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工學結合、校企合作”是技工院校培養學生良好職業道德和提高學生就業能力的有效培養模式。本文以儀征技師學院為案例,對“工學結合、校企合作”培養模式進行了闡述和思考。
關鍵詞:工學結合 定單式培養 教育模式
2010年上海大眾儀征工廠的落戶給儀征帶來的不僅僅是數十萬輛整車、千億元規模的產值,對企業用工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筆者所在學院在汽車、機電、電氣等系部進行了“工學結合”培養模式的積極實踐與思考,以培養學生良好的綜合素質為根本目標,更好的為地方經濟發展服務。
一、“工學結合”培養模式的實踐
1.校企合作是工學結合的前提
職業教育與企業發展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關系。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以實現利潤最大化為目標,對與學校共同“參與培養、培育自己所需的人才”缺乏共識。在職業教育培養模式的改革上,出現學校“一頭熱”的現象。因此,依托企業、取得企業的支持,是實施“工學結合”培養模式的前提。
(1)主動出擊尋求企業。2007年,學院組織專人到周邊大型企業進行人才培養方案調研并向企業表達我們校企合作的愿望。不久,揚州光川光電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將學院電子信息系的08電子1班、08電子2班的70名學生分兩批到企業進行為期兩個月的企業實踐,使學生得到一次全面、系統的實踐訓練,鞏固了所學的理論知識,加強實際操作、獨立工作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打造特色吸引企業。學院貼近企業堅持專業設置同地方經濟結構調整、產業發展相結合。隨著寧鎮揚經濟板塊的構建,汽車制造、船舶制造、光伏等行業成了儀征市工業的支柱產業,擁有一批像“上海大眾”“中電電氣”等在全國同行業領先的龍頭企業。為增強服務地方經濟功能,2011年學院和上海大眾建立了校企合作關系,在汽車工程系、機電工程系開設了“機電一體化”和“汽車機電工”兩個冠名班,為上海大眾儀征工廠培養符合上海大眾企業文化,有專業能力、社會能力的專業技能人才。校企合作模式得到了社會、學校和家長的高度認可,冠名班的影響力日益提升。今年中電電氣(揚州)光伏有限公司、上海安吉汽車零部件物流有限公司等優質企業主動與筆者所在學院合作,為校企合作奠定了基礎和提供了條件。
2.訂單式培養是工學結合的有效途徑
訂單式培養就是學校和企業雙方通過簽訂用人訂單,實現產學的有機結合,從根本上解決學生在校學習的職業針對性、技術應用性和就業問題。訂單式培養是為企業培養明天的員工,企業的積極性很高,使“工”與“學”相互滲透,融為一體。實踐證明這是工學結合的有效途徑。2011年學校與上海大眾五廠合作,開設了“機電一體化”和“汽車機電工”兩個冠名班,學生經過三年半的學習,只要通過校企雙方的共同考核,就有望獲得上海大眾正式員工的身份。2012年除了繼續開班上海大眾冠名班之外,還開設了“中電電氣”“安吉物流”等冠名班。經校企雙方協商,學院制訂了“工學交替式”培養計劃:在校內主要進行公共基礎課、職業技術課學習,公共基礎課滲入企業文化,職業技術課融進企業產品知識,同時進行基本技能訓練,實踐環節主要在企業完成。如“機電一體化”和“汽車機電工”兩個冠名班依據上海大眾培訓部和德國漢諾威、巴伐利亞職業進修中心及儀征技師學院共同制定的教學大綱、計劃、模式和內容要求,開展教學活動,還把企業實訓場景引入到學校實習車間。以前我們傳統的鉗工工作臺都是長方形的,現在根據上海大眾的要求都按照德國標準定制采用六角形的。
3.“工學交替”是工學結合的有效方法
