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教育是職業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筆者就音樂具有和諧社會的功能、音樂教育對中職學校學生素質培養的重要意義,以及中職學校音樂教育的具體實施做以下闡述。
一、發揮音樂促進和諧社會建設的功能
音樂教育由于其特殊的社會功能,是陶冶公民情操、凈化社會風氣,引導良好社會風尚的重要手段,音樂教育可以在構建和諧社會中充分發揮重要作用。因此,實施健康的音樂教育是發展和諧文化、建設和諧社會必不可少的重要條件。加強健康和諧的音樂教育,發展健康向上的文化建設,對于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對群眾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提高人們的綜合素質,開闊文化視野,豐富文化知識,建設和諧社會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加強中職學校音樂教育的重要意義
音樂教育對于完善人格的形式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音樂對中職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重視發揮音樂的教育作用,我國自古有之。《樂記》上記載:“先王之為樂也,以法治也,善則行像德矣。”這說明“樂”的作用是對人們實行教化,用來治理人民的一種方法,用得適當就能使人們的行為符合德行的要求。實踐證明,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及在新民主主義和社會主義革命的建設中,大力廣泛教唱、傳唱革命歌曲,革命音樂就成為黨教育人民、團結人民、激發人民的革命斗志及革命熱情,自覺獻身于社會主義革命建設的有力武器。同樣,在中職學校中教唱革命歌曲,健康優美的音樂一樣可以有效地在中職學生中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教育;有效地激發他們努力學習、克服困難、積極向上的學習、工作熱情;有效地激發他們自覺樹立革命的人生觀,樹立為祖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奮斗、努力學習專業技術的信心和決心。
三、中職學校音樂教育的具體實施
1.編創中職學校音樂教材
筆者認為改革中職學校音樂教材,首先要樹立構建多元化音樂教育新觀念,增加傳統音樂教育的比重,重視繼承和發展傳統民族、民間音樂文化。如確定選擇海南當地流傳較廣、旋律優美、富有地方特色的傳統民歌;漢族民歌、黎族民歌、苗族民歌等。其次要簡化現有教材中專業性強,難度大的基礎知識,多選擇貼近中職學校學生現實生活的教學內容,以學生音樂審美能力、審美素質發展為本;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提高中職學校學生鑒賞音樂的水平。
2.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加強教師自身健全人格的培養,提升自身的文化修養,為中職學校音樂素質教育的實施提供有力的保障。
3.改革創新教學方法
音樂教學法與別的學科教學法相比是更為復雜的一種教學法。因為它把認識過程同實踐技能一起來進行,也就是智力與感情,感情與動作統一起來。筆者推廣“構建主義課堂教學”,這種教學法主張以學習者為中心,采用互動教學,教師通過創造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鼓勵學生,培養其對學習的責任心和自主感來促進學習過程。
(1)提出任務,講明理由。教師示范性歌唱,對歌曲內容和音樂—美學成就的評價。一首新歌的教學分為聽唱和教唱兩個階段。聽唱階段的教學中心是教師的范唱。有人說,練唱歌曲的教學是否成功往往完全依靠教師最初的示范,如范唱得充滿感情,具有魅力,教師的演唱把作品的藝術形象充分地表現出來,那么,學生的內心就會被動員起來,就有克服學唱歌曲中一切困難的準備。為使教師的范唱能對教育有價值,教師必須在正式范唱前后,運用生動活潑的講授方式,幫助青少年學生正確分析、理解歌曲。
教師講授的方式多種多樣,可以直接從說明學習這一首歌曲的目的著手;也可以把所學的歌曲與過去已學過音樂知識、文化知識和其他生活知識聯系起來;還可以講述與歌曲有關的新的音樂知識和生活知識聯系起來。
范唱后啟發學生討論,在討論中教師要有意識、生動地引導學生對歌曲的認識和理解,從而促使學生喜愛和學好它。
(2)按照樂譜教學生學唱歌曲。①掌握歌詞的節奏;②通過教師歌唱或在鋼琴上彈奏,或讓學生彈奏來記住歌曲各部分;③已學會的各部分連起來唱;④分析錯誤并糾正;⑤教師聽并講評學生的歌唱。
(3)學生獨立帶表情地唱。其任務是學生在家、在集會上和其他場合上唱所學的歌曲。
實踐表明:學生只有通過自己反復實踐才能夠達到對歌曲形象的深刻的理解。
4.綜合運用多媒體設備和課件
教師通過多媒體設備的綜合運用和課件制作創造更為生動的課堂,喚起學生的求知欲望,提高音樂課堂教學的效果。
5.實現音樂實踐活動與音樂素質教育的一體化
學習—實踐—結果整個過程的訓練內容完全相同。每門課程要在理論基礎與技能訓練上統一目標、統一計劃、統一內容,課堂教學與課內外訓練使用同一本教材。學校藝術團、合唱團、舞蹈隊等課外藝術團體選修一體化教學模式課程,通過必修綜合化課程和選修一體化課程的實踐,使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了提高。
(作者單位:海南省技工學校澄邁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