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企合作的過程中,校企文化的互動、互融成為校企合作的新趨向。德育課一直是技工院校實施職業指導的主要陣地。因此,在校企合作的背景下,讓企業文化走進德育課堂,利用德育課來搭建校企文化對接的平臺,對當前德育課程的改革與創新,促進校企合作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筆者在此論述企業文化走近德育課堂的必要性,探討企業文化走進德育課的具體途徑。
一、企業文化走進德育課堂的必要性
1.培養技工院校學生良好職業素養的需要
目前,很多先進企業正在進入文化管理階段,對新員工不僅要求有熟練的技術,還必須有較高的職業素養,例如責任感、愛崗敬業、時間觀念、團隊合作、吃苦耐勞等等。學校要想使德育課在培養學生職業素養方面取得實效,就必須引入企業文化。用鮮活的企業文化來糾正學生認知上的偏差,引導和規范學生的思想和行為,使學生逐步了解、習慣和自覺遵守相關企業的要求,從而提高學生職業生涯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2.促進德育課程改革創新的需要
在校企合作的背景下,德育課的改革要遵循以學生為本、以就業為導向的理念,用學生最關心、最感興趣的企業問題來吸引他們,在認知企業文化的基礎上,啟發他們努力提高自己的崗位適應能力。把企業制度、企業精神、企業價值觀念等生動的文化要素引入到德育課堂,能夠使德育課從經院殿堂中解脫出來,將理論與企業的用人實際緊密集合起來,在培養新型技能型人才中發揮更有效的作用。
3.德育課服務于企業的需要
“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發展方針和“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辦學模式,都要求技工院校要培養技能型人才,直接服務于企業。德育課作為培養學生思想觀念和職業素質的主要課程,要完成服務企業的使命,就必須把企業文化引入到課堂教學中,使學生在思想意識、價值觀念、職業素質等方面與企業的要求保持一致,從而滿足企業對技能型人才日趨強烈的高品質要求。
4.學生“零距離”就業的需要
技工院校的畢業生應該一上崗就能立即開展工作。但是從畢業生就業情況的追蹤調查中,我們發現,學生在與企業發生各種矛盾時,更多是源于無法適應企業的規章制度、工作理念和價值觀念等。這恰恰是不具備企業文化適應力的表現。這種不適應也阻礙了學生在崗位上發揮已掌握的知識和技能。因此,學校不僅要實現學生在知識技能上的“零距離”就業,也要關注學生在就業能力上的“零距離”。這就需要技工院校的德育課從入學起就實施企業文化教育,讓學生在兩三年的學習期間,不斷的了解、熟悉、認同企業文化,實現“學生”到“員工”角色的“零距離”對接。
二、企業文化走進德育課堂的途徑
1.開發德育校本教材,吸納企業文化精髓
首先,教師要結合本校的辦學特色和技校學生的特點開發有針對性的校本教材。教師要深入到企業中去收集熱點、難點以及與學生密切相關的問題,讓學生切實感到自己在學習與未來工作緊密相連的知識,從而激發起學生學習的內在動機。
其次,走進德育課堂的企業文化應當是企業文化的精髓。企業文化是多元的,但企業文化又有著共同的內容或共性特征,例如:責任文化、質量意識、競爭與合作、誠信精神、團隊協作、創新精神、溝通能力等等。技工院校的德育課應當圍繞培養目標吸納這些企業文化的精髓,注重學生企業意識和職業道德的培養。
2.變革教學方法,感受企業文化魅力
教師要提高德育課的時效性,就必須變革傳統的教學方法,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例如在教學中教師可適當組織學生討論某一企業的文化,討論前一周將主題告知學生,學生鉆研教材、搜集資料,然后在課堂中提出自己的見解,然后,教師再加以正確引導。或者可以分成小組,通過宣講小組報告來主動走近企業文化,這樣教學就會充滿朝氣、生機和活力。另外,也可利用情景教學、案例教學、角色扮演等形式,將德育課堂打造成一個微型企業,讓學生扮演不同崗位的企業員工,通過情景模擬真切地體驗到企業文化的力量。辯論賽、閱讀課外資料等形式也可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讓學生在喜聞樂見的形式中感受企業文化的魅力。
3.采用柔性考評方式,增強企業文化適應力
隨著教學方式的變革,評價方式也應由單調的試卷考試轉變為靈活多變的柔性考試。在考試題型上可采用調研報告、課程小論文、答辯等方式;在考試方式上可采用自評、他評、團隊評價等相結合的方式。考試內容除了理論知識外,還應注重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溝通能力、合作意識、團隊精神、誠信品質、責任感等職業素質方面的表現。通過柔性考評的指揮棒,引導學生職業意識的形成與發展,增強他們對企業文化的適應力。
總之,讓企業文化走進德育課堂,在德育課中融入更多的企業文化內容,并且將企業文化與職業素養教育相結合,能加強學生的職業能力與職業養成,使培養的人才在價值觀念和行為規范上更加符合企業的需求,為提高學生就業率和就業質量奠定基礎。
(作者單位:河南化工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