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訂單式培養是職業學校的一種人才培養模式。本文主要探討汽車制造與檢修專業在教學改革中,采用“訂單式”培養模式,應圍繞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培養目標,分析建立校企合作的內在機制,以“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為切入點,構建以崗位能力為目標的教學體系。
關鍵詞:“訂單式”培養模式 頂崗實習 教學體系 技術人才
一、汽車制造與檢修專業校企合作“訂單式”培養模式
“訂單式”培養模式主要特點是:學生入學前,校企制定培養方案,合作制訂教學計劃;教學實施過程中,企業參與教學過程,滲透本企業管理理念,學生接受“企業化”教學模式;學生畢業后,企業接收學生進入崗位從業。學校根據職業崗位能力要求,對學生進行培養。“訂單”不僅是一張企業用人的“預定單”,還包括培養目標、課程計劃、職業崗位能力以及對人才培養規格的具體要求,學校以企業“訂單”為依據,組織技術人才培養工作。
1.招生前下訂單——提高校企知名度,增強招生力度
訂單式培養協議需在招生時即以定向方式確定招生人數及要求,企業借助于學校招生時的平臺提前下訂單,避免“用工荒”的出現,降低了風險;學校通過“訂單式”招生,增加了招生力度,擴大了學校的知名度,提高了畢業生就業率。企業為優秀學生提供獎學金,學生實習期間直接去企業實習,盡早了解企業文化并融入企業。實踐證明,這種“訂單式”培養模式是切實可行的,能有效地提高企業參與辦學的積極性,有效地提高學生對專業知識學習和掌握職業技能的積極性,滿足了企業對人才的需求。
2.企業冠名,專業化培養
吉林機械工業學校與安徽某大型汽車集團簽訂了“企業冠名班”訂單式培養協議,雙方簽訂了培養協議,采用“訂單式”培養,由企業對人才培養規格提出明確要求,對基本素質、基本能力、職業素質、職業能力、創新能力、企業管理理念等方面作出明確規定,然后學校和企業共同確定開設的專業課程、實踐課程、實訓課程。制訂課程計劃、教學方法、評估手段,由校企雙方進行實施,企業對“企業冠名班”全程進行指導,特別是對專業課和實踐課程進行指導,專業課程結束時,由任課教師和企業技術人員對學生進行考評,做出評價;畢業時,企業根據對學生的評價情況,安排到不同的工作崗位就業。
學生接受職業教育的過程是其自身知識和技能積累的過程,“企業冠名班”可以充分利用實訓教學進行工學交替、頂崗實習,既可以幫助企業解決目前所面臨的“招工難,招收技術工人更難”的困境,又可以提高學生的職業素質、專業技能和就業成功率。通過工學交替、頂崗實習,學生們既學到了技能,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又鞏固了理論知識。
由于汽車專業是一門實踐能力很強的專業,因此為了培養綜合素質高、上手快、適應性強的綜合應用型人才,以“企業冠名班”模式實施教育教學,是極有效的學習
途徑。
二、汽車制造與檢修專業教學體系的構建
1.改革課程體系
打破傳統學科體系,強化實踐教學,堅持理論聯系實際,把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緊密結合,把實訓教學與生產密切聯系,采取理論教學集中講授,實踐操作教學由任課教師和實訓指導教師,分頭指導各個實訓小組。將理論講授、實驗實習、應用操作、生產加工等理論和實踐教學過程有機地融為一體,系統地完成教學實踐任務。
2.改進教學方法
職業教育具有區域性和適應性特點,汽車制造與檢修專業的教材也必須體現區域性和適應性、冠名企業的特點,根據市場需求,設計切實可行的項目,校企雙方共同開發課程。突破傳統教學模式,開發項目教學。學校將汽車制造與檢修專業應具備的技能分解為幾個模塊,充分整合本專業課程和實踐環節,將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有機結合起來。
3.拓寬實訓基地
以冠名企業崗位需要為目標建設實訓基地,依靠冠名企業,充分利用冠名企業設備、技術人員、企業文化氛圍,為學生提供真實的職業環境,克服了學校汽車實訓設備短缺的現象。學生在頂崗實習期間接受學校和企業的雙重指導,校企雙方共同加強對學生的工作過程管理和考核,實行以企業為主、學校為輔的校企雙方考核制度。
為企業提供優質的技能型人才,既是職業學校的社會責任,也是職業學校的利益所在。學校通過“訂單式、工學交替、頂崗實習”培養模式能夠改善辦學條件,加大辦學力度,從而推動學校教育教學的不斷發展和提高。學校在教學、實訓中融入企業理念,引進企業專家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從根本上提高了人才培養質量,同時也提升了學校知名度,提高了優質就業率,也擴大招生規模,從而形成良性循環,使職業教育走向輝煌。
(作者單位:吉林機械工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