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短期培訓旺校,是沈陽技師學院“以高技能人才立校、以短期培訓旺校、以校辦企業富校、以創新精神強校”的四大戰略之一。目前,短期培訓已經占到了學校培訓量的50%以上,囊括了退役士兵、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失業下崗人員、農民工、殘疾人以及創業者等多個職業培訓需求主體,成為遼寧省內技工院校多層次多元化辦學的樣本。
進行多元化辦學的技工學校很多,但不少學校工作開展效果不佳或半途而廢,為什么沈陽技師學院的短期培訓會做得風生水起?帶著好奇,記者探訪了沈陽技師學院的退役士兵職業技能培訓項目和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專業轉換及技能提升培訓項目。在采訪中,記者發現:緊密對接市場需求與崗位需求、多管齊下提升教學質量、全力幫助學員就業,三大“秘訣”讓學院成為了省內短期培訓領域的一面金字招牌。
高校畢業生篇
六個月煉成“準職業人”
六個月的時間里,能發生怎樣的完美蛻變?
在沈陽技師學院,六個月的時間,可以幫一名就業四處碰壁的本科生打開就業之門,可以幫助從地理這類冷僻專業畢業的大學生順利轉換專業,可以讓工作兩年的醫學畢業生實現職業的“華麗轉身”,可以讓一名待業多時的往屆畢業生起薪高于當年的應屆畢業生……而這,就是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專業轉換及技能提升培訓的“魅力”所在。
從2009年開始,每年都有200~300名高校畢業生來到沈陽技師學院參加培訓,其中不乏碩士研究生。這些學生的學費由財政支付,學院也免去了他們的住宿費,讓他們幾乎沒有任何經濟負擔地投入學習。
造成這些高校畢業生就業難的原因主要有兩方面,或者是由于專業過于冷僻,或者是由于專業技能缺乏,造成他們的就業范圍過于狹窄。而參加培訓,給了他們一次實現專業提升或專業轉換的機會。
讓負責高校畢業生培訓項目的曲弘副主任印象最深的,是一名醫學類專業本科出身的學員。在從事護士工作兩年后,這名學員決定“回爐再造”,選擇了軟件開發專業,經過6個月的培訓,目前她已經在東軟順利就業。
目前,沈陽技師學院開設的是遼寧省人社廳確立的七個培訓專業中的動漫設計專業和網絡營銷專業。針對大學生的特點,學院提出了“準職業人”的培養模式,從六個方面入手,為這些大學生補上職業課,從各個細節將他們雕琢成為“職業人”。
教學環節瞄準崗位需求——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教會學員如何使用軟件和工具,更要融合項目實戰,以練帶學,增加行業背景知識。在學院考核方面,要以項目和作品為主,引入真實的課題項目,引導學生靈活運用課堂所學知識。學院與省內外多個企業合作,承接動漫、軟件設計項目,整個設計過程由學生按照客戶要求完成,教師僅承擔指導、輔助工作。
建立實踐工廠——教務處利用一個教室建立起項目實踐工廠,挑選優秀學生進入,鼓勵和激發學員參與真實項目的設計與開發。
正常教學與課外輔導、擴展相結合——對于基礎差、學習有困難的學員,教師開展額外的小班輔導,同時調動成績好的同學給予成績差的同學教學幫助。為了拓展學員的知識面,邀請行業專家給學生做講座,還利用業余時間額外開設網絡工程課程,盡量為學員今后就業多創造條件。
開展就業指導——指導學生調整好心態,樹立切合自己實際的就業目標,轉變“等靠要”的觀念,擺正位置。同時,從簡歷撰寫、面試技巧、職業規劃等方面對學生進行培訓,讓他們掌握求職的技巧。
用創業培訓挖掘學員潛力——大學生的綜合素質較高,具有創業的潛力。學院針對這一特點,專門設立了創業培訓課程,這一課程現在已經成為最受學員歡迎的課程。
