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教育大發展時,他出任普通中學校長一職;成人教育風生水起時,他掌舵成教學校的謀篇布局;技工教育雄風再振時,他運籌帷幄技師學院的升格創新。整整27年的校長經歷,從普教到成教,繼而到技工教育,他似乎總能趕上教育的最佳發展期。所以他將感恩時代的那份真情化作勇挑教育重任的果敢與堅毅,傾盡智謀,爭做弄潮人,他就是寧波第二技師學院院長王偉明。
上方是古體字“技”的變形,下端則以三江寓意寧波,襯著那既像太師椅又似將軍袍的背景,希望將學生培養成為技師中的將軍的愿望力透紙背。指著校標,王偉明坦言:學院環境布置和文化建設是下階段工作的重中之重。鋼結構、直線型、現代風格,教學大樓氣勢恢宏,每間教室統一配備的短焦白板是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產品!置身于如此大氣、嶄新的校園里,誰能想到寧波第二技師學院是從5畝土地上艱難的起步。
力排眾議的決策者
在成人教育領域干得熱火朝天的王偉明,從沒想過自己會被調往寧波第二技工學校(寧波第二技師學院前身)。剎那間,驚愕、遲疑在他的臉上展露無余。行業辦的技工學校發展空間如何?教師的晉升機會有多少?老師們會否待見從教育系統調來的校長?王偉明心里有很多問號。“我就去做一年。”不想讓領導為難,也想試試自己能不能勝任,抱著試試看的心理,王偉明走馬上任。那是2008年,劃歸教育部門管轄的寧波第二技工學校剛迎來學校發展的新機遇。
盡管已經當了20多年的校長,投身過普教也挑戰過成教,但是技工教育對于王偉明來說,多少還是有點陌生。所以初到學校那半年,他并沒有急于整改,而是潛心研究技工教育的特征與規律。從技工教育的發展史到學校的發展線,從校企合作的大熔爐到技能競賽的大擂臺,隨著嚴謹細致的研究,王偉明腦海中對于技工教育的認知逐漸清晰起來。
“興港職高不再招收新生,撤掉除寧波第二高級技工學校之外的其余兩個校名,讓三塊牌子并存成為歷史。”靜如思想者、動如指揮家,摸清技工教育發展紋理的王偉明在沉寂了大半年之后,突然做出了這樣一個讓人“大跌眼鏡”的決定。遭到反對是意料之中的事,但爭論的激烈程度仍然超出了他的預計,學校領導班子成員中也有人公然起身反對。
“要想學校發展好,首先必須明確學校定位。技工教育才是我們的優勢,辦職高我們并沒有足夠的競爭力。”有理不在勢眾,王偉明曉之以理,用果斷而不容置疑的決策為學校發展迎來了一個重要的里程碑。2009年5月,學校正式更名為寧波第二高級技工學校,學校的社會形象有了統一的歸口。
“從2009年秋季招生開始,三年制學生不再續招!”緊隨學校更名之后,王偉明的第二個決策如平地驚雷。回憶起那次會議的場景,王偉明記憶猶新:“當時學校的生源無論在質量上還是數量上,都遠沒有今天這般好,撤掉三年制生源,我知道老師們擔心的是什么,但是作為高級技工學校,培養高級工、技師才是我們的目標與職責,這是學校升格發展的需要,相信也是家長們對孩子的期望。”王偉明言辭懇切,臉上是一如既往的堅定表情。于是,剛才還在高聲力爭的老師們紛紛調轉矛頭,轉而開始討論如何更好地與寧波市其他中職學校開展“3+2”合作。
所謂新官上任三把火,如果說前兩個決策王偉明已經做得很艱難,那么對招生提出400分的分數要求,讓王偉明差點“引火燒身”。或許是由于出身普教系統的緣故,王偉明對學生文化素養的要求較高,他明白沒有一定文化素養的學生往往是教育的重點,也是難點。因此,在仔細研究前三年生源平均分的基礎上,王偉明略作提高,提出了400分的招生線。“所有人都以為我在信口開河,在生源本就不好招又取消三年制招生的節骨眼上,很多老師都對下一年度的招生持懷疑態度,領導班子成員之間爭議也很大。”但是王偉明再一次力排眾議,甚至立下“招不好我負責”的軍令狀。
