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高生在數學學習興趣、接受能力和基礎等方面的差異非常明顯,因此針對職業高中學生的特殊性,實施各有側重的數學分層教學迫在眉睫。
一、分層教學實施依據
1.職高學生的個性差異
人在發展過程中,由于受遺傳因素、家庭因素和社會環境的影響,對數學的興趣與愛好、對數學知識的領悟、掌握能力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職高生多數是未能升重點高中后迫不得已選擇了職高,他們普遍厭學,學習能力較差,特別是對數學不感興趣。
在職高數學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注意發掘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降低知識的難度,更要注重開展個性化教學。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個性差異,選擇適合不同學生的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實現“孔子教人,各因其材”的目的。
2.有效調動職高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客觀要求
分層教學法是在承認職高學生層次差別的前提下,在教學過程中對教學內容的深度和廣度進行分層,根據不同層次、不同專業(如財務會計、電子電工等專業)學生的情況,提出不同層次、不同專業的學習要求,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充分調動全體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從課題的引入到問題的解決,筆者都盡可能地發掘數學知識的應用意義。例如,學完正弦曲線Y=Asin(ωx+α)后,物體簡諧振動的位移S與時間t之間的函數關系S=Asin(ωt+α),以及正弦交流電的電壓U或電流I與時間t的函數關系U=Umsin(ωt+α)、I=Imsin(ωt+α)等有關物理學、電工學中的問題都可以得到數學解釋。
二、分層教學實施方法
1.教學對象分層
(1)確定各類個體適合的學習類型。不同類型的學習者應采用適合自身特點的方法進行有效學習。如聽覺學習型學習者,在記二次根式的性質時將它記為詩句:“房子外面太冷,出去要穿衣服。”把“”作為房子,“││”作為衣服。教師應尊重學生學習方式的差異性,幫助學生確定其偏愛的學習類型,鼓勵學生采用自己喜愛的學習方式。
(2)確定本班學生的現有水平。以學生入學成績、月考數學成績和學生能力素質鑒定為依據,筆者將班內學生按好、中、差分成三個動態群體(分別記為A類、B類、C類)。A類學生基礎扎實,學習主動,接受能力強,并能對所學數學知識舉一反三、靈活應用。B類學生基礎不夠扎實,學習不夠自覺,接受能力稍差,但有一定的能力和潛力,如果老師在思想上給予這類學生重視,在學習上給予幫助、督促,那么其很快能由B類群體上升為A類群體。C類學生學習自覺性和基礎都較差,在學習上存在很多障礙,是名符其實的“學困生”,需要教師時刻鼓勵和督促。
2.教學目標分層
將教學目標按不同層次學生進行分解,分為A層目標(A類學生應掌握的內容,有一定深度和廣度)、B層目標(B類學生應理解的內容)、C層目標(C類學生要了解的內容)。C層目標:以數學教學大綱規定的基本要求為主,適當控制進度,放慢上課節奏,以弄清教科書中的基本概念、基本例題為主;B層目標:在完成大綱規定的基本要求的基礎上,適度提高要求,培養一定的數學能力;A層目標:在完成規定的教學要求后,拓寬知識的深度和廣度,培養學生靈活、綜合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3.教學課程分層
要在一節課內把不同層面的內容介紹給相應層面的學生,必須做好以下幾步工作。
(1)第一步,預習分層。對不同層次的學生下發不同的預習范圍,為提高預習興趣,預習的內容盡量以問題的形式提出。
(2)第二步,例題分層。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選擇不同要求的例題。如在講二次函數的單調性時,要求所有學生會求函數y=2x2+4x-3的單調區間,要求B類學生會求函數y=2x2+4x-3,x∈[-2,0]上的單調區間,要求A類學生會求y=2x2+4x-3,x∈[-2,3]的單調區間及最大值和最小值。
(3)第三步,作業分層。每節課后,對學生要分層布置作業。例如在學完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后,筆者給C類學生布置解一元二次不等式x2-3x+2<0的解集,該題屬于基本題型,C類學生可以依葫蘆畫瓢解出來。給B類學生布置作業題:已知不等式x2+ax+b<0的解集為{x 1
4.教學評價分層
為了反映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效果,評價測試分層是不可缺少的一環。在操作時,每次測試只用一張試卷,包括必答題和選做題。必答題為全體學生必作題;選做題每一題對應同一知識點,按不同要求分為a、b、c三個小題,分別供A、B、C三類學生選做。通過分層評價,讓全體學生都嘗到成功的喜悅,并激發他們的求知欲。
(作者單位:江蘇省通州中等專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