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姐姐:
你好。看到封信上的郵戳,你就會知道,這是封遠渡重洋的信,是漂泊在異國的一位艱辛學子寫給你的,關于她滿心的孤獨和難耐。
如今的人們都覺得,“海歸”是最令人羨慕的,不僅擁有高人一等的學歷和見識,回國后還能找到一份待遇相當優厚的工作,人生從此就有了充足的保障。
豈不知,學成回國雖然風光,但身在異國他鄉的每一天卻都是煎熬。
我是十三歲那年隨姨母家的姐姐留學英國的,因為小學就在雙語學校就讀,父母利用節假日也為我排滿了名目繁多的補習班,所以我的英語從小就比母語好,那時覺得很得意,也讓父母很驕傲,現在想來卻總覺得有些可悲。
小學畢業后,父母就開始積極為我籌備出國的事項,可他們卻從沒問過我的想法和意愿。其實我是非常不想出國的,更不愿離開他們。試想一個十三歲的孩子到了國外,在那么遙遠又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她要怎樣獨自應對生活,怎么照顧自己?
可父母卻覺得,出國就要趁早,早一點熟悉了那里的環境,早一點考嗎了理想的大學,不就能早一點回國嗎?而且有大我五歲的姐姐照顧我,去那邊就讀的又是貴族式的寄宿學校,花費雖然很驚人,可什么都是穩妥的,又有什么好擔心的呢?
就這樣,哭得像淚人一樣的我被姐姐帶上了飛往英國的班機,那十幾個小時的越洋飛行我一直在哭,不管姐姐怎么勸我,讓我看舷窗外美麗的海云,我都不管不顧,只覺得心里委屈極了。那時我甚至在想,自己到底是不是父母的親生女兒,他們是不是不想要我了……
到了英國,雖然學校非常不錯,課業學起來也不是那么吃力,住宿的條件更是好到超出我的想象,但我還是很快就病倒了。
那次我病得好重,連續高燒好幾天,姐姐沒日沒夜地照顧我,可我的病情還是不見好轉。姐姐打電話給遠在中國的爸爸媽媽,他們雖然很著急,但遠水解不了近渴,更何況爸爸一直主張讓我盡早學會自立自強,所以他們也沒像我希望的那樣,飛到英國來看我,或是出于心疼干脆把我接回國去……
那次病好了以后我傷心極了,好長一段時間沒有給家里打電話,爸爸媽媽把電話打到姐姐那里我也不肯接。那時我一下子意識到了一件事,我只能拼命地學習,盡早地考上大學,完成我的學業,我才能盡早地回國。
于是,那之后我發了瘋似的學習,因為在國內打下了很好的基礎,又加上自身的刻苦努力,三年后我就考取了父母夢寐以求的學府——劍橋,但那三年我幾乎沒有交過朋友,沒有出去玩過。身在倫敦,除了校園,我對外面的世界卻是一無所知的。每天背著英文課本背到想吐,有好長一段時間聽到別人跟我說英文,就想沖他們大喊,但這一切我都忍下來了。雖然每天吃著沒滋沒味的飯菜,做夢都會聞到媽媽做的那些家常菜的味道,記在腦子里的除了一道道試題,甚至沒有一張同學的面孔……可我還是忍過來了。
當我把考試的結果告訴父母時,電話的那一端傳來了長時間的沉默,接著我聽到了媽媽哽咽的哭聲,我知道她是在心疼我,更為我感到驕傲,可不知為什么,心里卻是那么難過,于是就悄悄掛斷了電話……
接下來的五年,我還是拼命地苦讀,提前兩年拿到碩士學位后,我覺得自己終于可以回國了,當我滿心歡喜地打電話給父母時,他們卻并沒有像我預料的那樣激動,又是長時間的沉默后,爸爸突然問我,有沒有想過繼續攻讀博士。
那一刻我終于爆發了,積壓了八年的委屈、傷心、孤獨和無助,讓我就像爆發的火山,在電話里瘋了似的向爸媽哭喊,我質問他們到底有沒有為我著想過,到底有沒有考慮過我的想法和感受?八年啊,人生中最好的八年,我原本該像其他的孩子那樣無憂無慮地生活,被父母像寶貝一樣捧在手心里呵護疼愛,可我卻不得不只身一人在異國他鄉苦熬過每一個日夜,只為了完成他們的理想與期望……
姐姐學成回國后,我連唯一的朋友,唯一可以說話的人都沒有了,被人欺負,遇到難題,都只能自己解決。最可怕的就是生病,每次我都要在身邊擺滿了藥和食物,才敢躺下來養病,有時我真怕自己病死在宿舍里都沒有人知道……
那次我不知在電話里哭喊了多久,我聽得到媽媽也一直在那邊哭,爸爸則是不住的嘆氣,雖然揪心,可我也顧不了那么多了……到最后,當我終于精疲力竭地掛斷電話,才發現自己已癱倒在地上,渾身都在發抖……
但最后我還是順從了父母的意愿,升入了劍橋的博士研究所,開始了可能長達五年的漫長學業。
已經八年了,我幾乎沒怎么說過中文,沒踏上祖國的土地,沒與父母見過面,即便在夢里他們的臉也越來越模糊難辨了。思鄉的痛楚似乎不那么深,不那么折磨人了,可不知為什么我還是經常會哭著醒來,看著被淚水打濕的枕巾,總會莫名的發呆好久……
還有五年,真不知自己要怎么熬過去,更不知自己能不能堅持到最后,也許在外人看來我短短二十一年的人生已經足夠輝煌了,但我心里的苦楚與無奈又有誰知道?
