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形勢下注重大學生職前教育,培養其具備良好的職業素養,以適應社會對從業人員的要求,已成為擺在每一所高等院校面前的緊迫任務。
關鍵詞:用人單位 大學生 職業素養 評價
一、問題的提出
目前,我國大學生就業形勢日趨嚴峻。一方面,用人單位對大學生的職業素養越來越重視,另一方面,大學生職業素養卻普遍缺失,這是大學生就業問題產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職業素養指職業內在的規范和要求,是在從事職業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綜合品質,包括職業道德、職業技能、職業行為、職業作用和職業意識等多個方面。良好的職業素養是大學生事業啟航的重要基石和堅強后盾。在新形勢下注重對大學生的職前教育,培養他們具備良好的職業素養,以適應社會對從業人員的要求,已成為擺在每一所高等院校面前的緊迫任務。
鑒于此,本研究通過了解用人單位對大學生職業素養的評價,收集用人單位對高校職業素養教育的意見和建議,試圖找出影響和制約大學生職業素養培養的因素,為大學生職業素養教育提供建議。
二、研究對象和方法
1.研究對象
本次研究采取抽樣問卷調查的方法,在電力類、機電類、IT類、經濟管理類、建筑類、外語類等行業隨機選取了112家用人單位。向各單位人事部門負責人發放《用人單位對大學生職業素養的評價調查問卷》共計112份,回收90份,回收率80.36%;其中有效問卷87份,有效率為96.67%。
2.研究工具與研究方法
筆者自行編制《用人單位對大學生職業素養的評價調查問卷》,問卷包含23道題目。本次調查以派發調查問卷為主,同時采取電話回訪、個別訪談、網絡聯系等方式進行調查。
三、研究結果與分析
1.用人單位對大學生職業素質的看法
(1)大學生就業時最重要的影響因素分析。本次調查顯示,68.97%的用人單位認為大學生應聘時職業素質最重要,其次是要認同企業文化,占13.79%。這說明用人單位在招聘時最看重大學生的職業素質。
(2)用人單位最看重的大學生職業素質。在大學生的各項職業素質中,用人單位看重的依次是:基本職業素質(占68.88%)、專業技術能力(占58.88%)、社會交往能力(占54.44%)以及思想品德(占51.11%)。
(3)大學生最缺乏的職業素質。用人單位認為大學生最缺乏的職業素質依次是:承受壓力、克服困難的能力(占67.77%),解決問題的能力(占55.55%),情緒控制(占37.77%),溝通能力(占36.66%)以及團隊協作能力(占32.22%)等。
(4)高校大學生就業指導應加強職業素質教育。53.33%的用人單位認為,名牌大學的畢業生在工作方面的能力不一定強于普通大學畢業生;同時有42.22%的用人單位認為,在某些方面,名牌大學的畢業生比普通大學畢業生強些。其余的用人單位則認為兩者能力相當,最終還是要看畢業生的個人能力。
調查顯示,用人單位認為大學生在踏上工作崗位前最欠缺的職業教育就是職業生涯規劃指導以及職業道德教育,選擇這兩項的用人單位所占比例分別為42.22%和32.22%。同時,他們認為高校最需要向大學生提供的就業指導是職業素質教育以及職業生涯規劃指導,比例分別為32.22%和20%。具體如下圖所示。
2.用人單位對大學生職業道德的評價
77.65%的用人單位認為高職院校畢業生的職業道德水平與普通本科院校的畢業生相比,不相上下;11.76%的用人單位甚至認為高職院校畢業生的職業道德水平比本科院校畢業生高;此外,也有10.59%的用人單位認為高職院校畢業生的職業道德水平比本科院校畢業生低。
(1)用人單位對大學生職業道德現狀的滿意度以及思想道德水平的評價。在本次調查中,分別有11%以及80%的用人單位對當前大學生職業道德現狀表示滿意、基本滿意,有9%的用人單位表示不滿意。總的來說,用人單位對大學生職業道德現狀滿意度較高。調查顯示,48.88%的用人單位認為當前大多數大學生都是積極上進的,思想道德水平較高;18.88%的用人單位認為當前大學生思想道德水平一般,并且還呈現下滑的趨勢。
(2)用人單位最反感的職業行為。在用人單位看來,最令其反感的職業行為是做事吊兒郎當以及頻繁跳槽,均占34.12%;同時分別有16.47%以及15.29%的用人單位最反感的職業行為是缺乏團隊精神以及對薪酬的要求過高。
(3)用人單位最看重的職業道德。50%的用人單位認為最重要的職業道德是愛崗敬業、忠于職守,18.18%的用人單位最看重的是勇于競爭、不斷創新,分別有17.05%以及14.77%的用人單位認為最重要的職業道德是“和睦互助、團結協作”和“遵紀守法、誠實守信”。
3.用人單位對大學生職業素養的總體評價
在大學生各項職業素養中,58.33%的用人單位最看重職業態度,而職業態度恰恰是用人單位認為當前大學生最欠缺的職業素養,如下表所示。
