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培養學生的機械創新能力,在對某高職學院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的基礎上,對高職學生的創新意識現狀進行了分析,探討如何培養高職學生創新能力。
關鍵詞:高職院校 機械 創新能力
高職教育既屬于高等教育,又屬于職業教育。高職院校培養的人才有別于普通高等教育,是其具有較強的實踐動手能力和分析、解決生產實際問題的能力;有別于中等職業教育,是其具有較寬的知識面和較深厚的基礎理論知識。高職教育的“高”和“職”是指既要完成大專層次的學歷教育,又要完成高技能人才的職業資格證書教育。
以職業崗位能力為主線的教學內容是高等職業教育的教學重點。然而職業崗位能力是一個變化的因素,在學校不可能完全解決其需要。另外,單純的技能培養會使學生成為“工匠”型人才,不符合高等教育的要求。所以,高職學生除須具備職業崗位能力基本素質外,還須具備創新能力。實施創新教育是高職院校的內在要求,高職院校創新能力培養存在受教者、施教者及職業需求等多方面問題,現簡述筆者在實施創新教育中的一些體會。
一、改進教育方法,鼓勵學生求異
創新的實質是批判和懷疑,新穎性、獨特性和求異性是其顯著特征,社會、學校、教師應盡可能采取多種措施對學生進行懷疑、批判和創造性思維的引導訓練。
1.優化課堂教學,活躍學生思維空間
課堂是創造性思維碰撞的空間,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是營造自由的思維空間的前提。調查顯示課堂上老師提出問題后,擔心說不好被別人笑話的占71.1%,經常參加創新活動的僅占5.63%,說明長久以來的教學模式使學生不愿展現自我。學生雖然具有探索欲望,但付諸實踐者較少。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重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的培養,變教學模式由“教師為核心”為“學生為主體”,由“傳授知識”為“培養學生會學、會創新”,引導學生發揮學習的自主性,鼓勵學生多提問題,保護學生的求知欲望,激勵學生的創新熱情。
2.開展創新學習,給予學生創新空間
創新意識的培養主要是通過創新學習這種活動來實現的,心理學認為:學生的學習是以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為基礎的構建新知識的過程,通過學生積極努力的探索而產生新的結果。調查借閱圖書情況顯示:每學期少于5本的占68.4%,說明廣大學生沒有充足的動力利用學校資源。因此,學校要把學生推上學習的主體地位,激發、熏陶學生主動學習。
3.搭建創新平臺,完善激勵機制
學校要積極實施、拓展第二課堂培養計劃,將其納入創新型人才培養體系,讓學生在學習實踐中啟發創新意識,培養動手能力,發展綜合素質,如:(1)學校增設“第二課堂學分”,開設機械創新訓練課等特色課程。(2)每年開展學術節、科技節,定期舉辦機械技能與創新設計大賽。(3)組織學生參加校內外比賽,成立機械興趣小組和相關協會。(4)讓學生參與教改課題并開展項目教學活動,為學生提供科研訓練空間。(5)實行“導師制”,為每位學生從大一進校起就安排專業導師,盡可能地開發學生機械創新潛能。
對學生的激勵,應引入長效機制。一是學生參加機械創新訓練項目并通過結題驗收可獲得實踐創新學分并頒發證書。二是實踐創新訓練項目成果達到畢業設計(論文)標準的,經指導教師、教務、科技處同意可按畢業設計(論文)要求修改,通過答辯者按畢業設計(論文)成績記入成績檔案。三是以學生為第一作者(或申請人)在正式期刊上發表論文(或申請專利)的,憑錄用通知(專利受理書)可以申請版面費(專利申請費)。
通過上述措施的共同開展,可及時將學生們的機械創新實踐成果進行多渠道展示并形成創新教育長效機制。廣大學生在這些活動中真切體驗“同伴教育”,認識到“創新”并不是遙不可及的,同伴能做到的自己也能做到,從而帶動更多學生主動參與到創新實踐中。
二、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激發學生的機械創新能力
1.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需要教師有創新能力
高職院校教師必須改變傳統的觀念和角色,要在學生創新教育的過程中起引導和示范作用,感染、帶動學生創新觀念、思維和能力的形成和發展。
2.做好基礎工作,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高職院校領導應進一步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堅持以人為本,鼓勵教師培訓,關注、關心其素質的提高,合理調整教師隊伍結構,增強教學投資,加強教師理論與實踐的聯系。
三、結論
創新人才培養是全新的人才培養模式,是一項系統工程,只有將創新教育與專業特色相結合,才能真正培養出適應時代要求的創新人才。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是高職教育自身長期穩定健康發展的需要,從而為社會經濟的發展貢獻更大的力量。
(作者單位:劉娟,徐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中國礦業大學;王敏,徐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