我不想做那個只被父母掛在口中,提起就令他們無比自豪的女兒,我覺得自己的人生更不該被一紙文憑定義,可又能怎樣呢?我就是看不得他們傷心失望的樣子,聽不得他們難過失落的哭聲。
所以我還是要熬的吧,一千六百多個日日夜夜,也許都將浸泡在淚水里,但又能怎樣呢?
……
身在異國的小芹
小芹的信寫得很長,在這里只能節選一部分,但透過這些文字我們也不難梳理和體會一位少女在異國長達八年的求學生涯,以及這其中的苦澀、難耐、孤獨與無助。
與同齡人相比,小芹的優秀、勤奮、堅忍和自立實在令人羨慕,更叫人敬佩。她只用了三年就完成了中學的所有課業,而且考取的是世界最著名的學府——劍橋,在這樣一座精英薈萃的頂尖級的象牙塔里,她又始終出類拔萃,只用了五年時間就拿到了碩士學位。
當然,我們也不難想象她為之付出的艱辛與汗水……
一個二十歲出頭的女孩兒,真是愛美又愛玩的年紀,終日陪伴她的卻只有繁重的課業和激烈的競爭。這就像她十三歲那年初到英國,在其他小朋友還依偎著父母撒嬌,受盡全家寵愛的時候,她卻要學會自立自強,獨自一人面對生活的全部。
這對于她來說的確很不公平。更何況這一切原本就是父母的意愿,是他們一心想達成的理想。
如今的獨生子女幾乎都是如此,生來就背負著全家人的期望,所有父輩、祖輩沒能實現的心愿,沒有完成的理想,都理所當然、責無旁貸地落在了這些幼小、單薄的肩頭。所以也就注定了,他們自幼就會缺失童年、少年,甚至當他們成長為青年時,他們的人生依然在被家人規劃,是在完成他們的意愿。這的確太不公平!
在這方面,中國由于國情的特殊性,由于自古傳承下來的道德觀念,就使孩子自出生之日起便沒有了選擇的余地,因為“選擇”自己的意愿,往往就意味著叛逆,意味著辜負。
父母總在說的,無非就是生養孩子多么得不易,為教育孩子又犧牲了多少……
這些話聽得多了,孩子們自然就有了一個“負債”的心理,好像拼盡全力“償還”是理所應當的。
其實,作為家長,為什么不能換位思考?生養孩子是你們的選擇,雖然你們給予了孩子生命,但這并不說明孩子的一生就是屬于你們的。每個孩子都擁有獨立的人格,也就擁有選擇自主人生的權利。即便家長會覺得,他們為孩子做出的種種“選擇”都是為了孩子好,但這個“好”究竟又該如何去定義呢?
一個人年少時學業有成,是“好”!一個人成年后事業成功,是“好”!一個人嫁娶了一位優秀的伴侶,是“好”!一個人老有所依所養,是“好”!
可這些好終究只是世俗人眼中所謂的“好”,真正“好”與“不好”,如果一個人連自己的內心都無法認可,不覺得這是一種享受,一種屬于自我的所得,那又何談“好”呢?
就像小芹的經歷,父母為了她的前途著想,早早將她送到國外,我們更不難想象,自小就被送入雙語學校的小芹,每天聽到的幾乎都會是父母的反復叮囑,希望她能考取世界名校,拿到最高的學歷,之后她的人生才能有保障!
就這樣,小芹沒有了童年,沒有了少年……有的只是漫無止境的學業,一次次升學的考試,一次次無從選擇的安排……
父母有沒有試想過,這樣的人生對于小芹究竟有沒有樂趣或意義可言?
可憐天下父母心!但如今,我們可能更要感嘆,可憐天下子女心了!
小芹無法面對父母失望的淚水,傷心的哽咽。可父母體會過身在異鄉的小芹是多么的孤獨和無助嗎?
通過小芹的敘述,我們感覺不到她看似“輝煌”的短暫人生有什么快樂可言,我們看到的更多的是她的眼淚與心酸。
如果父母能多為子女感到一些“知足”,多為子女謀求一些“安樂”,這會不會才是他們更加需求的?
不要說,在他們年少時我們沒盡到心,耽誤了他們的前程,那就等于耽誤了他們的一生,更是我們做父母的沒有盡責。
父母既然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師,那就更應該盡早給孩子樹立一個樂觀、堅定、向上的人生觀,而不是一味宣傳“成功”、“財富”,因為真正能夠讓孩子受益終生的,是前者。而后者不過是孩子人生的某個方向,而永遠不會是,更不該是他們人生的唯一方向。
漂泊在異鄉的游子每天都在思鄉,其實你為何不將人生更牢地把握在自己的手中?“足夠”不是父母的滿足,而是自己的認可。如果你覺得已經為人生贏取到了足夠的所謂的資本,那為什么不能在已經成年之時,就開始牢牢把握自己的人生?
生活在別人的期望中,就只能永遠做異鄉漂泊的云。所以,如果你心靈真正皈依的是祖國,那何不盡早回來?因為自己的人生總要自己去完成,再多的期望和不忍辜負,也終究只是令自己疲憊和無奈,不是嗎……
祝福小芹的天天姐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