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80年代以來,世界各國都掀起了新一輪基礎教育改革的熱潮。如果說基礎教育是一個基礎性工程,那么職業教育就是一個系統工程,同樣需要進行全方位的改革,教育評價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真實性評定是目前國際上比較流行的一種學生成績評定方法,其中表現性評價越來越受到重視,這種評定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參與,注重培養學生理解、運用知識的能力,而不只是評定其成績。通過表現性評價的實施讓語文課程變成提升人文素養的重要途徑,讓語文課堂充滿挑戰和樂趣。
目前,職業學校語文課程的評價方式仍然是以標準化測試的方式為主。這種評價方式不能最大程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很多學生學習語文都抱著無所謂的態度,學校也比較重視專業技能的提升,因此語文課程處在一個很尷尬的位置,有點“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味道。在這樣一種情況下,語文課程評價的改革勢在必行,筆者意在探討職業學校的語文課程實行表現性評價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結合語文(第五版上冊)教材對語文課程的表現性評價設計作一些探索。
一、表現性評價的概念和特點
1.表現性評價的概念
表現性評價是在20世紀90年代,美國興起的一種評價方式。它是在學生學完一定的知識后,通過讓學生完成某一實際任務來評價學生的學習狀況,包括表現性任務和對表現的評價。
美國教育評價技術處將表現性評價界定為“通過學生自己給出的問題答案和展示的作品來判斷學生所獲得的知識和技能”。
2.表現性評價的特點
(1)明確的目標。表現性評價往往以教師所設定的任務開始,教師必須確定明確的目標,才能設置任務,確定評價內容和評價標準,并根據標準對學生的表現進行判斷,并對學生的表現和教學提出反思和建議。這就需要教師明確總體目標,進而設置相應的任務,如果任務設置有問題,那么整個過程意義不大,這種評價方法也就失去了應有的意義。
(2)綜合的實踐。學生根據所學,對任務進行分析,然后在實踐過程中逐步解決,這需要學生開動腦筋,需要和其他人配合,克服一定的困難,完成既定任務。
(3)開放的答案。這種任務的答案不是唯一的,沒有所謂的標準答案,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進行“回答”,充滿著創新,教師并不只是根據學生呈現的答案給學生打分,還要對過程予以足夠的關注,了解每位學生在解決問題時的表現進行綜合評定。
二、職業學校學生的特點和表現性評價的優勢
1.職業學校學生的特點
一是學生學習基礎薄弱。二是學生學習的功利性強。技校學生的學習目的很明確,希望能夠回避文化知識基礎差的弱項,在技校學好一種或數種技能而立足社會,所以他們對于文化課并不是很重視,也沒有太大的興趣。三是學生學習缺乏主動性。四是學生沒有學習壓力。學生來到技校從初中階段的應試教育解放出來,沒有了應試教育的壓力,學習的壓力也沒有了。這種情況下,在職業學校用標準化的測試顯然是不夠的,或者說效果不明顯,也無法清楚深入地了解每一個學生。這時候就需要運用標準化測試之外的一些評價方式。職業學校學生的特點決定了評價方式變革的必要性,表現性評價屬于一種過程性評價,評價學生在過程中綜合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表現性評價的優勢
一是發揮學生的主動性。二是培養學生創新、探究能力。三是可以更全面地評價學生。四是更好地了解教學中存在的優勢與不足,更有針對性地為教學提出改進建議。
三、表現性評價任務設置
一般來說,表現性評價需要經過長時間的觀察、記錄、收集和整理才能得出,工作量相對較大。因此要根據學生的表現情況設置任務。剛開始的時候,可以每學期設置一個任務,然后進行指導和評價,循序漸進。等到學生對這種評價方式熟悉后可以適當增加任務數量,但也不宜太多,否則學生容易厭煩,反而影響任務的完成。
1.設計任務
以全國中等職業技術學校通用教材語文(第五版上冊)為例,本書共7章,分別是零點起飛、品讀職業、直面社會、走進經濟、守望自然、探視物象、感悟古風,全書分兩學期上完,每一學期可以設計一個任務。任務的內容可以針對一個單元的主題,也可以對若干個單元進行整合,以下為根據一個單元的主題設計的實踐任務。
(1)任務一,利用周末或者節假日,調查當地人才市場,目前市場需要哪些職業,要求什么條件?結合你所學專業,了解專業就業前景。采訪1~2個招聘公司,了解畢業生需具備的職業素養。
(2)任務二,以“環保”為主題,設計一個主題班會。
2.任務要求及步驟
(1)任務一。
①任務要以小組為單位完成,3~5人為宜,自由組合。
②每組挑選一名同學為組長,由組長負責任務步驟及分工。
③調查前要集體商量需要了解的內容,列一個調查提綱。
④調查時要求小組全體成員全部到位,其中部分同學負責記錄,也可以全組學生同時進行。
⑤調查完成后進行整理,寫出有價值的信息,有情況、有分析、有建議。
⑥在上交作業時,需要同時提供以下材料:調查提綱、調查記錄、采訪公司簡介、情況及分析、建議和總結。
⑦各組派代表進行交流總結。
(2)任務二。
①任務要以小組為單位完成,3~5人為宜,自由組合。
②每組挑選一名同學為組長,由組長負責任務步驟及分工。
③主題班會時間限制在一節課,要求:主題鮮明、流程清晰、具有一定的教育性。
④收集整理相關資料,準備主題班會方案及主持詞,制作相應的PPT。
⑤在上交作業時,需要同時提供以下材料:收集的資料匯總、主題班會方案、主持詞、PPT、建議和總結。
⑥各組派代表進行交流總結。
這一結構的運作過程可簡單表述為:提出任務→明確方法→合作研究→形成結果→成果匯報。
3.評價步驟
(1)學生自評。要求學生每次任務從開始到結束,都要記錄自己的行動和對小組的貢獻,并在任務結束時對自己的表現做一個客觀的評價。
(2)學生互評。由每組的組長對組員的表現進行評價,組長需要在日常記錄的基礎上進行總結,特別是要記錄組員的成長和進步。
(3)教師評價。教師在整個過程中進行指導,并采用多種方法記錄學生的表現,多角度地反映學生的情況。
四、表現性評價的缺陷
一是如果班級學生人數太多,表現性評價的實施就相對困難一些。因為這種評價方式非常注重平時學生表現的記錄,可能會運用一系列的方法諸如觀察法、訪談法、檔案法等等。這些都需要大量的工作,如果人數太多,教師的精力可能不夠。
二是任務需要從課程中選得并整合,這就要求教師要經過一定的培訓,使得任務能導向所要達到的目標,只有深思熟慮后這種評價方式才有意義。
三是教師作用的發揮取決于自身的素質和對表現性評價的理解。教師在整個過程中起到一個從旁指導觀察的作用,而且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事實證明學生的積極性、創造力是很有潛力的,對某些學生需要指導,使得他們順利地完成任務,并在這個過程中逐步成長。
基于此,在職業學校中實行表現性評價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教師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可以遵循先易后難的原則,也可以先從每次的課堂任務開始,讓學生有個適應的過程。人數較多的情況下可以設定一到兩個觀察組,從旁指導,逐步擴展到班級的每位學生。通過逐步的實踐,讓學生感受到語文課堂的魅力,在語文課堂上實現自我的提升,并能將這種思考探索精神帶到以后的學習工作中。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州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