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學是一門源于生活的實驗科學。它的本質是充滿幻想又符合邏輯的想象。但是絕大多數學生對于化學教學方法都沒有什么很高的期待,只要按常規教學,他們就會滿意。但是如果教師能在課堂上加上一些新的內容,那么學生就會感到非常激動和開心,可以讓他們真正地思考。把學生整體調動起來,他們會很投入,展現自己的熱情和勇氣。在教學中,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學習方式顯得尤其關鍵。因此,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是教學改革的重要任務。
問題探究式教學模式是以問題解決為中心,仿照科學家探究未知知識領域的途徑,根據教學內容及要求,由教師創設問題情境,以問題的出現、探究和解決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創造欲和主體意識,使學生自己發現知識、掌握技能,以此來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造能力的一種課堂教學模式。
在日常教學中努力通過探究學習等方式可以促進學生改變舊的學習方式,把教學過程變得生動、有效。在探究學習的過程中,學生會感到有意想不到的驚喜,也有令人痛苦的困惑。在教學中,探究的結果似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探究過程中學生收獲了成長。
一、合理利用身邊的化學資源
教學中可以使用的資料很多,比如:化學史故事、生活經驗、實驗等。它們可以通過圖片、錄像、模型等多種方式呈現在課堂上,可以讓一些枯燥的知識變得生動有趣。
例如:在乙酸的課堂教學上筆者采用三種方式:一是作為新課的引入,從身邊的 “水壺除垢”生活小竅門以漫畫形式出現,調整學生的學習意識,提高學生的興趣;二是“喝酒解酒”“酒是陳的香”等生活小經驗用于課堂中的穿插過渡,使得課堂銜接自然流暢,快速調動學生積極思維,同時營造一個輕松的課堂氣氛;三是用于課堂的結束,使得課堂前后呼應讓學生對學過的知識加以應用,提高學習效率。
二、探究問題的設計
課堂教學的靈魂是問題。好的素材和實驗如果沒有巧妙的問題設計,會大大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的欲望。好的問題使學生有興趣、自愿地,甚至會充滿激情地想去解決問題。問題的設計是探究學習的核心。
1.設計問題的流程
設計簡單的探究式問題要以三維目標為核心,將知識性問題逐步深化為應用性問題,最后再將應用性問題加上情境,以提高它的驅動型。
(1)以知識目標為核心,設計知識性問題。在學習乙酸的性質時,它的知識性問題就是“乙酸有哪些物理性質、結構是什么、化學性質”等。
(2)以方法目標為核心,設計遷移性問題和對比性問題。在乙酸教學中,我們需要學生掌握知識遷移的方法。設計問題“通過給定的藥品,設計方案證明乙酸的酸性”。在弱酸性的教學中需要學生掌握對比的方法時,設計的問題是“鹽酸、乙酸和碳酸的酸性強弱”等。
(3)以情感價值目標為核心,提出應用性問題。如下圖所示。
2.設計問題的情境
當我們走出學校多年以后,時常會發現很多知識我們已經不記得它的具體內容,但是我們還是能夠很輕松地重拾起被遺忘的知識,并利用它找到學習有關新知識的方法。這是什么原因呢?這是因為我們學會了一種思維方式。如何讓學生也能獲得這樣的知識呢?事實上,我們需要做的是給知識創設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為了解決問題將個人的經驗和情感與知識建立起聯系,使知識和個人融為一體。
設計情境時需要注意兩個問題:第一是情境越接近事實,問題的驅動性越好;第二是情境如果有一定的競爭性,學生會更加用心,更有興趣。
3.提出問題需要點策略
有時候學生對教師和學科比較了解時,即使是精心設計的問題學生還是沒有興趣,上課無精打采。所以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提出一些反常規的問題來吸引學生、刺激學生去思考。通過反復的對問題的修正,使問題具有更好的開放性和驅動性,從而迫使學生去聯想、猜測,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變被動的學習方式為主動。
三、利用實驗的多重功能
化學探究學習主要是指實驗的探究。實驗是化學探究學習的基本工具,也是一種獲得知識的方法。
