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各行各業對跨專業的復合型技工人才的需求也在與日俱增。因此,改革技校專業和課程設置,培養出復合型技工人才,勢在必行。下面談一下筆者的看法。
一、改革專業和課程設置,施行新型技工學校課程設置模式
高校施行的“寬基礎、活模塊、重實踐”新型課程設置模式對技工學校的課程設置有借鑒意義。“寬基礎”是將相近的專業基礎理論進行組合擴寬,構成該專業可能發展方向的寬厚基礎模塊,以提高學生的專業理論素質。“活模塊”是將課程組成若干模塊,供同一專業不同層次的學生選擇,實施專業分流專修,培養更貼近市場需求的人才。 “重實踐”是在保證實驗實習設備、場地符合專業要求的前提下,按專業技能培養的要求,獨立設置操作性、工作性強的基本訓練課題和綜合技能訓練課題。通過實踐的教學使學生取得相應的技術資格證,“一張文憑,多種證書”,以適應現代社會對不同類型技工人才的需求。
由此可見,高校的新型課程設置模式可以解決技工教育中技校學生專業口徑過窄、培養模式單一、對就業市場變化適應能力差的問題。所以,同樣也可以作為技校專業和課程設置的新模式。
二、新型技校專業和課程設置模塊的具體實施
實現“寬基礎、活模塊、重實踐”的新型技校課程設置模式,首先要打破原來的課程設置模塊,進行模塊重組。
1.優化專業設置,增強適應性
一方面可以實行學生入校后1~2學期可再次選擇專業的辦法,并允許學生選修第二專業,或跨專業選擇課程,給學生們的發展提供較大的空間。由于基礎模塊完全相同,具有相互兼容、相互滲透、相互轉化的功能,同時具有自身的靈活性,專業課程及教學內容可適時調整,以適應市場需求。例如,旅游專業畢業生既熟悉酒店知識,又掌握旅行社的知識,具有一工兩用的特點,正是社會需求的復合型技工人才。
另一方面,設置選修專業。在學校所開專業范圍內,實行讓學生依據興趣愛好擇專業而修、擇師而學的自主擇課形式,培養本專業為主、外專業為輔的一專多能的復合型技工人才。
2.整合優化課程結構
課程分為三大教學模塊,包括主體課程、定型課程和輔助課程三部分,而定向課程中的實踐教學比例至少應為50%,這是技工學校的特色所在。因此,按專業教學改革的需要,對專業課程進行較大幅度的整合和優化勢在必行。
第一塊為主體課程,包括公共文化課與專業基礎課,同時進行多專業基本技能訓練,使學生掌握必備的知識和技能。第二塊為定向課程,針對學生的特長和就業方向分別開設不同專業技術與技能課,保證專業培養規格要求和技能操作規范化。第三塊為輔助課程,具有潛在的發展功能,要考慮學生的個性,開設新興學科、邊緣學科及交叉學科,拓寬學生知識面,使學生一專多能,一專多證。以旅游專業為例設置三個模塊。
第一塊主體課程是:(1)文化課課程。語文、數學、英語、音樂、體育、計算機應用基礎。(2)專業基礎課課程。旅游概論、禮節禮貌、旅游心理學、旅游地理等。
第二塊定向課程是:餐廳服務、客房服務、康樂服務、飯店服務、導游基礎知識、政策法規與職業道德、導游業務、旅游市場營銷等。
第三塊輔助課程應包括:社交與口才、禮儀、形體學、應用文寫作等。
為適應專業設置,課程改革勢在必行。同時,開發和編寫體現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新方法的具有技工教育特色的教材也刻不容緩。
3.改革課時分配
改革傳統課時分配,壓縮必修課學時,增設選修學時,拓寬學生自主發展空間,推行彈性學制,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對于學制三年的技校生,在第一學年里,將語文、數學、英語、計算機應用、體育列為必修課,法律、禮儀等為綜合講座,進行以文化基礎課為主的理論必修課和本專業的實習必修課學習。在文化基礎課教學中,注重提高學生的科學文化素養,培養學生的自主能力,打好學習專業課和接受繼續教育的基礎。以提高全面素質為基礎,實行“寬基礎”教學,將文化基礎課與專業課的比例定為4∶6。從第二年開始學習定向課程和輔助課程,實行彈性時間、彈性課程。理論課和實習課均開設必修課和選修課兩類課程。必修課占70%,選修課占總30%。
4.發揮學生成績評定的導向作用,實行學分制
為督促學生學習,新型技校課程設置可以實行學分制,必修課占70%,選修課占30%,形成學生擇課而修,教師掛牌上課,學生擇師而學的局面。學分制有利于調動教與學兩個方面的積極性;有利于發展學生的志趣、特長和個性;有利于因材施教和拔尖人才培養,同時使人才知識結構多樣化;有利于復合型技工人才培養,能夠較好地適應產業結構調整和就業市場的變化和需要。這種課程設置培養出的技校學生,每人至少掌握兩個或兩個以上專業知識,可謂一專多能。
(作者單位:煙臺市商貿高級技工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