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職業素質的欠缺,暴露出學校對大學生只注重專業技能鍛煉而忽視職業素質培養。這里有一名大學生求職的案例。某校國際貿易專業的學生小吳,從數百人的競爭中順利進入一家國內知名企業的面試環節。在面試中小吳為了脫穎而出,總是搶在別人前面回答問題,比別人多說幾句。整個面試過程,有2/3的問題都是他回答的,而且他越說越順根本就忘了要收斂。一個星期后,他收到通知,被客氣地告知不需要參加復試了。因為公司覺得他不注重團隊合作,太急于表現自己,不是他們需要的人才。結果,在面試中愛搶風頭、缺乏團隊合作意識等職業素質欠缺的表現,使他痛失進入國企的機會。
此案例反映出大學生職業素質的欠缺,暴露出大學生只注重專業技能鍛煉而忽視職業素質培養的通病。“教養體現于細節,細節展現素質”,招聘單位在簡短的面試中正是通過種種細節,考察并選拔既有專業知識又有職業素質的應用型、綜合型人才。
一、對大學生職業素質的認識
職業素質是指勞動者在一定生理和心理條件基礎上,通過教育培訓、勞動實踐和自我修煉等途徑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在職業活動中發揮重要作用的內在基本品質。主要包括思想品德素質、職業道德素質、專業素質、科學文化素質、身體素質、心理素質六個方面。
職業素質可以分為三個層次,即公共職業素質、行業職業素質、崗位職業素質。
1.公共職業素質
公共職業素質是從事任何職業的勞動者都應該具有的素質,是基礎性職業素質。必須注重引導學生由學校人向職業人角色轉換,重視學生從成長導向向責任導向,個性導向向團隊導向,從智力導向向品德導向,從思維導向向行為導向的轉變,加強職業人共有的公共職業素質訓練,以此增強畢業生對社會、對職業的適應性。
2.行業職業素質
行業職業素質應該成為大學特別是職業院校職業素質訓練的重點。隔行如隔山,一行有一行的特點,各行的職業素質有所區別,不同行業的從業者也有不同的作風和行為習慣。學校應按照技術領域和職業崗位(群)的實際設置專業,確定不同專業的職業素質訓練內容。各專業應在公共職業素質訓練的基礎上,加強行業職業素質訓練,形成專業各自的特點。
3.崗位職業素質
崗位職業素質是針對某一特定崗位的從業者的特殊要求。在同一行業、不同崗位工作的從業者,作風、行為習慣有區別。例如,同一行業的醫生、護士、藥劑師、化驗員、收款員、掛號員、病案管理員等,他們的作風、行為習慣就存在崗位特點留下的明顯烙印。
4.顯性素質和隱性素質
職業素質還可分為顯性素質和隱性素質兩大類型。大學生所擁有的職業形象、職業資質、職業知識、職業行為和職業技能等,因其可以通過各種學歷證書、職業資格證書來證明,或通過專業考試來驗證,所以稱作大學生的顯性素質,是大學生職業素質的外在表現形式,極易引起大學生和高校的重視與關注。而大學生的職業道德、職業意識、職業態度、職業作風等方面,是隱性素質,它看不見也不引人關注,但支撐著大學生的顯性素質部分,決定著他們的一切行為,在更深層次上影響就業與發展,最終成為決定性的關鍵因素。例如,許多企業不愿招聘應屆畢業生的真正原因就是,應屆畢業生在顯性職業素質方面(如職業知識、職業技能)基本能符合企業要求,或通過短期學習可以獲得,但企業更關注的強烈的責任意識、服務意識、忠誠度、信譽等隱性職業素質,畢業生在這些方面由于缺乏有意識地培訓而比較欠缺,企業是不愿為此埋單的。
因此,大學生職業素質的培養,應立足于全方位的素質培養,既重視顯性職業素質的培養,更注重隱性職業素質的培訓,將大學生潛藏的意識和態度挖掘出來,從根本上提升大學生的核心競爭力。
二、大學生職業素質培養方法
1.大學生要以自我修煉促使職業素質提高
首先,要樹立職業意識,做好職業規劃。中國社會調查所完成的一項在校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的結果顯示:75%的大學生認為心理壓力主要來自于社會就業;50%的大學生對于自己畢業后的發展方向感到迷茫困惑,毫無目標;41.7%的大學生表示目前沒考慮那么多,等畢業時再說;只有8.3%的人對自己的未來有明確的目標并充滿信心。因此,大學生應借助科學的職業設計理論和專業的測評工具,認清自我,然后根據自身優勢,結合市場需求來確定發展方向和就業范圍,明確職業發展目標,通過自我修煉為就業做好充分準備。
其次,利用學校教育,培養顯性素質。高職教育目的就是培養生產、管理、服務第一線的應用型、技能型人才,大學生應積極配合學校教育,獲取系統的專業知識與基礎知識,通過實踐實訓加強對專業的理解與運用,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鍛煉自主學習能力,并充分利用學校豐富的教育資源,為就業和可持續發展做好知識與能力的
儲備。
最后,轉變思想觀念,重視隱性素質。有關調查顯示,世界五百強企業在員工職業素質的培養與重用上,最重視的是:進取心與熱情、溝通技能、成功經歷、理性思考、成熟度、計劃與組織、面對壓力七個方面。由此可見,隱性素質在職業發展中的重要性,所以大學生要自覺地通過社會實踐與自我修煉,有意識地培養隱性職業素質。
2.高校要通過教育改革加強大學生職業素質
首先,在人才培養方案的修訂中將大學生職業素質培養納入人才培養的系統工程,貫穿于大學教育的始終。使大學生在踏入大學校門后,就明白專業與職業的關系、學習與職業的關系、職業與人生的關系;在離開大學校園時,既具有過硬的顯性職業素質,更具有較高的隱性職業素質,成為符合社會需要的高素質人才。
其次,在各專業的課程體系架構中,重視《大學生就業與創業指導》《大學生職業素質拓展》等課程的開設;在專業教育培養顯性職業素質的同時,通過專業實訓、社會實踐等活動,進行隱性職業素質的培養;重視師資隊伍的師德建設與宣傳,讓大學生在名師的言傳身教下,注重修煉思想品德素質;重視校園文化的建設,讓大學生在和諧民主、積極向上的校園氛圍中,努力打造自我形象。
3.社會要以資源支持促進大學生職業素質提高
首先,校企合作,聯手打造。學校與企業聯合,通過“訂單班”為企業“量身定做”合格職業人,讓學生在校內就完成崗前培訓和職業素質培訓,幫助企業節約人才成本。企業將資源與學校共享,通過“實習就業基地”、校內實訓基地共建,為學生提供職場“實戰演練”的機會,讓學生在仿真模擬中掌握職業技能,提升職業素質。
其次,企業家、社會名流、專業人士走進校園,利用講座、訪談、報告會等方式,向學生宣傳企業文化,傳授實踐經驗,解答職場規則,讓學生以榜樣為力量,重視職業素質的自我修煉。
最后,可邀社會培訓機構入駐校園,以其專業化的設備和職業化的培訓人員,對大學生進行專業的入職培訓和職業素質拓展訓練,提高其身心素質。
總之,培養社會需要的高素質人才,是高等教育的目標之一,而這一目標的實現,只有大學生、高校、社會三方協同配合,最大化地打造大學生的顯性和隱性職業素質才能達到。
(作者單位:黃岡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