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一體化教學過程以學生為中心,提倡學生自主學習、自我管理,在實踐中學習知識和技能,突出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本文以參與一體化教學改革的體驗出發,探討如何培養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
關鍵詞:一體化 教學改革 綜合職業能力 培養
一體化教學是一種創新的技能人才培養模式,是以學生綜合職業能力為培養目標的教學改革。所謂綜合職業能力,是指在真實的工作情境中整體化地解決綜合性的專業問題的能力,其組成結構包括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
專業能力是對專業知識、專業技能的運用能力。在職業教育中,人們主要通過學習某個職業的專業知識、技能、行為方式和態度以獲得專業能力的培養。社會能力指的是與人交流、合作的能力。而方法能力則是自我學習、自我管理、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實際的活動中,專業能力、社會能力和方法能力是融合在一起的,但是,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往往會將學生專業能力、社會能力和方法能力的形成進行割裂看待,只關注學生專業能力的形成,卻忽視了社會能力及方法能力的培養。而社會能力和方法能力恰恰是影響人職業生涯發展的關鍵能力。
一、轉變教學模式
以往的教學模式主要以老師為主,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知識和技能,學生參與教學的程度很少。一支粉筆、一塊黑板的課堂教學形式,枯燥乏味的教學內容,這些都很難提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形成學生厭學、老師厭教的現象。
一體化教學改革提出了以學生為主導的教學新模式。原來的大班化教學轉變為學生分組討論,教師則根據課程內容進行必要的引導,同時,各小組通過開展小組討論、個人展示、集體評價、教師點評等多種教學組織形式,從過去教學以教師講授為主轉變為以引導學生學習為主,充分發掘學生的潛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扮演多種角色(老師、師傅、車間主任、倉庫保管員……),以便于完成專業理論授課、操作技能指導、組織學生交流討論、引導學生檢索資料、評價學生工作成果等。由于一體化教學改革強調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必須經常與學生交流互動,隨時掌握學生的心理動態和學習情況。
課堂上的教師從主演變成了配角,從制作人變成了策劃人。另一方面,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極大地增強,綜合能力得到極大地提升。
二、創設教學情境
加芬科爾曾經說過,“每一種職業歸根結底都只能在實踐中才能學會,這與職業的種類無關,數學家如此,卡車司機也是如此”。
進入21世紀,為了實現“質量更高、技術更新、成本更低、離客戶更近”的目標,先進企業大量引進新的管理方式、新的組織流程和新的生產方式,這就要求專業人員不僅具備工作崗位上的功能性能力,還要主動參與勞動組織架構。作為自主管理的工作小組成員,員工要具備解決問題和自我管理的能力,能對新的、不可預見的情況作出獨立判斷和靈活反應。專業交流、多技能、以顧客為導向和團隊能力等過程性能力成為現代企業員工的重要能力。
而傳統的技能培訓強調的是點狀的操作技能訓練。由于缺乏將其進行整體化鏈接的綜合性工作任務和工作過程,因此無法獲得對綜合職業能力形成過程極為重要的工作經驗和背景意識。
一體化教學改革中提出了采用情景體驗的教學方法,教學過程模擬了企業的生產流程、工作環境,把學生練習加工的工件視作為企業的產品,引入了產品的質量觀念,同時還模擬角色扮演:學生轉變為一線操作工人,小組長轉變為班組長,老師轉變為師傅、車間主任,真實重現產品檢驗、工序分配、調度、產品流轉等環節。通過真實情景的創設,使學生在學習的同時,了解了企業產品生產的實際過程和技術要求,了解了企業的組織機構,熟悉了企業文化。
三、改變評價方式
為適應一體化教學新模式,適應一體化教學新方法,通過探索和總結,初步形成了以能力評價為主要方式的學生評價體系。在評價過程中,通過學生自評、小組互評、任課老師評價等,對學生進行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等三方面能力評價,根據學分制制度規定的學分評定方法,最終評定出學生的成績或等級。
通過這些不同于以往的教學方法,學生在完整的一項任務中進行學習和工作,從根本上解決一些長期困擾我們的理論與實踐如何結合的問題,讓學生通過某一技術工作或服務工作的實施,實現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習的統一,使學生的專業能力、社會能力、方法能力得到了鍛煉和提高。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州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