王偉明之所以敢夸下海口,是因為他已經做足了功課。學校專業的知名度、五年制高級工培養的吸引力、百姓對高分學校的追逐心理,再加上學校歷年招生其實已經逼近甚至達到了這一分數線,“我們有什么理由看輕自己?”誓與職高錯位發展,堅定地走高級工、技師培養路線,王偉明豪情萬丈。那一年,寧波第二技師學院的新生平均分最終定格在450分,王偉明用一場漂亮的招生戰征服了所有懷疑者。
能加善減的引路人
三個成功的決策不僅讓學校老師對王偉明刮目相看,也讓他自己感受到了技工教育的魅力,從試試看的心理到堅持做下去的決心,一年時間,他已經在技工教育的征途上走出很遠。
2009年是寧波第二技師學院發展歷史上的重要一年,學校進入由高級技工學校向技師學院升格發展的過渡時期。專業布局調整、班子隊伍建設、競賽力拔頭籌、校區分而治之……“雖然處于籌建技師學院的過渡時期,但是我們要力爭進步而不能僅僅滿足于原地踏步!”王偉明在全校教職員工會議上強調:不進則退,過渡時期要保證穩中有升,更要力爭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學校要發展,然而擺在王偉明面前的第一個難題就是土地。盡管在學校全體教師以及前幾任領導的努力下,學校已經從5畝左右的彈丸之地擴大到25畝,加之老校區面臨拆遷,寧波市政府將另外一所學校的辦學場地整體劃給寧波第二技師學院,校園面積有了較大擴展。但這仍滿足不了學生的學習生活所需。正在王偉明發愁之際,寧波黃泰技工學校校長伸出了援助之手,租地辦學的想法開始在王偉明腦海中醞釀成形。他將機械類專業的師生安排到設于黃泰技工學校內的城南校區,不但解決了土地有限的難題,實現了平穩過渡,還將“敬業、務實、自強、創新”的二技精神留在了黃泰技工學校。
2010年8月,隨著寧波市職業教育的大盤整,原建筑中專被整體劃歸到寧波第二技師學院名下。自此,機械類、電工電子類、建筑藝術類和商貿類四大專業群雛形漸成,聯豐校區、城南校區、槐樹校區三足鼎立之勢落定。更令全校老師欣喜的是:建筑中專合并到學校,并不是簡單的加入與歸并,一場據此而展開的專業結構調整正蓄勢待發。
數學專業出身的王偉明能加善減,總能在教育領域將加與減的藝術發揮到極致。本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專業類別,更在相隔較遠的不同校區,王偉明卻要操控一局“專業連連看”。學校將建筑專業與美術專業融合成建筑藝術專業,建筑專業與電氣專業結合生成樓宇自動化專業,建筑專業與機械專業相加形成建筑設備安裝與維護專業。這不但豐富了學校既有的專業布局,還形成了獨樹一幟的專業側重點。對此,王偉明還是那句話:“要形成專業特色,才能與其他職業院校錯位發展。”
由于原建筑中專的建筑專業在歷年的全國技能競賽中屢獲佳績,有著優良的競賽傳統,冠軍隊伍的加入使得學校參加技能大賽備戰的學生格外用心苦練。許是被建筑專業的競賽氛圍所感染,其他專業的師生也不甘示弱,課余時間都撲在了備戰練習上面。寧波第二技師學院繼在2011年國賽勇奪1金3銀1銅之后,又在2012年國賽上獨得2金2銀3銅。
如今分管學校德育工作的副校長伍動輝是跟隨建筑中專一起加入寧波第二技師學院的,他見證了學校專業建設的突破與技能競賽的飛躍。“不僅僅是加入,而是融入,更是滲透。”實現“1+1>2”的效果,實現學校整體辦學水平和教學質量的提升,是平穩過渡時期的需要,更是可持續發展的要求。王偉明直言:“學校已經度過了艱苦的初創時期,現在已經從追求數量階段進入到注重質量的時期。”而要完成這個過渡,就需要領導班子的精誠合作和全體教師的努力配合。
