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學校學生是我國未來社會化大生產的主力軍。職校學生要完成自己的歷史使命,必須要掌握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和嫻熟的操作技能,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質。然而,目前有相當一部分職校生的思想道德欠佳,導致校園里出現了一些不和諧的因素。如學生上網成癮,情感冷漠,自由散漫,沒有嚴明的組織性、紀律性,缺乏學習自覺性等等。
一、造成職校學生思想道德欠佳的原因
1.社會方面的原因
在我國市場經濟建立與完善的過程中,社會上隨之產生了權錢交易以及其他一些黃、賭、毒等丑惡現象。職校學生由于缺乏分析判斷能力,容易將觀察到的一些社會現象當作社會本質,并以此作為看待社會和人生的依據,加上傳播媒介的發達,西方的一些不良文化、道德價值觀念伴隨著對外開放接踵而至,使職校學生很難在復雜的環境中作出正確的判斷與選擇。
與此同時,很多人瞄準了學校周圍的商機,在學校周圍開設了網吧、KTV、臺球室、電子游戲機室等營業性場所。有些學生整天沉溺于網絡的虛擬世界里,這不僅不利于學生身心健康及正常的學習生活,而且學生易受網絡的不良影響,導致道德認識模糊、情感淡漠、意志薄弱、道德行為失范。
2.學校方面的原因
近些年來,在生源大幅減少的背景下,職業學校不得不降低招生門檻,雖然這在一定程度上擴充了職業中學的生源,然而,許多學生因為以往的種種原因,養成了抽煙、打架、說謊等不良習慣和行為,形成了自由散漫的生活作風,更有甚者在人生觀、價值觀等方面嚴重扭曲。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職業學校過度注重學生的專業技術、技能的培養,忽視甚至放棄對學生思想道德素養的養成教育,有相當一部分職校學生存在“缺德”的現象,著實讓人揪心。
3.家庭方面的原因
職校學生大多數是獨生子女,父母把希望都寄托在子女身上,過高的期望和過分的溺愛集于一身。這樣,在父母的寵愛下,不少學生養成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習慣,無益于素質和能力的提高,反而滋生了好逸惡勞、貪圖享受的思想;父母及祖輩們的千依百順,助長了子女任性、自私、孤僻的性格。另外,還有些家長自身思想道德素質就比較低下,他們不當的言行習慣,也潛移默化地影響了子女健康心理的形成。
4.職校生自身的原因
中職學生與普高學生在心理層面上有不同之處,比普高生更具失落感,更具自卑心理。因為是沒有考進普高的落第生,在家長眼里就成了“不成器的孩子”,因此,一部分中職生抱著“玩”的心態踏入職校的校門,自私自利,意志消沉,情感淡漠。
二、加強職校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幾點對策
1.充分發揮學校團委、學生會的作用
職校學生業余時間較多,大多數學生的閑暇時間安排不科學,把時間都用在娛樂活動上,如上網、睡覺、看小說雜志、上KTV、閑逛等。因此,校團委、學生會應經常性組織一些有益的活動,充實職校學生的業余生活,如開展籃球比賽、書法、繪畫、文藝匯演等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來增強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和自信心,讓他們感受到自身的價值。
2.充分發揮德育課的主渠道作用
目前,德育課已經包括了反映基礎文明禮貌的日常行為規范、心理健康教育、公民教育、法制觀教育、社會發展史教育、人生觀教育、道德觀教育、馬克思主義世界觀與方法論教育等多方面的內容,無論信息的量上,還是全面性上,都體現了教育內容容量大、涵蓋面寬的特點,同時,其內容的設計在理論深度上能夠循序漸進,基本上能與人的認識發展水平相適應。因此,對學生能夠施加全面、系統的德育影響。
3.學校、家庭互動,實現雙向配合
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首先要尊重學生,不能在心理上歧視他們,要積極主動地與學生交流和溝通,從關心學生的生活、學習、家庭情況入手,多采取與學生談心的方式,及時指正學生的錯誤行為,與學生交朋友,逐漸走進他們的心靈。
學校應向家長們傳授一些教育子女的方法和經驗,與家長經常交換信息和意見,讓家長能及時了解學生在學校的學習、生活情況,做到及時發現問題,及時共同解決。
4.營造良好的社會文化氛圍
學校要與政府職能部門配合,采取強有力的措施,取締學校附近的娛樂場所,為學校的德育教育營造一個良好的周邊環境。
運用多種形式和手段,大力宣傳基本道德規范和必要的禮儀,不斷充實富有時代特色的道德內容,推廣正確的教育方式,使學生在接觸社會的過程中耳濡目染,促進優良思想道德的形成。
總之,對學生的思想教育需要學校、家庭和社會三方面的有力配合,齊抓共管,形成共同育人的合力。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