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與其他語言一樣在發揮交際功能的同時,也在傳播著文明和文化,對學生進行著知識和道德教育。在教學中,除幫助學生進一步學習英語基礎知識,培養聽、說、讀、寫等語言技能外,也要準確把握教材的內在思想性,融入德育教育。
一、教育學生熱愛學習,培養創新能力
英語學習過程中不能死記硬背,要培養學生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讓他們學會創造性地解決學習中的實際問題,全面提高學生的能力素質。教育本身是一個創新過程,因此在英語教學中,教師必須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為目標。例如,對于每單元“Speaking”部分的教學,筆者改變以往老師唱獨角戲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先自學例句(文),劃出自己認為重要的詞語、句型,再通過小組歸納,把關鍵句型和詞匯羅列出來,然后全班同學集體討論歸納出例話中所要掌握的“Useful Expressions”,最后將“Useful Expressions”運用于真實的情景會話中,讓學生練習。通過小組合作、分角色表演等手段,最終掌握“Speaking”部分的內容。
在學習詞匯的過程中,同樣要有創造和舉一反三的能力。例如“mean”這個單詞,學生知道有“mean to do sth.”(打算去做某事),“Mean doing sth.”(意味著做某事)含有打算、意味的意思,是動詞詞組。在Unit 9中有這樣一句話“In places where there are no roads, mail or regular telephone systems, mobile phones are becoming the most important means of communication(在一些地方沒有公路、郵政或固定電話,手機成為最重要的通訊工具)”,顯然means不是作為動詞用的,讓學生根據上下文自己去思考,再根據means of的結構,幫助學生得出means作為名詞是“手段、方法”的意思。而在“He is a mean man”這句中mean卻是形容詞,意為“吝嗇的、自私的、卑鄙的”,因而這句翻譯為“他是個自私的人”。
在英語教學中,可以通過集體討論、分組操作、學生獨立發表個人觀點等形式,在學習過程中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集體創新能力。
二、教育學生熱愛生活,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英語教學大綱明確指出:英語教學使用的語言材料要有真實性、時代性、實用性,貼近學生生活和未來職業。不僅要積極向上,而且要有利于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其目的就是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培養良好的品德。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使他們逐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在教“Family and Friends”時,可進行孝敬父母、關愛家人,對待朋友要以誠相待、同甘共苦的教育(share sb.''s joys and sorrows);教“What’s in Fashion?”時可進行不要盲目追求時尚、追求潮流、奢侈消費的教育。如“You must return you library book. If you have lost it, you must pay for it.”滲透熱愛公物、遵守公約的教育。教學中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德育內容,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陶冶學生的情操,使之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三、教育學生熱愛勞動,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學生有自我意識,但很多方面的想法還不成熟。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他們熱愛勞動,養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如(BⅠ)Unit 8 Enjoying Work向學生展示了各行各業人們的辛勤勞動,使學生認識到工作分工有不同,但沒有貴賤之分,體會到勞動的光榮。在這一教學過程中,筆者首先提問學生:What does your parents do? What will you do in the future?學生在回答問題的同時會自然地比較父母的職業。然后教師總結,盡管父母職業不同,但他們都是通過辛勤勞動創造美好的生活,他們都是值得尊敬的。我們要努力學習,以報答父母的辛勤勞動和養育之恩,教育學生要熱愛生活,熱愛工作。
四、教育學生熱愛祖國,激發愛國主義精神
在教學中,引入真實事件“神州九號載人飛船與天宮一號對接”這一話題,說明尖端、高新技術在航天航空業取得的驚人成績。這樣不僅可以激發學生濃厚的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也能增強他們探索科學、獻身科學的信心和決心,激發他們的愛國主義熱情,為以后的學習活動做好鋪墊。
綜上所述,英語教材具有豐富的思想內容。在教學中,教師要聯系實際,采用學生易于接受的方式進行思想教育,寓德育于英語教學中。
(作者單位:江蘇省通州中等專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