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動檢測與傳感技術課程特點及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課程特點
(1)多學科交叉。自動檢測與傳感技術所涉及的內容涵蓋多學科,不但涉及光學、電學、磁學、物理學,還涉及熱學、化學、材料學、聲學、力學等等。
(2)要求學習者有深厚的基礎知識。學習自動檢測與傳感技術,需要有電工基礎、電子技術、電機拖動、機械基礎、可編程控制器、計算機基礎及物理、化學、數學等相關學科的基礎知識。
(3)應用領域廣泛。到目前為止,傳感器技術已經應用到國防建設、航空航天、交通運輸、醫學診斷、礦產資源、海洋探測、宇宙開發、家用電器等各個領域。
(4)內容枯燥難學。該門課各章節具有獨立性,知識點之間的聯系甚少,卻涉及到之前所學學科的諸多基礎知識,且各種傳感器的原理、特性、參數各不相同,沒有規律可循。
2.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學生基礎薄弱。因大多數學生的基礎知識薄弱,自動檢測與傳感技術的課程內容對于他們來說就像聽天書一樣。
(2)教學方法老套。目前大多數教師仍采用以教師為主體的“填鴨式”、“一言堂”教學模式,很難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學生厭學,導致教師講課熱情下降,形成惡性循環。
(3)實驗課效果不佳。專業課唯一能夠吸引學生的地方就是實踐課了。目前傳感器教學主要是在學完理論課后做一到兩個實驗,這些實驗絕大部分屬于原理性、驗證性或性能測試類實驗,具有應用性、綜合性或設計性的實驗幾乎沒有,導致學生實驗興趣不高、實驗效果不理想。
二、對自動檢測與傳感技術課程教學進行改革
1.教學理念先進化
遵循“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的現代化辦學理念,采用“做中教、做中學、做中練、做中考”的教學模式,實現完整、系統的教學設計,以提高學生的操作技能和綜合應用能力。
2.教學內容模塊化
根據課程的安排和設計都要服務于實踐的教育理念,該課程教學內容由易到難開發設計為自動檢測基礎、溫度檢測、力和壓力的檢測、位置檢測、位移的檢測、氣體和濕度的檢測等6個項目13個模塊。每個模塊都要完成一個獨立的任務,每個任務后都有一個創新實驗。
3.教學方法多樣化
在傳統的啟發式教學、交互式教學、分層次教學、多媒體教學、實驗實訓教學的基礎上,靈活運用項目教學法,使呆板單一的課堂教學變得生動、活潑、富有吸引力。
4.教學評價個性化
將教學評價分解到各個模塊,每個模塊都有詳細的評分細則。細則綜合了教學過程中對學生各方面能力的要求,同時還注重多種評價方式的結合,使評價更客觀、更公正,以產生更大的激勵效應。
三、課程改革的實施
1.改革教材
為配合模塊化、項目化教學改革,筆者主編了《自動檢測與傳感技術——項目教程》(現已由電子工業出版社正式出版,且已應用到教學中)。這本教材打破了原教材學科性專業知識的縱向完整體系,將知識整合為6大項目13個模塊。在編寫教材的過程中,筆者將相關領域的專業知識和職業能力要求進行整合,每個項目按照生產和職業活動的實際需要設計了項目導航、項目目標、項目要求、項目計劃、項目實施等環節,突出專業知識的綜合應用和職業能力的培養,也突出新知識及新技術的運用。
2.模塊化、項目化課程教學的實施
創建“項目引導+任務驅動”的專業課程教學模式。按照項目引導、任務驅動的教學體系改革教學內容,將對應的工程實踐案例嵌入到教學中,每個項目可分解為若干子任務。
例如,筆者主編的《自動檢測與傳感技術——項目教程》中的項目一為自動檢測基礎,工程案例是PLC自動分檢系統,各種類型的傳感器可將金屬物、非金屬物、黑色物及白色物體進行分檢,通過這個工程案例可使學生初步了解各類傳感器的工作過程及作用。該項目共有3個子任務,每一個任務又都有一個典型案例。按照如下步驟實施:教師在課前將任務書下發,在布置任務的同時,講解項目要求及該任務的功能、要求及注意事項,并提供相關知識的學習資料供學生自學;學生接受任務后,分成若干小組,準備實驗設備及材料,展開討論,確定實施方案;由學生獨立完成任務的實施;教師可以適時進行啟發、輔導,最后做出綜合評價。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充分體現出 “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以及“做中學、做中教、做中練、做中考”的教學理念,實現了教學模式的創新。
此外,筆者學校還將普通教室改為了“教、學、做”一體化實驗室。為配合各模塊實行“教、學、做”合一的教學模式,學校將課堂與實驗室、實訓室、生產車間、技術中心合為一體,實現真實情境下的“教、學、做”合一。
(作者單位:本溪市機電工程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