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職業教育工作者,我們在從教過程中常常會發現一種現象:如果一個孩子堅持自己的想法,大家就說他任性;如果一個成年人堅持自己的想法,大家就說他有個性。但是,有想法的孩子又有什么錯呢,會獨立思考的孩子長大了會變成有個性的成年人,而人云亦云的孩子長大了卻只會附和而已,難道因為長大了,個性就變正確了么?
當然不是這樣,成年人的思想更成熟理性,而孩子們的經驗以及閱歷有限,思維方式不成熟,常常會有偏激的想法,也更容易遭受成年人的打壓。但是,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應該理解孩子,引導孩子更為成熟地思考,而不是打壓孩子的個性。
一、教育學生正確認識“利益”
處于青春期的孩子,總是有太多的躁動不安,太多的不確定因素,太多古怪的想法,作為教育工作者,看不順眼就打壓,這顯然不是個好方法。教育,在疏不在堵。
“90后”可能是把自我演繹得最張揚的一代,不管在班級活動中還是人際交往中,利益總是形影不離。我們發現當他們把個人利益作為推卸責任的借口時總顯得那么理直氣壯,那種攀比性的口氣頗有點“夫好利而欲得者,此人之情性也”。這完全違背了我們從小所接受的“大公無私、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教育理念。剛開始,我們以這種傳統理念來教育學生的時候,發現成效微乎其微,甚至有時候背道而馳。時代是在迅猛發展的,學生是應景而生的時代人,從發展的角度來看,可能需要重新解讀“自私”。選舉學生會的時候,我們會讓我們的學生憑著自己的實力當仁不讓,不必在“自私”與“無私”的度量和羞澀中徘徊與退縮,大膽地爭取屬于自己的利益。凡事皆有度,對于自私,要觀察其程度與本質,對于一些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惜犧牲別人或集體利益的行為,還是要加以引導和糾正。讓學生在學會當仁不讓的同時也要學會仁義道德。一個人自私個性的形成是多方面的,有他自己的體會感悟,也有從小教育的影響,這其中更多來自于家庭。對于學生的自私個性行為,我們要先理解他們,了解他們當時的心理,給予正確的引導比一味打壓往往效果更好,也更受孩子們歡迎。我們要設法通過各種小事讓他們體會到自私或許一時歡愉,但快樂的最高境界是給予。
二、教育學生正確面對“欲望”
每個人都是有惰性的,特別是對于一些貪圖享樂的青少年而言,飯菜總是越可口越好,衣著總是越華麗越好,玩的時間總是越多越好,上課的時間總是越少越好,別人對自己越崇拜越好……由于這些動機的驅使,他們想方設法通過各種手段去“強求”自己想得到的一切,這樣欲望就像雪球一樣越滾越大。這個世界每個人都有很多想得到的東西,但是很多時候不是心之所想就一定能有所得的。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應當及時地讓孩子們認識到,欲望是有雙面性的,人要學會控制欲望,而不是被欲望所俘虜。學會駕馭自己的內心,讓欲望成為良好的驅動力。當學會控制自己的心理和情緒的時候,孩子們也就長大了。
三、培養學生自制力
處于叛逆期年齡的他們怎么可能少了沖動,很多校園打架事件也都是由于缺乏自制力造成的。發生問題,先不要急于批評指責,發泄怒氣,畢竟,培養自制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們曾經用苦口婆心法講授過大道理,可是結果告訴我們那并不是葵花點穴手;輕輕告訴他們,當沖動萌發時,一定要記住在說話之前先想3秒鐘,然后決定說不說,好不好。在做事之前先念3分鐘,然后決定做不做,對不對。青春期總是逆反的,訓斥教導早已是家常便飯,換一種方式,效果也許會出人意料。無論哪種方式,關鍵是讓他們明白沖動或許是不可避免的,但要衡量利弊,懂得事后承擔,學著事前思量。
正確地引導孩子,是每一個教育工作者的任務。個性不是錯,有獨立的思考能力更是好事情,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更要注意保護孩子們的“個性”,給予關注和引導,不要讓“個性”走歪路,更不要讓“個性”在我們手上夭折。關愛孩子們的內心世界,是我們更應該做的。
(作者單位:煙臺市商貿高級技工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