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從學校步入社會,是其人生的一次大轉變,在學生離校前進行科學的就業指導,并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意識不可或缺。
一、以孝、忠為基礎,引導學生端正工作、生活態度
可以說,孝道、孝心是一個人善與正的基礎,善良正直之人自然能良性發展。但現在很多人常常漠視或不把孝順放在心上:在外打工幾個月不和父母聯系,如果聯系多是遇到難題或找父母要錢;有些學生遇到困難,還沒吃苦就開始炒老板魷魚。這些個案的出現,究其根本還是這部分學生不懂孝道,但他們本性中的孝心和善良還是有的,舉個例子來說:任何一個學生被別人辱罵父母時都會發怒生氣。
所以,我們有必要同學生探討并把握孝道。于是,我們專門制作了關于孝心的課件專題,課件以圖片資料為主,從母親十月懷胎開始,乃至如何艱辛撫養,再以暮年孤苦為內容,發掘學生本性中的孝心元素,教育學生感知父母養育之恩,并由此愛惜生命,踏實工作,自食其力,不因胡作非為而讓父母傷心甚至蒙羞。
接下來,再與學生談忠。現代社會中,人們腦海里打工和老板的概念遠大于國家的概念,這樣在思維上就容易出現“我打工就是為了賺錢”“我打工就是給老板打的”等等思想誤區。于是,我們就“從小到大”地引導學生:求食,以維持生命;求偶,以延續生命;求仁,以光大生命。生存需要、生活需要、思想需要,雖簡單,但學生易于接受。雖是打工,但作為一種經濟形式,是為了自身的生活、發展,也是為了國家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做貢獻,糾正學生打工的認識誤區。通過這些,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觀念:忠于事業、忠于國家、忠于社會。
二、以“苦”為樂,引導學生樹立“貴在堅持”的理念
現在的苦,已經不能和老一輩的苦相比,相對而言,現在所謂的吃苦實際就是堅持而已,堅持而不放棄就已經算能吃苦了。進入21世紀以來,物質條件的豐富,使人們學會了如何去享受,從沒工作過的學生,更是養成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習慣,很多學生因為累一點就不能堅持工作。所以,學生能不能吃苦,這個問題既要面對,更需解決。
很多學生不能腳踏實地地工作,往往窮恥富榮,此山看著那山高,喜歡頻繁跳槽。針對于此,我們首先引導學生自覺脫離奢華、浮躁的心境;其次,以其父母長輩的辛勞與堅強為例,以此勉勵他們不隨意放棄;最后,鼓勵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以此保證充沛的體力和飽滿的精神來堅持工作,試想,白天上班晚上瀟灑,久之體力不支自然會抱怨工作辛苦,亦不能堅持長久。
三、以“能”為引子,引導學生樹立“規矩”意識
“沒有規矩,無以成方圓。”從前的教育很注重規矩意識,現代教育已經慢慢淡化。以前,我們說一個人有才能,那是既要有才也要有能。能,即規矩也,遵守規矩規則。現在,我們往往把“能”給狹義化了,以為僅僅就是做某件事的能力問題。事實上,我們經常評價一個人是“能人”,其包含了專業能力、做事能力、依照各種游戲規則解決問題的能力、變通能力等方面。因此,我們有必要拓展學生對能力的認識。
我們反復強調學生要遵守單位勞動紀律,不能以自我意識為轉移,簡單直白點就是“遵守游戲規則”。這樣,學生對自己有一定的認識,擺正位置,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消除盲目性和沖動性,提高就業成功率和相對穩定率。這也要求我們針對每個具體的學生,幫助他們分析自己、解剖自己、了解自己,根據自己的專業狀況、外在形象、處事能力、性格、愛好等,對自己有一個客觀的定位,并在定位的基礎上構思自己所需遵循的“規矩”。
四、以夢想為題,引導學生樹立發展意識
我們告訴學生隨著時間推移,德日進、藝日長,你們必須看到自己從學徒走向師傅走向領導崗位……夢想每個人都有。既要樹立遠大的志向,也要腳踏實地,制定發展規劃。歷屆學生中都有一些優秀人才,他們不但成為技術骨干中堅力量,更走上領導崗位或自己創業。樹立發展意識,一方面要求學生自我嚴格要求,另一方面還要有超越意識。
多年來,我國的分配規則依然存在重學歷輕技能的狀況,高職畢業生在發展上比技工院校學生占優勢些。面對這種社會體制造成的不公平,我們只能強調學生超越對方,在工作中提高自己。他們具備高等學歷,技工學校的學生也可以在工作之余讀電大函大等,以此提高自己的學歷基礎,同時,加強專業能力的培養與積累,實現能力和學歷的雙提高,并藉此從各方面進行超越。2007年,一名25歲的學生來學校就讀高技,該生以前曾就讀縣區職業高中,畢業后打工四年,這是第二次選學專業技藝,當然這次選擇被證明是對的,該生畢業后始終注意自身綜合能力的提高,一年后被公司重用并派到國外
學習。
(作者單位:襄陽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