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的不斷深化,極大地促進了新鄉職業技術學院辦學質量和辦學水平的提高,在短短的幾年時間里,學院已發展成為專業基本涵蓋新鄉市電子、機械、化工、餐飲、建筑等各個行業的高中職兼備的職業院校,在校生達到2萬余人、教職工1100余人、總資產近9億元。與此同時,學院在省內外的影響進一步擴大,社會影響力日益增強,多次受到各級領導的好評。
學院建設和發展成就的取得,是堅持“八共”辦學模式和大力推進校企合作的結果。實踐證明,“八共”校企合作模式已成為學院加快教育改革,推進各項事業快速健康發展的“助力器”。
校企共商專業規劃
校企共商專業規劃指學院邀請行業企業代表,探討當前產業發展狀況和產業結構調整情況,共同規劃或調整學院的專業體系。新鄉職業技術學院地處新鄉工業園區,肩負著服務新鄉經濟發展、服務中原經濟結構調整和中原經濟區建設的重任。在專業規劃的制定過程中,學院堅持以新鄉制冷、生物與新醫藥、電池及新型電池材料、特色裝備制造、煤化工、汽車及零部件等六大戰略支撐產業需要為依托,堅持與新鄉企業、產業構建高度契合的新型合作關系,為區域經濟產業鏈提供技能人才支持。經過多年的建設,學院數控、焊接、機電、烹飪、建筑等專業已成長為企業認可、辦學水平較高的骨干專業,培養企業需要的“用得著”、“上手快”的高素質的技能人才的能力大大增強。
校企共議課程體系
學院在行業企業及政府有關部門的幫助下,對學院各專業所對應的職業工作和職業教育狀況進行分析,對崗位工作性質、任務、責任、相互關系以及任職工作人員的知識、技能和條件進行全面系統的調查研究,召開專家訪談會,確定典型工作任務,將教學課程與工作任務融為一體,以此作為課程教學的重要來源依據,使課程建設更具實用性、針對性。
校企共創工學一體
在具體實踐中,新鄉職業技術學院將具體的工作情景置于教學過程之中,以工作性思維來構建學生的學習過程,實現“學習的內容是工作,通過工作完成學習”。一方面,在教學過程中采用行動導向教學模式,通過組織學生個體或小組主動、全面和合作式學習,完成完整的工作任務,培養了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另一方面,在教學管理中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柔性教學控制系統,以學習任務為導向決定師生管理走向,取得了較好的育人效果。
校企共組師資隊伍
在一體化課程教學過程中,學院充分考慮教學要素并兼顧工作需要,由學院教師重點完成專業理論知識的講授、專業技能的操作以及教學組織實施;由學院引進、聘請的行業企業優秀工程師、實踐專家擔任專職教師或兼職教師,與學院教學和管理經驗豐富的教師共同組成學院一體化教師團隊,互補互促,共同制訂人才培養方案、編寫學習材料、開發教學資源庫,共同進行校內外課程教學、企業實踐指導,共同開展技術項目研發和工藝改進。
校企共建學習環境
校企共建學習環境指學生的學習場所既包括學院內的學習工作站,也包括企業的工作現場。在企業學習環境建設方面,學院近年來通過積極推進“兩地”(學校、企業)、“兩師”(專業教師、企業生產指導教師)的“雙主體”育人形式,讓學生體驗真實的職業環境,初步實現教學和生產的完全融合。學院部分專業的實訓被搬入企業的生產經營現場完成,為保證在企業實習期間的實訓質量,學院派出專業課教師,與企業技術人員共同指導學生。
校企共搭管理平臺
為深化校企合作,搭建更為完善的校企共育管理平臺,學院把校企合作作為校長一把手工程來規劃建設和組織實施,常抓不懈。目前,集團成員單位已達到100多家。實踐證明,校企共建管理平臺消除了教學和育人環節中的空白點,夯實了學生專業理論和技能訓練基礎。
校企共享教學資源
在校企合作共育技能人才、合作共贏的前提下,新鄉職業技術學院將現代工業文明和企業文化融合在一起,統籌規劃設計校內實訓場地,建設與真實工作環境相似或相近的學習工作站,與校內教學結合,開展企業產品生產和員工培訓。與之相呼應,越來越多的企業結合自身生產實際,向學院提供場地、生產設備、技術師傅、生產工具、生產材料、職業標準等,為學生工學一體課程的學習提供真實的環境。通過校企人才共育和資源共享,減少了辦學和生產投入,節省了資金,實現了教學資源功能利用的最大化。
校企共評學生能力
新鄉職業技術學院對學生綜合職業能力的評價也是由校企雙方共同制定評價標準,共同組織實施的。近年來,學院人才培養目標與企業人才需求標準對接越來越緊密,實現了人才職業能力評價的企業、學院互認性。
推進“八共”合作是落實學院為企業服務、為社會服務、為新鄉經濟發展服務的辦學理念的重要舉措,在今后的辦學實踐中,我們將繼續堅持和加強與企業間的溝通,最終為實現互利雙贏、造福社會和推動地方經濟發展、推動中原經濟區建設奠定良好的基礎。
(作者為中共新鄉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