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職院校明確的辦學宗旨和獨特的人才培養目標,決定了其自身獨有的辦學規律。而目前,文化基礎課成了職業教育過程中一個可有可無的設置,重技能、輕基礎的現狀和現行的教育理念卻存在矛盾,相互沖突。所以,全面提高中職院校文化基礎課的課堂效率,成為了解決這一沖突的關鍵。
一、關于拋錨式教學
拋錨式教學模式受西方盛行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影響,并以技術學作為基礎。最早的拋錨式教學思想可追溯到1929年的有關教育文獻中。而完全意義上使拋錨式教學由想法變成現實的教學模式,應歸功于CTGV(美國Vanderbilt大學認知與技術小組)的努力。從1990年開始,該機構的工作重點就是利用影像資料作為“錨”來為教與學提供一個可以依靠的宏觀背景。此后,美國學者布朗斯福特等人提倡并開發了拋錨式教學,并認為這種教學要建立在富有感染力的真實事件的基礎上。確定這類真實事件被形象地比喻為“拋錨”,因為一旦這類事件被確定了,整個教學內容和教學進程也就被確定了(就像錨把輪船固定一樣)。由于拋錨式教學要以真實事件為基礎(作為“錨”),所以有時也被稱為“實例式教學”或“基于問題的教學”。
拋錨式教學模式的主要設計思想,是學生在一個開放、真實的問題情境中能自主識別問題,自覺產生學習的需要,并通過成員間的互動、交流,形成合作學習,憑借自己的主動學習去生成學習,親身體驗從識別目標到提出和達到目標的問題解決的全過程。
根據拋錨式教學模式理論,其教學過程可以總結為五個環節。第一,創設情境:教師選擇典型的職業情景,使學習能在和企業生產經營實際情況基本一致或相類似的情境中發生。第二,確定問題:在上述情境中選擇出與當前學習密切相關的問題作為“錨”。第三,自主學習:教師提供線索,給學生時間,讓學生自主學習。第四,協作學習:通過小組、討論、交流等方式,加深對問題的理解。第五,效果評價:在學習過程,隨時觀察并記錄學生的表現即可反映學生的學習效果。
在這種理論的指導下,建構主義者提出了拋錨式教學模式,并在實踐中不斷總結,形成了拋錨式教學模式的幾個組成環節,具體見圖1。
圖1 拋錨式教學模式的結構流程
二、實施階段
1.課前準備階段
(1)政治課教師應根據課程標準、教材和學情精心設計導學案。導學案的內容主要包括合作復習、自主學習、合作交流、展示反饋、課堂小結、課堂檢測、預習提綱等;根據學習內容和學生學情靈活安排自學、合學、展示的具體內容、時間及環節。
(2)課件的制作。課件的制作以少、精和實用為主,注重結合新的材料呈現重點知識,起到引導學生展示匯報、深化、拓展的作用;可結合教師個性化的教學設計,靈活運用。
(3)確定小組人數。科學、合理地劃分合作學習小組是一項系統工程,一定要全面考慮學生的綜合素質,如表達能力、閱讀寫作能力、思考能力,同時也要考慮不同學生的交際、性別、性格等方面的綜合情況。根據以上情況,教師將學生分為若干個相對均衡的小組,每組4人為宜。其中,1名優等生,2名中等生,1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這樣,每個小組成員的學習能力、組織能力、學習成績等都達到相對均衡。每個小組既是相對獨立的個體,又是整個班級的一個縮影。小組之間既有同質又有異質,為每個小組在學習過程中展開公平的競爭創造了條件。詳見圖2、圖3。
圖2 小組合作劃分辦法
圖3 “拋錨式”教學模式合作學習流程
2.課堂實施階段
強調師生互動。政治老師應依據多媒體信息技術展示情景,提出學習任務目標,及相應的學習方式(個別學習或小組學習);學生依據教師的導入問題,相對自主地決定學習方式,嘗試性地解決教師提出的問題;學生利用各種手段,展開生生討論、師生討論;教師對學習過程進行講評、對共性認識予以總結、對個別問題給予關注。這個階段按照拋錨式教學模式的環節要求,主要體現在:
(1)依據“錨”的特點和情況,分享經驗,展開教學活動。學生通過重訪故事或參加活動,從而掌握某一特定的概念知識。起初,教師在學生獲得概念知識的環節上,可能要提供較多的指導和服務,但是最終學生將在真實的問題中迅速提高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2)豐富和拓展“錨”。信息或許存在于情境本身,也可能存在于相關的外部資源中。在這個環節,教師創造機會,讓學生擁有更多的自主權進行獨立探究或小組探究,發現隱藏的問題,尋找缺失的信息。