“我們整個領導班子非常團結,雖然在做決策的時候會爭得面紅耳赤,可一旦做了決定之后,所有人都會齊心協力去完成任務。”副校長伍動輝很佩服王偉明的決斷與前瞻力,王偉明則很放心這幫班子成員的團結與執行力。組建起這樣一支互信互助的領導團隊,王偉明希望它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合力,使職能處室各司其職、全體教師通力協作,實現寧波第二技師學院的加速發展。
革故鼎新的思辯家
剛投身技工教育不久,王偉明在一期技工院校校長培訓班上碰到過這樣一個辯論題——技師學院要不要發大專文憑?他抽到了反方,與他一方的校長都紛紛搖頭,苦惱這樣的辯題怎么辯?稍加思索,王偉明開始安慰起辯友們:“‘要’的對立面不是‘不要’,而是‘不一定要’!技師學院不一定非要核發大專文憑,更無需自屈于高職院校之下,我們以技能見長,就憑技能說話……”盡管那一場辯論會王偉明所在的反方并沒有最終獲勝,但是作為反方四辯的他卻得到了全場的掌聲。機智、思辨、沉著,王偉明榮膺當場辯論賽的最佳
辯手。
沉迷于研究技工教育的特點,王偉明以其獨特的教育視角和思維方式,總結出許多獨到的觀點。技師學院不一定非得仰仗一紙大專文憑才能獲得社會認可與教育地位,這其實是王偉明內心深處的真實想法:“技師學院以高級工、技師為培養目標,所以有著明顯不同于中職學校的特性;技師學院培養的更多是生產一線的高技能人才——技師、高級技師,所以它與高職院校也有明顯的差異。技能才是技師學院的制勝法寶。”為了樹立人才培養的技師品牌,王偉明甚至要求學校嚴格控制六年制高級工班的教學考評機制,每年能以技師身份畢業的學生不足一半。但就是因為堅持這樣的高標準、嚴要求,寧波第二技師學院的畢業生備受企業歡迎,每年5月的校企展洽會都能吸引到上百家企業齊集納才。
盡管參加辯論賽只是偶然,但是在日常工作中,王偉明經常需要說服別人,因為他總有許多奇思妙想,總是想到了其他人的前面。王偉明堅持技師學院要有自己的定位與思路,就在他反復的解釋與說明中,與中高職院校錯位發展的教育理念成為寧波第二技師學院全體教師的共識。
不僅如此,王偉明還一反其他技工院校偏重技能訓練而忽視人文教育的常態,提倡引入大學語文的相關課程。王偉明表示:“課程、講座、活動等形式都可以被運用到大學語文的教育上來,讓技工院校的學生也能受到文學熏陶,多點文學素養,這對于學生的終身發展大有裨益。”除此之外,引入高等數學以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開設藝術課程以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等也是王偉明近期所構想的課改新內容。“這樣做并不是為了追求高、深、難,而是希望技師學院的學生能夠積淀一定的文化底蘊,讓他們從思想意識上給自己一個大專生甚至大學生的定位,而不僅僅將自信建立在一紙單薄的文憑上面。”王偉明這般詮釋他的初衷。
不僅時常冒出新鮮的想法,還能讓創新念頭變為切實可行的制度舉措,王偉明自言這是因為自己領悟了技工教育的真諦,那就是準確的自我定位。只有找準定位,革故鼎新,才能讓這所升格中的技能學府越辦越好。正如浙江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職業能力建設處副處長吳鈞所贊揚的那樣:“這所學校設施一流,這位校長理念鮮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