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及問題
1.《綱要》為技工教育改革和發展指明了方向
2010年,國家頒布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以下簡稱《綱要》),《綱要》提出“把提高質量作為重點。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推進教育教學改革。”“專業設置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相適應”“推進職業學校專業課程內容和職業標準相銜接”。
人社部于2009年頒布了新的《技工學校專業目錄》,著力推進教育與產業、學校與企業、專業設置與職業崗位、課程教材與職業標準、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的深度對接,以增強技工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產業升級和企業用人的針對性、實效性和吸引力。
目前,技工教育面臨著良好的發展機遇,國家的一系列關于職業教育的方針、政策和措施為技工學校改革發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和方向指引,使技工學校充分認識到專業設置和課程開發研究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2.技工學校專業設置和課程開發現狀
技工學校能否科學定位、積極地為地方經濟服務,已成為當前技工教育發展的重要課題。目前,技工學校專業設置和課程開發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有:
(1)專業設置錯位,課程體系無特色。專業設置求大而全,特色不鮮明。專業趨同現象十分嚴重,缺乏服務區域經濟大局觀,未能根據區域經濟發展,及時調整課程體系,很多課程脫離當地經濟發展實際,根據傳統經驗和模糊認識開設課程,造成人才培養目標與行業、企業崗位需求嚴重脫節。
(2)專業設置與社會需求脫節,專業調整過于頻繁。許多技工學校在決定專業設置時,往往不重視對專業人才供需狀況的調研,也缺乏科學有效的專業論證和預測機制,沒有形成與地方經濟的主導產業發展趨勢相適應又立足于自身辦學條件和辦學特色的切實可行的專業發展規劃,而是僅僅從有利于招生的角度出發,盲目爭辦一些“熱門”專業,隨意性很大,專業設置很容易失去嚴格而理性的控制。
3.諸城經濟發展和學校專業設置、課程開發現狀
諸城市自1992年施行“股份合作制改革”以來,經濟快速發展的過程中不斷豐富著“諸城模式”的內涵,圍繞增強優勢產業競爭力和縣域經濟實力,立足當地的產業基礎,諸城市進一步拉長工業產業鏈條,修訂完善了汽車及零部件加工、食品加工、紡織服裝三大主導產業和裝備制造、生物醫藥、電子信息、家具木器、建筑建材五大潛力產業發展規劃,明確區域經濟發展定位和目標。
近年來,學校始終堅持以市場為導向,技能培養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銜接,學校辦學規模不斷擴大。但是,專業設置和課程開發仍然問題不少,如個別專業脫離經濟發展需要,專業設置覆蓋面不廣,專業設置靈活度不高,課程構建與崗位需求脫節等等。作為為諸城經濟發展提供人力資源支撐的主要力量,迫切需要根據我市“汽車制造、紡織服裝、食品加工”三大主導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的發展步伐,改造老專業,開發新專業,打造名專業,開發構建合理有效的課程體系,從而實現學校事業更好更快發展。
二、研究過程
1.調研分析
學校采用分類判斷抽樣的方法,以專業系為單位組織專門小組調查,從全市規模以上工商企業中選取規模最大、最有代表性的企業進行調查,通過定性和定量分析,得出如下結論:
(1)諸城市行業企業專業需求和學校專業設置現狀存在一定差異。專業設置受產業結構、就業結構、技術進步及職業變化的影響,任何專業的設置都是為了適應特定時期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我國處于社會經濟轉型期,對各級各類人才的需求處于更新變化頻繁階段,諸城經濟情況也是如此,呈現如下趨勢:
一是隨著現代技術水平的提高以及行業準入制度的要求,部分專業逐步失去了相應的職業崗位而需要淘汰,如棉紡織專業等。此類專業大約占學校目前設置專業的10%,隨著招生的逐漸萎縮,需要逐漸淘汰。
二是適應社會需求,適應新興產業發展方向的專業發展迅猛。調研顯示,受信息化產業的促進,附屬于信息技術類的專業發展迅速,如樓宇智能管理,數控技術應用、自動化控制等專業。另外,還有一些與現代生活密切相關,如汽車運用與維修、幼兒教育等專業。
三是一些交叉型、復合型專業增長趨勢明顯。勞動力結構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不僅由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轉移,而且出現一二產業向第三產業轉移及二三產業間頻繁轉移的現象。如汽車行業的發展,要求有汽車生產與制造的傳統的職業崗位,還派生出于此相關的大量新職業、新崗位,如汽車銷售、汽車保養、汽車個性化服務等。