收集意見,不斷完善——學院不定期召開培訓班班會,下發調查問卷,收集學員們的意見,并加以討論、改善。
定向培養提升就業率——為了幫助學員們更好地就業,學院確定了定向培養為主、市場就業為輔的原則,先后與沈陽市的十多家企業簽訂合作協議,學員定向培養成功率達91%,整體就業率達70%。
“學員們上課的教室就是機房,所有的課程都是實踐課程,培訓的一切都是針對崗位需求的,都是為了讓學員畢業后能直接就業?!鼻敫敝魅稳绱丝偨Y這一培訓與大學培養的不同之處。
事實也證明,“準職業人”的培養模式很適合于離校未就業的這一大學生群體,“這些來培訓的大學生已經在社會上碰過壁,所以學習的主動性很強?,F在,動漫設計專業學員的起薪是每月2500元,而在沈陽應屆本科生的起薪是每月2000元。學員們順利就業后,又會推薦同樣面臨就業難題的同學過來學習??诒鄠?,可以在更大的范圍內發揮促進大學生就業的積極作用。”
用六個月時間,補上??迫昊虮究扑哪?、甚至是研究生五年中所拉下的“職業課”,并且帶來了最顯性的就業成果。這讓我們在反思大學教育之余,更看到了職業教育的獨有優勢和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退役士兵篇
變最可愛的人為最有作為的人
2007年,沈陽技師學院被確立為遼寧省退役士兵職業技能培訓基地。六年來,共培訓退役士兵3100余名,98%被安置到沈陽市各大企業就業。在每年政府對退役士兵職業技能培訓基地的考核中,學院都名列全省前三。成績的取得,得益于學院在實踐中摸索出的堅持市場導向和服務導向、教學和管理兩手抓的獨特培訓模式,這一模式符合退役士兵學員的實際情況和自身特點,實現了社會、企業、學員和學校的多方共贏。
專業設置市場化,就業安置最大化
沈陽技師學院在退役士兵培訓專業確立上堅持三個標準:就業前景好,崗位待遇較高,以及受學員自身文化、學歷條件限制較少,掌握專業技能相對容易。每期專業均由學院退役士兵就業部經市場調研、與用工單位簽訂“定向就業培訓協議”后,方可確定。目前,學院已經開設了數控、焊接、鉗工、電工、機加、水暖、車工、汽車運用與維修、烹飪、計算機網絡等專業,還開設了創業課程,這些專業和課程很受學員們歡迎。
從這些專業畢業的學員也受到了企業的歡迎,“退役士兵能吃苦、守紀律,在品質方面很過硬,專業又對口,所以我們的學員還沒有畢業,一些企業就來‘搶’人了。”主管短期培訓的周彥杰院長言語中透著自豪。
學員們就業紅火的背后,與學院在就業安置三階段所做的工作也是分不開的。
退役士兵入學前,退役士兵培訓大隊就開始考慮就業安置工作了。他們與一些信得過、聲譽高的用人單位溝通協調,就學員就業的具體崗位進行洽談,簽訂培訓與就業訂單,未雨綢繆。同時,充分利用已有校企合作,探索定向培訓方式。
在學員就業安置工作中,針對學員未被企業錄用,或因企業待遇、條件不符合學員要求兩種情況,舉辦就業指導講座,引導學員依自身條件“量力而行”。負責就業的老師不厭其煩地為學員安排面試,增加機會。
在學員順利就業后,培訓大隊又專門派信息回訪小組,深入用人單位了解學員的工作表現,并對培訓工作進行改進。在回訪中,學院了解到一些企業仍把學歷文憑看得很重,退役士兵往往會因這方面的原因失去晉升的機會。于是學院開展了參加提升學歷教育的宣傳動員工作,給出減免20%學費的優惠政策。目前,已經有約100名學員在參加技能培訓的同時,接受了大專、本科學歷教育,為自己的高質量就業增添砝碼。
教學實訓規范化,學員管理軍事化
