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機械設計與制造專業作為一個老牌專業,有其獨有的特色。但在制造業迅速發展的今天,其教學中還存在很多不足之處。當前,筆者所在學院正大力推進骨干校建設,為了更好地把該專業建設成產業支撐型、有特色、高水平、具有輻射帶動作用的優勢品牌專業,本文分析了本專業的現狀和未來的發展目標,并從機制體制創新、課程體系調整、人才培養方案改革、教學模式改革和師資培養等幾個方面詳細闡述了改革方案。
關鍵詞:專業 機制體制 創新 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機械設計與制造專業是一個實踐性較強的專業,要求實現“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最大限度地滿足企業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筆者學院機械設計與制造專業的學生,主要在船舶機械制造業和東北老工業基地重點產業中的裝備制造業就業。隨著就業形勢和企業實際生產需求的變化,傳統的課程教學體系開始顯示出越來越多的弊端,機械設計與制造專業的課程教學改革勢在必行。
當前,筆者學院正在大力推進骨干校建設,機械設計與制造專業成功申報了中央財政支持高等職業學校提升專業服務能力項目。為了更好地把該專業建成產業支撐型、有特色、高水平、具有輻射帶動作用的優勢品牌專業,全面提升專業的教學水平,并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使學生走進企業后成為留得住、用得上的人才,必須對課程體系進行調整,以實現該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為前提,深入研究專業改革的方式方法,改變傳統教學模式,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提高專業教師的教學能力。在近年來的教學中,筆者認真研究和分析了學生的學習狀態、效果,結合企業用人單位的反饋意見,仔細分析了目前該專業存在的缺點和不足,針對教學中的一些弊端,提出了專業教學改革的幾點建議。
一、機制體制創新
目前,應抓住國家骨干校建設這一契機,依托學院校企合作管理平臺,建立機械設計與制造專業指導委員會。
完善動力機械廠職能,建設“校中廠”式的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引入企業新技術和新工藝,讓學生通過真實產品來完成工廠的實際生產項目;以現有校外實訓基地為基礎,建立中航黎明錦西化工機械(集團)公司“廠中校”式的校外實訓基地,實現合作辦學,互利雙贏;依托渤船機械有限公司,深化“前校后廠”的校企合作模式,企業派技術能手指導學生實習,通過企業的產品增強學生的實際工作經驗;通過技能大賽和學生社團促進教學改革,將比賽內容融入到教學中,形成“層層比賽、以賽促教”的局面;將機床操作工和機床裝調維修工崗位資格標準融入相應課程,通過雙證書制度,實現崗位職業標準、技能鑒定與教學內容的有機融合。
二、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
依托裝備制造業,推進校企深度融合,與企業(行業)共同制訂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實現專業教學要求與企業(行業)崗位技能要求對接;推行“雙證書”制度,實現專業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引入企業新技術、新工藝,校企合作共同開發專業課程和教學資源;以真實工作任務為載體,創建“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學歷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對接、實踐能力與工作要求對接”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積極試行多樣化的教學組織形式,將學校的教學過程和企業的生產過程緊密結合,校企共同完成教學任務。
三、課程體系調整
過去機械設計與制造專業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結合不夠緊密,各門課程所學知識交叉重復現象嚴重,難以實現理實一體化。為了糾正這一弊端,應當對現有課程進行整合,開發出基于工作過程的專業課程體系。
深入企業進行專業調研,了解本專業學生的工作崗位及工作任務,通過專業指導委員會對各工作崗位進行分析,提煉出專業典型工作崗位,對崗位所包含的實際工作任務進行歸納分析,確定專業主要就業崗位,按照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體系開發理念,將該專業學生應具備的職業能力初步劃分為典型工作任務。根據典型工作任務和學生應具備的職業能力,對現有職能任務進行重新調整,對現有課程進行優化和整合,重新劃分各門課程的邊界,從而形成新的學習領域課程。建設普通機床機械零件加工、液壓與氣壓傳動、金屬切削機床3門專業優質核心課程,通過其帶動其他骨干課程的建設,有力地支撐整個專業的課程體系。文化基礎知識則以“必需、夠用”為度,刪除原有課程交叉重復的部分及理論性過強、過深、脫離生產實際的部分。
四、教學模式改革
在課程教學過程中,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多媒體技術等先進教學手段,創新教學方法。如利用切削加工仿真軟件進行金屬切削加工過程的虛擬模擬、校外兼職教師利用網絡通信工具進行遠程視頻教學與技術支持、利用虛擬軟件進行機床拆裝與機械裝調等,達到降低教學成本、提高教學效果的目的。
根據機械設計與制造專業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2個班級交替進行校內實訓與校外實訓,實現工學交替。學生從一年級入學到三年級畢業,技能培訓不斷線;實訓基地設備運行,常年不斷線;各專業的班級技能培養交錯進行;將企業真實產品引入課堂,配合知識點下工作任務單,使用真實產品培養學生技能。在實施過程中教學組織安排不斷得到完善,使之適應專業人才培養模式與課程體系。
整個教學過程采用項目教學法和理實一體化教學方式,以學生為主體,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鍛煉學生的分析、總結和動手能力,同時增強學生的團隊協作意識,為其今后走上工作崗位奠定良好的基礎。
五、師資隊伍建設
機械設計與制造專業的教師要想提高綜合素質,就應該從理論和實踐這兩個方面著手,做到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并能將兩者融會貫通。專業教師不但要具備先進的高職教育理念,還應當具有較強的專業技能和一定的課程開發能力,更應該提高社會服務能力。
教師要積極吸收新技術、新工藝,提高工程實踐能力,如理論教師要走進實驗室,走進工廠,定期到企業參加掛職鍛煉,親自操作機床加工零件,對普通機床進行拆裝和維修維護;每年至少參加一次國內外職業教育及學術交流會,把握專業發展方向;參與社會服務和應用技術項目的研究開發,提高社會服務能力。
六、評價體系改革
摒棄以往單純的閉卷考核方式,采取理論筆試、技能考核及行業打分相結合的多樣化手段。引入第三方評價機制,聘請企業人員參與教學管理,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模式。定期對用人企業及畢業生進行走訪,了解企業對畢業生的滿意度及畢業生的發展軌跡,建立畢業生信息跟蹤平臺。從而及時反饋信息,調整教學方式和手段,不斷適應企業對學生的要求。
筆者學院機械設計與制造專業的教學改革任重而道遠。教學改革應當以骨干校建設為契機,以船舶制造業為依托,緊跟行業發展,突出高職教育特點,面向市場,大力做好課程教學改革,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升專業教學水平,提高社會服務能力,力求培養出具有良好綜合素質、體現行業特色、具有創新能力的復合型、應用型專業人才,使該專業的改革與建設在遼寧省內起到示范作用。
參考文獻:
[1]鄧紅珍.對高等職業教育課程綜合化的思考[J].職教論壇,2005(9).
[2]張明.機械制造專業生產實習改革的探討[J].高教論壇,2006(03).
[3]李嚴彬.淺談機械制造專業基礎課教學革新[J].成才之路,2011(06).
(作者單位:渤海船舶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