(3)運用知識,求解問題。學生運用“錨”中隱含的信息或線索,積極制訂解決問題的計劃。教師們需要了解學生的理解能力、決策能力和推理能力,從而更好地為學生的問題求解提供幫助。學生們在探究一些子問題的基礎上,豐富了新的信息,并為解決大問題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4)參加與“錨”有關的活動。“錨”,在教師的引導下提倡學生們閱讀更多學科知識的內容,探究相關的故事,沉浸在相關的模擬情境中從而加深對概念知識的理解和整合不同學科的概念知識,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出學生的遷移能力。
為了切實突出技工學校學生在政治教學中的主體地位,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這個環節大膽放手由學生操作完成。首先,政治老師應依據導學案中的“自學提綱”進行學生自主學習。其次,學生在獨立閱讀課文的同時將各問題涉及到的知識點標注在課本上,要將政治思想用粗體雙色筆描出,相鄰兩個問題用雙色筆交替使用,確定的問題劃直線,有疑問的題目用圈或括號標記。
新生入學教育,是技工學校政治課的第一個內容,主要是給學生介紹技工學校的規章制度,學生學習、生活的一些具體內容,同時也有勵志的內容和關于人生觀、世界觀教育等內容。
在講價值觀時,教師利用學校兩個畢業生創業的例子,故事的內容大概如下:學校01屆室內設計專業兩位畢業生,在校期間共同努力,相互鼓勵,學習和平時表現都很優秀。畢業后,兩人各找到一份工作。在工作崗位上,兄弟倆也異常勤奮,各自在自己的崗位上發揮特長,取得不錯的成績。工作之余,兩人經常進行業務和技能的交流切磋,并就工作互相提出見解和看法。畢業三年后,在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和資金之后,兩人決定自主創業,開辦設計公司。從籌備到開業,從一家小企業到家喻戶曉的361度設計有限公司,兩人一直親力親為,通力合作,以精湛的技能、真誠的服務贏得了佛山廣大人民的歡迎,并在高手如林的設計行業中占據一席之地。教師通過這個例子教育學生,一個平凡的技工學校畢業生,一樣可以通過自身的努力,取得成功,體現價值。
在傳統的教育模式下,教師在講臺上講述兩同學在校如何刻苦努力,如何堅持不懈,畢業之后如何努力工作,創業過程如何艱辛,最后取得的成績等等。這樣的授課無法讓學生感興趣,也無法取得應有的效果。在拋錨式教學模式的指引下,筆者對課程進行了如下的設計,見表1。
教師利用拋錨式教學模式,學生表現出來的學習熱情大大提高,課堂十分熱烈,特別是在情景創設和合作學習兩個環節中,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相當高。
3.課后總結階段
這也是效果評價總結階段:由于拋錨式教學要求學生解決面臨的現實問題,學習過程就是解決問題的過程,即由該過程可以直接反映出學生的學習效果。因此對這種教學效果的評價往往不需要進行獨立于教學過程的專門測驗,只需在學習過程中隨時觀察并記錄學生的表現即可。學生共同分享所學內容,將他們對“錨”問題和拓展性問題探究結果呈現出來,從不同的角度探討解決綜合問題的策略,深層次地理解學習內容,從而為學習共同體做出貢獻。
三、效果評價
在課堂上,實施拋錨式教學,經過客觀的分析和觀測,從教師和學生兩個方面對其效果進行評價。
1.從教師方面挖掘其積極效果
(1)拋錨式教學有利于實現教學資源共享。教師集體備課,然后通過整合,可以充分發揮全體教師的作用和體現多樣的備課風格和教學方法。通過協同備課,協作備課,通過網絡的形式將各種數據庫和多媒體資源呈現,為老師們的個體備課提供了大量實用準確的資料。即可以實現校內科組教師備課資源的共享,還可以通過網絡的方式,實現不同地區教學資源的共享。另外,一門課,也可以交由不同教師備不同章節,然后進行整合,相互利用對方的成果,大大地減輕了教師的勞動。筆者從網上下載有關的資料,并針對學校教學的實際情況,進行適當刪補,優化網上教學資源配置,并供其他政治老師利用,真正實現了教學資源的共享。