大多數退役士兵學員文化基礎及專業知識、技能較差,沈陽技師學院在研究這一培訓對象特點的基礎上,采用了以實訓為主的教學模式。教學計劃設置均以強化動手能力為主體,實際操作與理論課教學內容的具體比例為7:3,并融入了實際崗位需求和技能鑒定考核標準。與這一模式相配合,在培訓教師選擇方面,學院層層把關,選拔出雙師型教師到培訓班任教,并要求教師把講好每一堂課、做好每一個工件當做是完成政治任務,不但要讓學員理解所講內容,還要讓學員掌握實際操作。學院還聯合沈陽市技能鑒定中心舉辦專業技能大賽,獲得一等獎的選手將會被破格提升為高級工,這極大地激發了學員們加強實訓、提升技能的熱情。
在教學中的規范化,也延伸到了學員日常管理中。
從第一期培訓班開始,沈陽技師學院按照軍隊院校建制設立退役士兵培訓大隊、中隊、區隊,同時選聘懂教學、會管理、能吃苦的自主擇業軍轉干部擔任大隊長、政委及中隊長,他們與學員們一起上課、吃飯、訓練、活動、就寢,對學員實施軍事化的全面教育管理。學員在學習生活中,必須做到“八個統一”:統一報到時間,統一被裝、著裝,統一編制中隊,統一作息時間,統一培訓教材,統一考試、技能鑒定,統一參加技能大賽以及統一崗位實習。這樣的管理模式延續了學員之前在軍隊所接受的軍事化管理,不僅讓學員能更好地適應新的學習環境,更讓學員們始終保持了軍人的優良素質,為他們今后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與嚴格管理并行的,是學院對學員的全方位關懷。培訓大隊的管理干部通過在學習上指導、在生活上關心、在心理上疏導,讓學員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尤其是心理疏導,是培訓大隊管理工作的重要內容。大隊成立了退役士兵培訓學員心理咨詢室,各個區隊建立退役士兵學員QQ群,政委、大隊長、中隊長及授課教師全員參與,一旦發現學員情緒不穩定的苗頭,就及時進行疏導和調理。
為了豐富學員們的學習生活,培訓大隊的管理干部們想法設法“玩花樣”。除了開學典禮、畢業典禮這些常規主題教育活動外,培訓基地幾乎月月有活動,例如6月的“專業技能大賽”活動,9月的“就業,你準備好了嗎?”教育活動,10~12月的“爭做合格的企業員工”信息反饋活動,此外還有以各中隊為單位開展的體育比賽和文藝活動。各中隊也積極組織學員參加各種社會公益性活動,時刻提醒學員們要用行動實踐自己“退役不退志,退伍不褪色”的誓言。每期培訓班結束時,培訓大隊都會召開表彰大會,表彰優秀學員、優秀班干部和優秀班級,激勵學員朝著“更加優秀的自己”努力,也懷著牽掛,將畢業學員送上新的旅程。
當我們采訪結束的時候,退伍士兵培訓班嘹亮的集合號正響起,身著迷彩服的學員們在一分鐘內集合完畢,整裝待發。在這個新的“訓練營”里,他們將完成又一次蛻變,從軍人蛻變成職業人,結果值得期待,其中的過程也同樣會在他們的人生中留下精彩的一筆。
名校名片
沈陽技師學院始建于1982年,是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重點院校,以培養高級工、預備技師、技師、高級技師等高技能人才為主,是集職業需求預測、職業培訓、職業資格鑒定、職業指導、職業介紹為一體的國家級綜合職業培訓基地。學院現由三大校區組成,占地12萬平方米,建筑面積9萬平方米,設有機械工程分院、現代服務分院、交通工程分院、軟件工程分院、繼續教育分院等五所分院,開設25個專業,其中機械加工、汽車運用與維修、物流管理、烹飪、計算機等專業為省、市品牌專業。
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學院逐步形成以技工教學為主體,重點發展高級工培訓,兼有普通中專、成人專本科即企業在職職工培訓、失業下崗人員培訓、創業培訓、退役士兵培訓、農民工培訓、未就業大學生專業轉換及技能提升培訓等長、中、短培訓相結合的辦學模式,為社會培養了各類專業技術人才十余萬人,就業率達97%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