學生對課堂上用的實驗方式學習有一種“天然的”興趣。只要融入了實驗素材,都會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他們會堅持不懈,而且會發揮想象力,挖掘心思的找出不同的尋常的解決辦法,也提高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對于課本上的演示實驗, 我們不能采取簡單的“拿來主義”, 照方抓藥,機械操作,而應該通過創設問題情境。如:“應該怎樣設計?”“為什么要這樣設計?”“換一種方法能不能做?”等, 有意識地創造一種探索的氛圍, 盡量展現實驗的過程, 使之成為師生共同參與的“互動—探究”過程, 以此來滲透化學思想, 啟迪學生運用科學的研究方法對待化學實驗。
1.引入型實驗
教師通過展示模型或者實物,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使學生產生問題,帶著問題進入思考。
2.證明型實驗
在過去的傳統教學中,教師往往采取的是:演示實驗—啟發—講授的教學方式。學生在課堂上處于接受地位,比較被動。在解決乙酸的弱酸性教學任務中,探究實驗設計方案:首先由教師通過巧妙地過渡將問題拋出,由學生自行設計證明型的實驗方案,緊緊圍繞問題進行深入的探究。這樣由教師的演示實驗轉變為學生的設計實驗引起學生較大的興趣。當學生利用初中所學的酸的通性知識完成了設計方案之后,獲得了比較大的成就感,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接下來通過學生親自做實驗,通過“實驗—推理—再實驗—再推理”的階梯式的實驗,層層遞進。在實驗的過程中使學生由實驗—分析—推理逐步得出結論。
這種學習模式使學生由“看實驗”變為“做實驗”,使學生真正參與了設計。這種體驗式的學習使學生的學習方式有了重大的改變。例如,乙酸的酸性探究實驗教學設計的教學過程如下。
情境:生活中的水壺除垢、醋酸的美容。
問題:從信息中你能獲得什么信息?請自己用方案證明你的信息,并用實驗來驗證。
實驗1:向乙酸溶液中滴加石蕊指示劑。
實驗2:鹽酸、乙酸與pH試紙的顯色對比。
實驗3:向Na2CO3粉末中加入乙酸溶液。
在實驗的過程中也蘊含著關于實驗者所需的技能的等級模式。這些技能不是孤立地進行,而是可以整合成一種完整的“實驗能力”。同時也能幫助教師去分析學生已學會了什么,還需要去學習些什么。
3.實驗錄像和動畫的使用
在探究教學中,學生能夠通過自己做實驗解決一些問題,但是為保證教學效率或者還有一些情況不適合也不可能由學生實驗進行探究,這個時候便可以采取實驗錄像的方式或者通過動畫演示進行教學探究。其突出的優點是,學生都能清晰地看到實驗現象和化學反應的本質。如果教學需要還可以不斷地重復播放。在課堂有限的時間和空間內,借助于信息技術的手段通常可以發揮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乙酸教學的重點內容——酯化反應的教學設計就是通過實驗錄像和動畫演示的方式,連續播放,讓學生仔細觀看實驗的步驟,對酯化反應的探究起到了很好的驅動作用,同時也克服了教學的難點。
四、及時反饋注重評價、實效和創新提高
這是探究的完成階段。 這一步既是對探究成績的鞏固,又是對探究效果的檢驗。在“熱鬧”的探究氛圍下,學生們對方法歸納和知識網絡的建構到底掌握如何?在課堂上,學生公布他們的解釋。在學生公布他們的解釋的同時,別的學生有機會就這些解釋提出疑問、審查證據、挑出邏輯錯誤、指出解釋中有悖于事實證據的地方,或者就相同的觀察提出不同的解釋。學生間相互討論,能夠引發新的問題,有助于學生將實驗證據、已有的科學知識和他們所提出的解釋這三者之間更緊密地聯系起來。最終,學生能解決彼此觀點中的矛盾,鞏固以實驗為基礎的論證。在此基礎上,還可以將問題進一步拓展延伸。如果實踐的結果證明了學生認識的真理性,獲得的反饋信息會鼓勵學生在新的基礎上突破創新。如果驗證的結果說明學生的飛躍性認識是不正確或不完善的,反饋信息將起到修正、補充認識成果或繼續尋求新的途徑與方法的作用。如果在研討中產生新的問題,應該繼續進行下一輪的探究。
總之,學習過程中的一切活動都有利于完成和深化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使學生的知識體系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環中不斷地豐富、提高和發展。學生在科學探究過程中獲得知識與技能、情感體驗,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利于學生終身學習、有利于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質。
(作者單位:南京下關中等專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