和實用的原則以及教育目標“實用性、操作性”的要求。主要存在以下問題:一是教材內容深奧,理論性太強,不符合中職學生理論知識上 “實用、夠用”的要求;二是教材內容較為陳舊,沒有及時引入實際生產中的具體實例;三是理論和實踐的課時安排不夠合理,理論教學所占學時較多,而實驗實習等實踐教學所占課時比例偏少;四是實踐教學內容設置不夠合理,在這些實驗課中,能夠用于生產上的實驗較少。
2.教學內容理論性強且深奧難懂
在遺傳、育種這兩個部分內容中,大部分內容理論性很強且深奧難懂,如細胞分裂、基因突變、遺傳的三個基本規律以及作物育種程序、方法等。因目前的科學技術水平等條件所限,這些內容在教學上難以做到理論聯系實際,使學生對這些內容提不起學習興趣。
3.在教學上難以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農業生產具有極強的季節性,而教學安排也具有時間相對固定的特點,生產上要求理論聯系實際,實踐教學應貫穿于作物的整個生育期中。但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時間安排上難以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如早稻雜交制種中,其父母本的播種、苗期管理、葉齡觀測等田間管理時間,剛好是學校的寒假時間,學生們都已放假回家,很少有學生能參與這項田間管理的實踐操作過程,造成理論與生產實際難以結合的現象。
4.實驗室和實驗基地設施設備陳舊或缺乏
很多農類中專學校,在國家實行招生并軌自謀職業的政策以后,招生受到了很大的沖擊,為了使學校能更好地發展,不得不另謀出路,發展其他專業的招生。在缺乏生源的情況下,很多學校就把有限的資金投入到生源較多的其他專業建設上,使得農類專業的實驗室和實驗基地的建設在這十幾年時間里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更不要說建立新的實踐基地了。另外,很多地、市農科所的育種和繁殖基地也是逐年減少甚至已不復存在,使學生失去了“校內不足校外補”的良好學習機會。
5.專業教師的實踐技能有待進一步提高
由于缺乏實驗室、實驗實習基地及設備等原因,導致專業教師實踐的機會相對較少,老教師掌握的技術基本停留在十年以前,年輕教師剛從學校畢業,到一線實踐的機會就更少了。而教師的實踐能力弱,就會使他們多講理論而少實踐,出現“在黑板上進行育種和良種繁育”的現象。
二、教學改革思路與措施及實踐
1.整合教學內容,增強教學內容的實用性和操作性
(1)整合教材內容。作物遺傳與育種是一門理論性、專業性很強的課程,與現在中職學生的培養目標、學生現有知識水平和理解能力、畢業就業需要等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有必要在原有基礎上,針對現在中職生的知識水平及今后的就業方向(崗位)等,對內容進行相應的調整。教學內容應盡量結合當地的生產實際,突出實用性、適用性和科學性,以實用(應用)理論和實用技術、實用技能作為教學的主線,盡量與作物生產、種子生產等生產環節相配合,盡量做到學有所用。
(2)壓縮與相關課程重復的內容。如在遺傳的物質基礎這部分內容中,關于細胞的結構和細胞的分裂這部分內容,在初中生物和中專植物與植物生理學上都已學過,所以這部分內容可以進行相應的壓縮,只側重強調細胞分裂的結果及對生物遺傳與變異的意義。而在作物栽培學上,對水稻幼穗分化的幾個時期及葉齡的觀測都已有安排,因此在講水稻雜交制種時就側重其在制種中的應用及調整方法即可。
(3)在教學過程中對部分理論內容進行刪減。在授課時,教師應針對各地的生產實際情況選擇授課內容。為了兼顧南方和北方,編寫教材時往往會分別以南方作物和北方作物作為例子進行講述。因而授課時,教師要以當地作物為主,有針對性地進行講授,以保證學生學有所用,而不是“胡子眉毛一把抓”。如果當地沒有育種和制種基地,也可以考慮對這部分內容進行刪減,可另外增加種子經營、檢驗、加工、儲運等相關內容。
