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學校中后進生的比例往往比較大,其往往具有學習積極性差、品德欠缺、意志薄弱、缺乏自信心及自尊心等特點。他們長期形成的不良的學習和生活習慣很大程度上影響著自身的健康發展。作為班級的管理者,我們要充分認識到后進生的一些特點,多措并舉,用自己的愛心、誠心、信心和耐心去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激發其求知欲,樹立遠大的理想并為之而努力奮斗。
一、后進生的特點
后進生往往不愛學習,紀律性差,道德水平普遍較低。除此之外,后進生還有如下表現:一是這些學生90%以上進校之前在家都是小公主、小皇帝,進校以后什么活都不會干,衛生都不會打掃,自我管理意識淡薄;二是自尊心強,好面子,他們害怕被別人看不起,特別是在同學間,別人的批評的語言往往使他們非常難堪,所以不愿當眾認錯,逆反心理強,極易錯上加錯,破罐破摔;三是沒有學習目標和人生目標,時常表現出消極心態;四是盲目固執,易受各種因素影響,產生錯誤的想法,偏見較深,只看見社會甚至他人的陰暗面,認可甚至崇拜不正當做法;五是敏感多疑,易沖動,由于老是受歧視,無自信心,所以他們對他人非常敏感,報復心理強。
二、后進生轉化措施
1.情感寄托是班主任工作的關鍵
通過對一系列對后進生問題的研究,發現他們都有兩個共同點。
其一,這些學生大多缺少關愛,很多學生的父母離異或工作太忙,把孩子托付給老人照看,老人的隔代溺愛,使這部分學生缺少道德認知教育。這就要求教師在日常教學中,不僅教給他們文化知識,更要關心學生心理和性情變化,適時進行交流,使學生擺正學習心態。
其二,后進生在學校、家庭中受到的批評往往多于其受到的贊揚和關注,他們往往不被人重視,甚至常遭冷漠。所以公平地對待每一位學生非常重要。老師要有一顆寬容的心,包容每個孩子的不足;平時要多和家長溝通,了解學生家庭情況,盡量去幫助學生解決生活中的困難;對癥下藥,多發現孩子身上的優點,表揚其長處,用火一樣的愛去融化其冷漠的心靈,喚起其內心的感動和良知。
2.“圈養”不如“散養”
現在,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流行“圈養”還是“散養”的觀點。“圈養”,能教孩子懂規矩,在家長、老師的諄諄教導下,孩子能更順利地適應社會規則;“散養”,會讓孩子更自由,在不斷探索中,行為處事都變得更加獨立。在筆者看來,“散養”不是放任,孩子該養成的規矩,從小就開始培養。小時候沒養成的規矩,我們在學校里就要給他創造一定的環境,而不能因為不放心,就事事找人陪,找其他同學替,這樣的孩子永遠長不大,這樣的班集體也永遠成長不了。但不管是“散養”還是“圈養”,都少不了立規矩。否則,行為處事沒有規矩約束,很難收到預期的效果。讓學生在一些事情上自己做主,擁有發表個人意見的權利,有利于自信心和自主能力的建立和培養,比如班級的布置、懲罰的方式等;但是,如果事情是非分明,比如“紅燈停、綠燈行”,一定嚴格要求和引導,沒什么商量的余地。筆者會思考在更多的方面放手讓學生們自己做,希望在更寬松自由的情況下,學生成長得更快更好。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斯基也曾說過:“教育才能的基礎在于深信每個有可能成功的兒童。”所以老師要多給學生改正的機會,相信學生的承諾,使其敢于對自己的言行負責任。
老師要充分相信自己的學生,讓學生敢于承擔責任,信守諾言。老師也要相信他們是可塑的,不是不可救藥的,對其不泄氣,不喪氣,不放手不管。
3.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老師對待后進生要有耐心,用“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精神,從日常生活的點滴小事做起,促使其轉化,促使其心靈的醒悟。特別是那些品德不佳的學生,他們經常受到斥責和懲罰,就更需要老師們耐心教導,幫助其慢慢覺醒。用“賞識教育”鼓勵其發揚自己身上的優點進而減少其缺點,使其轉化成一個上進的好學生。
總之,我們必須看到后進生的不足,我們職業教育工作者要不斷提高自己的素質,加強管理,促進后進學生的轉化。
(作者單位:煙臺市商貿高級技工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