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數學不好學,更不好教,但用點心思,做好研究性學習,數學會好教,自然就不難學。在教研交流中,筆者整理出一個教學的案例——海盜問題引發的數學研究性學習,希望對于數學研究性學習有所助益。
關鍵詞:海盜問題 數學 研究性學習
數學不好學,更不好教。很多學生感嘆:“數學太難了!”不論是在職教還是普教,數學教學面臨的挑戰都很大。筆者認為研究性學習不失為一種教學方法,它與發現法類似,但更具可操作性。在研究性學習中,學生是研究學習的主體,教師是以平等參與者的身份介入,是組織者、參與者和指導者,教師“指導不指令,參謀不代謀”,體現學生學習的自主性。開學初,筆者和學生談到數學的研究性學習,有學生說:“數學有什么好研究的,不就是死記硬背一大堆復雜的公式定理,永遠是做不完的練習題,只要懂簡單計算就夠用了,什么數學思維和數學素養一點用都沒有。”在這種情況下,一時半會很難改變學生對數學的誤解。
于是,筆者采取了圍魏救趙的策略。筆者問學生:“據說在美國有一道關于海盜的問題,如果能在20分鐘內得出正確答案的人,平均年薪在8萬美金以上,大家是否有興趣試看看?”
5個海盜劫得100顆鉆石,這100顆鉆石大小與價值相等。現在他們準備瓜分這100顆鉆石,5個人抽簽為A、B、C、D、E。先由A來提出分配方案,然后投票表決,半數或半數以上同意則分配方案通過,并按此分配;如沒有通過,他將被丟下大海喂鯊魚!然后再由B來提出方案,依此類推。問題如下:如果你是A,你將如何分配,既讓自己財富盡可能最大,又能保證不被丟下大海!注意海盜們都是絕頂聰敏且理智抉擇的人。
學生果然來了興趣,對于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爭相發言,20分鐘很快過去了,沒人能給出正確答案。下課的鈴聲響了,學生還不肯罷休,于是筆者提出讓學生在課外繼續思考這個問題,下次派代表解答,不過到時筆者也會多問一個與此相關的問題。當筆者走出教室時,心里暗喜,學生們或許還沒想到,其實他們已經開始了數學的研究性學習了。
兩天后,當筆者再次走進教室,就看到班上學生都面帶笑容,最前面的學生告訴筆者:“老師,鉆石分好了!”
筆者就等學生這句話,于是說:“請派代表來回答,不過按約定,等代表把方案拿出來,我要多問一個相關的問題。”學生興奮不已,他們把數學科代表推選上來,科代表在黑板上寫下:
A B C D E
98 0 1 0 1
筆者拿起紅粉筆,打了個大大的勾,全班鼓掌,科代表更是一臉得意。科代表正要走下講臺時,筆者叫住他:“稍等,還有一個相關的問題。”全班一下子安靜下來,幾十雙眼睛都看著筆者,科代表顯得更緊張。筆者不緊不慢:“請問,這個方案的正確性怎么解釋?”這下全班鴉雀無聲,科代表愣了神,最后他忐忑地說:“老師,我們回家上網用百度找到這個方案的,不過,我說不清楚為什么,我錯了。”泄氣的表情寫在所有學生臉上,筆者笑了笑:“懂得用互聯網在信息資源中找答案,很好啊,希望大家以后課外繼續用計算機來研究問題。但光知道答案,不認真鉆研,淺嘗輒止,講不出道理還是不夠的,這樣吧,回去再看看資料,討論一下,看看下次能否解釋清楚,不過有言在先,下次要多問一個相關的問題。”學生的勁頭又起來了。
在后面的幾次課,筆者課前都先安排幾分鐘時間,點到為止,陸續提出了下面的問題:
如果其他條件不變,海盜數逐個增加,方案如何改變?
從這個方案,你能分別歸納出奇數個海盜和偶數個海盜分配方案的規律嗎?
如果其他條件不變,海盜數按班上的同學數來算,那最先提出正確方案的海盜能拿到多少顆鉆石?
如果其他條件不變,鉆石數達到多少顆會迫使擁有最先提出方案的海盜棄權?
其他條件不變,假設海盜有n名,鉆石有m顆,那么n與m要滿足怎樣的關系才不會迫使擁有最先提出方案權的海盜棄權?
一個個問題讓學生在糾結與興奮之間反復了好一段時間,學生最后發現,他們哪里是在幫海盜分鉆石,他們是在自己研究數學,對數學的反感淡化了,開始愿意用心聽,能夠用心想,上數學課居然幾乎沒人趴著睡。這讓筆者感到意外,聊天時問學生為什么改變,學生說:“數學似乎有點用,學點數學不會OUT了。”其實,最重要的是數學研究性學習讓他們都獲得了成就感。
筆者把這個海盜問題和普通高中的數學教師進行教研交流,他們也在普高的課堂上進行了實驗,普高學生還寫出了詳細的研究報告,效果很不錯。于是,筆者把這個案例整理出來,希望對大家的數學研究性教學有所助益。
參考文獻:
[1]韋斯特伯里.科學、課程與通識教育——施瓦布選集.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8.
[2]韓昌洙.千萬別恨數學.中信出版社,2004.
(作者單位:陳文嫻,廈門市杏南中學;
黃國棟,廈門市集美職業技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