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季羨林先生的散文《富春江上》堪稱一首清新俊逸的富春江贊歌,本文從主題與材料的神形暗合、詩歌引用的踏雪無痕兩個方面來解讀文章的特點。
關鍵詞:中職語文 季羨林 富春江上 詩歌引用
提起季羨林,很多人稱他為“國學大師”“學界泰斗”等,他學貫中西、享譽中外,精通多種語言,是北京大學唯一的終身教授。在談到散文創作時,季老曾寫道:“散文的精髓在于‘真情’二字”。將這二字分開來講:真,就是真實,不像小說那樣生編硬造;情,就是要有抒情的成分。季老說得淳樸極了,他的散文可為佐證。《富春江上》(選自中等職業學校國家審定教材第三冊,江蘇教育出版社)就是這樣一篇清新俊逸的美文,著實讓我們語文教師和學生大開眼界。
一、清新俊逸,體現在主題與材料的神形暗合上
散文講究“形散而神不散”。文章看似信手拈來,實則匠心獨運、布局嚴謹。開頭引用了兩句詩“到江吳地盡,隔岸越山多”,讓讀者感受到詩的意境開闊,作者也坦誠當初讀詩時并沒有絲毫感性認識,但現在親臨其地才領略到青山的連綿和江水的浩渺。這樣的開頭既高雅又鮮活。
第二段著力描繪乘船暢游富春江時的景物。一句“眼中看到的雖然是當前的,但心中想到的卻是歷史的人物”極自然地由現實美景拉向相關歷史和人物,引起“人世變幻,今古皆然”的感慨,寫出了青山綠水永在的不爭真理。接著還是聯想,這一次是“詩僧”蘇曼殊的詩“春雨樓頭尺八簫,何時歸看浙江潮”,身處錢塘潮,耳邊響起的又是“浙江潮”的詩,眼前當然就有怒聲洶洶的江濤涌出,但幻覺轉瞬即逝,因為作者身處風景綺麗的美景之中,而且江上人影“飄浮飛駛”讓“我”更加驚喜不已。這部分從江山之美聯想到歷史典故,再極力想象錢塘江潮的壯觀雄渾,然后欣喜于“翩若驚鴻,婉如游龍”的飛鳥,“形”不可謂不散了。
課文接著移步換景,舍舟登岸,爬上了鸛山“春江第一樓”。寫景的同時還提到鸛山存有古代文人墨跡,嚴子陵的釣臺和蘇東坡的“登云鉤月”。自然景觀與人文山水的珠聯璧合讓作者將黃山陽剛之氣與富春江陰柔之美相媲美。季羨林知識淵博,這時,他又想起詩人孟浩然的《宿桐廬江寄廣陵舊游》,使散文中的“形”又向外拓開一筆,特別是詩中“建德非吾土”一句,作者思想與古人共鳴,思緒再次馳騁,讓“形”從古代散發到國外。旅居瑞士的經歷,感覺瑞士的“山水也是十分神奇動人”,但他始終有落寞之感,何也?因為瑞士非吾土。而今天在富春江,作者卻只有自豪和幸福蕩漾,且“大有手舞足蹈之意”了。寥寥數句,愛國之情便躍然紙上。從表面看起來,選取孟浩然詩是使“形”更散了,但這“形”的拓開卻緊緊依附于“神”這一主題,只不過先前兩者貌似松散實則暗合,至此“神”“形”交會,主題也就由此凸現。
無論季老寫什么內容,都能讓“形”信馬由韁,恣意揮灑,但又服從于“神”——熱愛祖國山河、熱愛幸福生活這一主題,而擔當起串聯一個個珍珠般的“形”的任務的是“隔岸青螺數點,微痕一抹,出沒于煙雨迷蒙中”這一貫穿全文的線索,布局之妙,讓人拍手稱贊。
文章結尾提到吳均的《與宋元思書》,根據吳均的描繪,他想象那未曾到過的一百多里山水肯定如閬苑仙境。心境也由最初的認為是“憾事”而覺得“絕妙”起來,文勢順勢抑揚頓挫,這樣既與開頭呼應,又巧妙點題,把對祖國山水的熱愛推上了一個新臺階,使拳拳愛國之情進一步流溢于字里行間,令讀者閱后掩卷,余味無窮。
二、清新俊逸,體現在詩歌引用的踏雪無痕上
文章約二千七百字,五次引用詩文。若做不到貼切自然,會給讀者一種生硬、臃腫之感。開頭的兩句詩“到江吳地盡,隔岸越山多”引用的是僧人釋林默的《題“圣果寺”》,而今的富春江就是春秋時期的越地,引用這兩句可謂精辟之極。為避免節外生枝,季老故意不提出處,直接寫“記得在什么詩話上讀到過兩句詩”。就好像聆聽一首名曲,小提琴家演奏的音樂輕輕插入,既能一下子吸引住聽眾,又讓大家沒有突兀的感受。結尾的《與宋元思書》也與前文吻合得恰到好處。正當作者在風物如畫的江上自豪的醺醺然的時候,想到了《與宋元思書》中還沒有游覽到的美景,說是“美中不足”一點不顯牽強附會,也為下文的主旨再次升華埋下很好的伏筆。季老的這種踏雪無痕的上乘引用手法令讀者嘆為觀止。非大手筆,焉能達此清純境界!
當時季羨林先生已是古稀之年,一路走來,季老感受著富春江帶給他的驚喜,他用一顆熱愛生活的心,以其生花妙筆,為我們唱響了一首清新俊逸的富春江贊歌,引領我們穿越古今中外文化長廊,讓我們深切體會到祖國的多姿多彩和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作者單位:江蘇省通州中等專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