由上表可知,用人單位最期望大學生具備的職業素養是職業態度,其次是職業良心;而最影響大學生發展的職業素養也是職業態度,其次是職業理想。
四、討論與建議
1.大學畢業生職業素養總體狀態
從高校大學生職業素養的總體狀況來看,仍然存在令人擔憂并值得警惕之處,如擇業觀和價值觀趨向于急功近利,缺乏吃苦耐勞精神,承受壓力、克服困難的能力尤為欠缺,難以扎根工作崗位開展工作創新。職業態度和敬業精神是高校畢業生亟待提高的職業素養內容。高校要培養出受企業歡迎的人才,加強職業素養教育刻不容緩。
2.加強大學生職業素養教育的若干建議
筆者認為高校在加強大學生職業素養教育的過程中應注重以下幾點。
(1)轉變教育觀念,確立職業素養的教育地位。通過此次調查發現,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不再是企業用人首要考慮的因素,高校必須高度重視對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將學生職業素養培養放在與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同等重要的戰略位置上。學校必須明確“教書”與“育人”同等重要,要糾正忽視學生職業素養培養的認識,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動員“人人”育人、“處處”育人。
(2)構建大學生職業素養教育體系,完善培養模式。筆者認為,在高校的辦學探索中,職業素養教育必須結合學生職業生涯的發展階段、發展規律,加強與用人單位的合作,研究出一套符合學校實際和用人單位認可的職業素養培養模式,使職業素養的教學有具體的、切合當代社會實際和市場環境的內容,有實際的教學措施,有具體教學課程,有以與專業相關的職業素養為導向的職業素養能力目標。要依據用人單位對大學生職業素養的具體要求、具體標準,建立有科學性、針對性、實用性的職業素養內容體系,實施道德踐行能力的訓練,收集職業生涯現實案例和出現的問題,靈活開展課堂教學。
(3)加強機構與隊伍建設,進行職業化引導。強化素質教育的機構,設置專崗負責學生職業素養教育管理,做好全校職業素養教育的計劃、實施、監控和考核,嚴格實施大學生綜合素質測評和道德踐行,建立學生職業素養教育檔案。
高校應注重加強學生工作隊伍、專業教師的職業素養教育意識和教育技能培養,同時組建綜合化的職業素養教育團隊。筆者認為,大學生職業素養教育團隊應由輔導員、專任教師、就業指導師、素質拓展師、心理咨詢師、企業人力資源部門人員、行業專家、企業一線職工、優秀畢業生等相關人員組成,由上述人員擔任職業素養培養課程的兼職教師,開展主題教育講座,以他們的豐富的實踐和不同的視角,對大學生專業素養和基本素養培養進行職業化的指導。
(4)創建科學的職業素養考評體系,進行定量定性考核。高校應制定職業素養測評標準,其中包含職業道德、職業意識、職業行為和職業技能等方面的具體細則。職業技能考核可以通過采用試卷和操作來評價;職業道德、職業意識、職業行為考核可以按學生在課堂、實訓、課外活動等方面的表現,形成細分項目考核表,通過師生、行業、企業進行定量和定性考核。此外,應在廣大教師隊伍中明確大學生職業素養培養的責任,建立職業素養教育任務考核機制,要把“育人”和“教書”共同作為教師工作的考核內容。
總之,社會的進步、市場經濟的高速發展,對從業人員的職業素養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大學生這一特殊群體更應適應社會發展和市場需求。所以,高校應著力提高大學生的職業素養,充分發揮大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其順利實現就業,進而實現“就業—職業—事業”的轉變,體現自身價值,成為對社會有貢獻的人。
參考文獻:
[1]楊子儀,薩茹拉.試論提升當代大學生職業素養之“三從三以”法[J].民族教育研究,2012(01).
[2]歐亞湘,王穩波.大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J].科技信息,2012(11).
[3]馬偉.新形勢下提高大學生職業素養的策略[J].工會論壇(山東省工會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1(02).
[4]劉華利.核心競爭力視角下的大學生職業素養教育培養體系研究[J].繼續教育研究,2011(04).
[5]張琛,劉加寧,等.提高大學生職業素養和就業競爭力問題的思考[J].中國校外教育,2011(10).
(作者單位:廣東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