“工學結合”培養模式,突出了在辦學上強化校企合作,在教學培訓上加強工學結合的特點,使校企合作更深入,工學結合更緊密。學院上海大眾冠名班的學生一年級學習專業基礎理論、基本專業技能;二年級第一學期至三年級第一學期實行“工學交替,半工半讀”,其中二個月在校學習,二個月到企業參加崗位實踐,工學交替輪換;三年級第二學期到企業“頂崗實習”。為了保證冠名班學生的質量,在校內進行基礎實訓時不僅有學院老師進行指導,上海大眾還請資深的德國專家全程參與,上海大眾的督導員也經常地在學生中巡查,查看學生練習的情況。在上海大眾主要完成生產實訓,由企業的工程技術人員結合生產實際給學生授課,使學生未就業就接觸到了實際產品,學到許多在學院課堂上學不到的實踐知識和工程技術人員的豐富實踐經驗。這種培養計劃具有較強的針對性,注重把勞動部門要求的國家職業技能鑒定標準和企業文化、服務規范、工作流程、產品知識等內容有機融合起來,是工學結合的有效方法。
4.校企共管是工學結合的成功保障
為了真正做到“學”中有“工”,“工”中有“學”,使“工”與“學”相互滲透,融為一體;使企業主動參與學生的培養全過程,必然要求學校與企業共同建立全方位、全過程的管理機制。學生在企業實習期間,一方面企業派有經驗的師傅指導學生實習,另一方面學校制定了實習管理辦法。對學生在實習期間應遵守的規章制度及違規違紀的處理辦法作具體的規定。學校安排專任教師對學生進行教學輔導,使學生在實習中也不間斷專業知識學習。同時要求學生在實習期間每天填寫實習日志,就遵守企業規章制度及崗位能力勝任的情況作自我評價,記錄工作中碰到的困難和問題,對學校教學提出改進措施和建議。實習帶隊教師通過查閱學生實習日志,對實習生中出現的問題及時予以解決。專任教師按照企業崗位需求及實習學生反饋意見及時調整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在課堂教學中充分體現理論為實踐服務,突出實踐的主導地位。
二、“工學結合”培養模式的思考
1.改變了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標準
傳統的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標準主要依據學生在校的學習成績和表現,無法考慮學生今后在企業的適應能力。上海大眾冠名班的學生第一輪實習結束后,教師驚奇地發現,原先在學校并不出色的學生,甚至有個別落后的學生受到了企業的表彰。上海大眾冠名班的一位學生到企業實踐時積極肯干,受到了企業師傅的高度評價,他在實踐中體驗了成功的喜悅,回校后在遵守學校規章制度和學習態度方面發生了明顯的轉變,刻苦鉆研專業知識,在2012年被評為優秀學員。而有些教師比較喜歡的“好學生”在實習中卻表現平平,甚至某些學生干部在實習中表現出“驕”“嬌”二氣,工作主動性和適應企業的能力較差。 “工學結合”培養模式的實施,將改變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標準,促使教師更全面更客觀地了解每一位學生。
2.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技工院校的學生因學習基礎差,在校學習期間往往對學習不感興趣,沒有學習的愿望。相當一部分學生在實習崗位中,因缺乏相關的專業知識,特別是專業英語口語能力差,在工作中常常陷入困境。而年輕人又好面子,崗位的需要使他們感受到了學習相關專業知識的緊迫性,激發了他們學習的自覺性。在上海大眾實習的幾名學生,因英語基礎差,聽不懂外籍老師的詢問,工作出錯,有時只能請別的員工幫忙。為了使自己能勝任工作,學生在工作之余,不僅加緊復習英語知識,還主動參加德語培訓班。當學生們兩個月實習結束回校學習時,老師發現他們發生了很大變化,上課認真聽講,課后主動詢問老師,學習自覺性大幅度提高。
“工學結合”是現代職業教育的一種人才培養模式,也是新時期我國職業教育改革的新舉措。國家應制定相應的政策、法規和制度,提高企業參與工學結合的積極性,同時學校要樹立為企業服務的思想,充分挖掘校企雙方合作的潛力,為工學結合培養模式的順利實施營造良好的氛圍。
參考文獻:
[1]池毅男.“訂單式”產學研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基本條件的探討[J]. 教育探索,2007.
[2]賈佩新.“工學結合、半工半讀”培養模式的實踐與啟示[J]. 化工職業技術教育, 2008.
(作者單位:儀征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