(4)結合當地生產實際,有選擇、有側重地進行某些知識點和知識技能的學習,突出重點。與作物栽培學一樣,遺傳與育種學也要根據當地的生產實際進行。中職學校的教育是“以企業需求為導向,以職業能力為核心”,培養出來的學生要符合當地企業用人的需求。因此學校和教師必須了解企業需求,有側重地進行理論知識和技能的教學,注重實用性和可操作性,而不是考慮學生掌握知識體系的完整性和全面性。
2.改革教學方式方法,采用靈活多變、先進的教學方式方法
遺傳與育種學課程中,有很多內容不但理論性強,而且很抽象,通過傳統的講授方法和板書教學,很難讓學生理解和掌握相關知識點,如細胞分裂、DNA的結構、基因突變、染色體變異等。如果只依靠課本上的圖片和想象,學生很難理解和掌握這些內容。教師可以借助相關視頻和flash動畫制作,采用多媒體設備進行教學,使教學更形象、生動和具體,使抽象的內容具體化、形象化,既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加強學生理解、掌握知識的效果。
3.改革考核方法
(1)把單一的考試改為綜合考核學生學習成績和技能。現在,學生的成績考核基本上是由平時成績(包括出勤率、課堂表現、作業完成情況等)和期末考試兩部分構成的,且平時成績在期末成績中所占比例較低,往往是“一試”定成績,導致學生平時不認真聽課學習,到期末再突擊學習。為了避免出現這種情況,筆者把考核分配到每一次的實驗課和實踐教學中,每次實驗(實踐)課都要進行考核,每次的考核成績與期末考試相加取其平均分,這樣每次考核成績都直接影響到期末成績,使學生在學習和實踐過程中對每個環節都不敢掉以輕心,提高了實踐教學效果。這樣把單一的期末理論考試改為理論與技能考核相結合,理論考試重點考核學生對遺傳與育種基礎知識的掌握了解情況,技能考核重點考核學生對所學知識和技能在生產上的運用能力。
(2)把考核內容與職業技能鑒定相結合。通過學習作物遺傳與育種課程,學生應掌握育種、良種繁殖的基本知識和操作技能,獲得“農作物種子繁育員”職業資格證書。為了讓學生能順利獲取“農作物種子繁育員”職業資格證書,每次的實驗實習考核也都圍繞著考取該職業資格證來進行,學習相關理論知識和技能,實現課程與職業的對接。通過建立這樣一個考核體系,使學生既能對每個知識點給予重視,又能培養專業技能,并能實現立足本課程學習、滿足畢業后的職業需要的學習效果,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4.加強實驗室設備的更新和實訓基地的建設
實驗設備和實訓基地是學生開展技能訓練的必備條件和場所,也是開展實踐教學的物質條件。學校要在實踐教學設備方面加大資金投入,積極爭取中央財政專項資金和地方財政資金的支持,創建學校自己或校企合作的實訓基地,充分盤活學校其他實驗室的設備資源,資源共享,利用當地現有的生產設備和科研單位,如百色國家科技園區等,充實學校實訓基地的不足。
5.加強專業教師實踐鍛煉,提高專業教師的專業技能
專業教師除了可在學校的實訓基地進行實踐鍛煉外,還應到生產一線的企業進行實踐鍛煉。專業教師的技能直接影響到所培養學生的技能,而專業教師的技能往往與生產實際脫節,跟不上新的生產技術。因此應嚴格貫徹落實教育部關于加強專業教師下企業實踐鍛煉的規定,切實提高專業教師的實踐技能,打造一支雙師型素質與雙師型結構的專業教學團體,尤其是工作時間較短、實踐經驗少的年輕教師更應加強這方面的實踐。
參考文獻:
[1]王孟宇,劉弘.作物遺傳與育種(高職高專教育士一五規劃教材) [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9.
[2]胡虹文.作物遺傳育種學[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10.
[3]覃一靜.作物遺傳育種 (中等職業教育農業部規劃教材) [M].中國農業出版社,2011.
[4]羅道紅.作物種子繁育工 (職業技能鑒定培訓指導書) [M].農業092職業技能鑒定站,2001.
(作者單位:廣西百色農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