(2)拋錨式教學模式有利于鍛煉教師的思維發展訓練。在這類學習中,教師首先要特別注意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通過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互應在“元認知級”進行,即教師對學生應加強思維方法的指導,向學生提出的問題,應有利于促進認知能力的發展而非純知識性提問;其次,還要注意建立學生的思維模型,即要了解學生思維的特點,通過注意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直接影響教學策略的其他環節,乃至最終決定教學策略應用的成敗。
(3)拋錨式教學模式有利于教師角色的轉變。教師角色的轉變是新教學策略實施的核心,拋錨式教學模式對教師提出了加嚴格的要求。比如從引出的知識點而開發出的實例必須有針對性、代表性、實用性以及生動趣味性,還要提出相關的思考題以及對問題的引伸。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對該語言進行深入的研究,具有廣博的知識面以及熟練的編程技巧,不能僅停留在教材的表面,同時還要對學生的知識結構、認知結構以及學生的狀態了如指掌。
2.從學生角度挖掘其積極效果
(1)拋錨式教學充分發揮了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和創造性。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的自主性學習能力、研究性學習能力得到鍛煉,最終有利于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培養。首先,處于信息時代中心的學生,計算機的運用能力,相比以前有較大的進步,計算機、網絡、信息技術等應用到教學活動,更能滿足學生的學習特點和興趣。另外,思想政治課本身的理論性,枯燥的特點,也會因計算機、網絡、信息技術的加入而增色不少,不再乏味。再有,學生能在網絡資源上獲取各種信息,符合學科課程中理論性、現實性、開放性、時效性的特點。學生面對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從網絡中尋求更多的信息,通過相互間的研討和修正去解決問題。教師通過種種學習活動的開展,提高學生自主性和學習興趣,進一步開發學生學習的
潛能。
(2)拋錨式教學有利于鍛煉學生的創新思維,提高學生創新能力。在創設新情景階段,學生的思維得到了很大的考驗,必須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基礎上,更好地去發現新問題、解決新問題,從而能鍛煉和培養創新能力。思想政治課有理論聯系實際的特點,而傳統教學手段無法把大量活生生的正在發生的實例或者現象直觀地在學生面前呈現,而網絡教學則可利用互聯網的優勢解決這一問題。通過網絡及時下載最新實例,或者讓學生自己上網搜索,自己進行分析和討論,達到課內與課外、理論與現實的結合和統一。既提高了政治課的時效性,又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如:“四川大地震”、北京奧運會、“奶粉事件”“神七”等重大新聞通過互連網及時傳遞給學生,采用“頭腦風暴法”的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圍繞社會熱點盡量展開自己的思維、發表自己的見解,從而有利于提高學生正確分析、評價、解決現實問題能力。
(3)在技工學校的政治課教學中采用建構主義教學理論中的拋錨式教學策略,不僅可以解決政治課程在傳統教學過程中感到課時少、內容多的矛盾,而且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開拓性,提高其政治理解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形成以學生為主體,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性學習的風氣,提高學生的綜合
素質。
在政治課堂上實施拋錨式教學,突破了傳統的教學模式,大膽地進行了全方位的改革和探索,既有成功的經驗,也有失敗的教訓。無論成敗,但愿能為中職院校政治課程乃至基礎課程的教學改革作引玉之磚。
(作者單位:廣東省交通運輸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