(2)諸城市行業企業課程需求和學校課程構成存在一定差異。主要有:一是部分課程設置存在盲目性。二是個別課程設置與市場需求脫節或重復。三是個別課程由于缺乏對人才培養的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和知識技能系統性的要求,往往只顧企業暫時所需,隨意增減教學課程,導致課程體系系統性和完整性欠缺。四是課程設置存在滯后性,如有些技術在企業已經淘汰,而在學校課程體系中仍然存在,導致不能與時俱進。
統計調查和分析為學校專業設置的靈活調整和課程開發提供了方向和目標。
2.調整專業設置和開發課程
技工教育專業設置和課程開發不是單純的專業問題和課程問題,它和學生培養目標、人才培養模式、教學方法、教學環境及學生評價等內容緊密聯系,并環環相扣,是一個系統化工程。
基于以上思想,學校課程體系做了如下主要調整:
第一,整個課程體系由“公共文化模塊+專業必修模塊+專業方向模塊+職業素養模塊”四部分組成。
第二,模塊學時比例主要學習兄弟院校先進經驗,本著“必需、夠用”的原則,根據專業實際,適當減少文化課程和專業理論課程內容,加大理論實習一體化課程學時比例。
第三,在基本文化課基礎上,將學生職業綜合素養訓練納入課外選修課程;將傳統文化和企業文化納入冠名班級課程體系,使學生受到傳統文化熏陶,幫助學生盡快實現從學生向職業人的角色轉化,實現教學與學生今后的工作崗位零距離接觸。
第四,在專業課方面,按照“寬基礎、活模塊、一體化”的理念,同一專業設計公共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然后根據專業方向設計定向一體化實習模塊,既實現了資源節省和共享,又滿足了學生和企業的需要。
第五,積極探索校企合作,分段遞進頂崗實習新模式,第1~2學期進行每學期兩周體驗式實習,第3~5學期進行每學期1個月的針對性實習,第6學期進行完全的頂崗職業實習。為使學生從職業素養、專業知識、技能水平等方面迅速適應崗位要求,校企雙方緊扣教學計劃、過程控制和實習考核三個環節開展合作,努力實現了校企零距離對接。
3.實施及效果
學校專業設置和課程開發完成后,在全校統一實施,取得了良好效果:
(1)在校企合作培養技能型人才中,校企雙方的溝通使企業對學校發展專業,助推經濟建設的思想有了深入認識。企業明顯感到學校專業設置和課程構成體系更加接近市場,對學校畢業生滿意度增加,初次對口就業率上升,企業對此給予了較高評價。
(2)教師在教學中,對學校專業設置和課程開發的原則和要求有了較為全面的認識,擯棄了學科觀念,樹立了一體化教學理念,提高了質量意識。
(3)新的課程體系,對文化課程和專業理論課程采取了“必需、夠用”原則,使得理論課程學時減少。對專業實踐課程采取理論實習一體化教學方式,使得一體化課程數量和學時大大增加。這樣的變動帶來了教學方式的變化,對于文化理論基礎薄弱的初中畢業生來說,極大地提高了學習積極性,教學效果初步顯現,家長認可度增加,招生形勢越來越好。
三、主要結論
第一,技工學校要根據區域經濟結構調整、技術進步和勞動力市場變化,及時調整專業設置,積極發展面向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的專業,增強專業適應性,才能實現服務區域經濟的目標。以人才培養對接用人需求、專業對接產業、課程對接崗位、教材對接技能為切入點,深化教學內容改革。根據產業發展規劃和企業用人需要,建立專業設置調整的動態機制。校企深度合作,實現專業共建,資源共享,互利共贏,才是專業設置和建設生命力之所在。
第二,課程開發應遵循“科學性、適應性、發展性和有效性”原則,以工作過程為導向,才能夠真正實現課程和技能對接,提高教學質量,滿足區域經濟人才需求。按照“橫向拓寬、縱向理順、加強實踐、突出特色”的基本原則,整合刪減重復內容,深入分析被整合內容的內涵及其內在聯系,要有取有舍,有得有失,抓住主要矛盾;對實踐課程的能力訓練,應緊緊圍繞能力要求,確定核心技能與一般技能,分出層次和重點,進行不同的訓練。課程內容中的職業態度和素質內容,應貫穿在整個知識學習和能力訓練的全過程中,要適當增加高新技術成果及新的指標、規范等內容,有效地增強教學內容的針對性和實用性。
第三,課程開發成功與否必須通過教學實踐的檢驗。將選擇并組織好的課程內容付諸實踐是課程中的重要一環,技工教育能力本位課程的實施與學科本位課程相比,不僅對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采用的要求更高,而且對師資與學校的設施以及行業、企業提供的實訓條件也有較高的要求。特別要強調的是,中職課程的實施要以學生為主體來組織進行。在多種課程形式中,教師要轉變給學生灌輸知識的角色,應根據課程內容采用利于綜合職業能力培養的教學方法,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應采用現代職教教學法。
第四,專業設置和課程開發是否成功,關鍵在畢業生的社會評價,其標準是專業特色和品牌影響力。技工學校的課程評價體系應包括課程設計、課程實施、學生學習幾個部分。同時,必須吸納和發揮企業在課程評價中的作用,實施校企結合的評價,建立可持續的評價機制,才能保證課程目標的實現和課程的質量。
技工教育的課程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課程改革涉及課程體系的建構,課程標準的制定,課程內容的整合和課程實施的評價等方面。另外,課程改革的推進也受到學校設備條件、教師專業水平的制約。所以,建立以就業為導向,能力為本位,項目課程為主體,職業實踐為主線的模塊化課程體系是課程改革的發展方向,同時也是課程改革的理想目標。
(作者單位:山東諸城市高級技工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