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農業科技成果并未發揮其真正價值,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由于科技成果的推廣應用難度大,成果的商品化、產業化程度低,大量的科技成果難以轉化為現實生產力,造成資源的浪費。本文分析了濟寧農業學校科技成果轉化的途徑,并提出了科技成果轉化的建議。
關鍵詞:農業科技成果 轉化 推廣
農業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基礎,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前提和保障。要全面實現農業的快速發展,關鍵是要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與應用的步伐。所謂農業科技成果,即農業科技人員應用自然科學理論,借助先進的實驗手段,研究出具有科學性、先進性和系統性的研究成果,對農業科技進步及農業經濟發展起到推動作用。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是指農業科研單位、大專院校將在小范圍、限制條件下取得的科研成果,經過中間試驗、技術開發、成果示范和宣傳推廣等一系列活動,應用于生產實際,形成生產能力并取得社會、經濟或生態效益的活動過程。
農業院校是農業科技成果研發和推廣的主要承擔者。濟寧農業學校發揮自身優勢,積極進行農業科研項目的研究與推廣,以服務社會、服務三農為宗旨。筆者對濟寧農業學校農業科研成果推廣的方法進行了總結。
一、濟寧農業學校農業科研成果推廣途徑
1.成果研發與推廣集于一身
橘紅一號是濟寧農業學校經過多年培育成功的一種茄子新品種,可美化居室環境,集觀賞性和食用性于一體。為了推廣該項科研成果,學校專家、教師建成了實驗推廣基地,依托學校走向農村,每到種植期就為各地市、鄉村種植戶培育種苗。這樣不僅服務了社會、宣傳了學校,更讓專家、教師走向農業一線,推動了教學工作。
2.推廣農業技術,服務社會
每年學校組織農業專家和專業技術扎實的教師、學生參加濟寧市科技宣傳周,用具體的實物和材料向群眾宣傳現代農業技術和無公害蔬菜的種植方法。
3.深入農村,開展農業科技下鄉活動
根據國家的惠農政策,學校組成專家組,深入濟寧市周邊農村,開展教育下鄉、農業科技下鄉活動。專家、教師手把手地向農民傳授畜禽養殖、蔬菜種植技術,有時還免費為農民提供種苗,真正將農業知識送到農民家門口,將先進的農業科技成果推廣到農民手中。如濟寧唐口鎮金屯村以種植甜瓜為主,每到甜瓜插苗期,學校蔬菜專業的專家、教師就來到田間地頭,指導農民科學種植,受到農民的熱烈歡迎。
4.校企合作,促進成果轉化
學校與濟寧市的獸藥、農藥企業合作,將農藥生產知識傳播到車間,提高員工的農藥理論知識水平和生產技能,為企業創造效益。學校畜牧教研室的教師與鄒城市金瑞牛業有限公司合作,開展魯西黃牛、安格斯牛、雜交牛等新品牛種的推廣與服務,在養殖、飼料的加工、禽舍環境、疾病防治等方面對養牛農戶進行培訓和指導。
二、對于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建議
農業科技成果的成功轉化會大大促進農業科技的發展,有效解決“三農”問題,從而促進我國綜合國力的提升。筆者對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提出如下幾點建議。
1.出臺相關政策和法規
為適應農業發展的新形勢、新要求,需要政府部門出臺關于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與推廣的系列政策規定及相關法律,將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與推廣工作納入法制化軌道。
2.提高農民科學文化水平
農民是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實施的主體,他們的文化程度和技術水平決定了農業科技成果推廣和應用的最終成效。因此,要全面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一是開展農業培訓,廣大農民掌握更多的農業高新技術知識;二是增加農民教育經費投入,特別加強農村中小學建設,搞好九年義務教育,提高農民的整體文化水平。
3.加大投入,增加農業技術推廣資金
協調資金運作,有效推動農業技術推廣工作。一是市場需求量大的農副產品的技術推廣工作,如對糧食作物、禽畜產品、蔬菜、水果、淡水養殖等方面技術的推廣,政府相關部門應直接給予穩定的資金扶持,協助研發及推廣人員做好試驗、示范、推廣和培訓工作。二是繼續組織實施成果轉化與推廣計劃,并加大支持力度,使各類項目資助力度明顯提高。
4.加強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
農技推廣體系是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主體,是國家對農業扶持保護體系的重要部分,由政府建立一支履行公益職能的農技推廣隊伍,不僅是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也是各國農業發展的共同經驗。農業技術推廣離不開高素質的技術推廣隊伍,一要調整農業技術推廣人員隊伍結構,充實鎮、鄉、村技術推廣站人員,適應農業技術推廣需要;二要提高農業技術推廣人員專業知識水平和業務能力,拓展其專業技術的深度和廣度,不斷豐富經驗,提高技能;三要對在農業技術推廣過程中做出突出貢獻的人員給予獎勵,號召廣大技術人員以“服務農業,獻身農業”的奉獻精神,艱苦奮斗,努力做好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和推廣工作。
(作者單位:濟寧高級職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