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職業教育發展領域,跨學科的綜合課程要求以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素質為核心。為了解決在教學改革中出現的新問題,化解教學過程中出現的新矛盾,必須創新教學方法以適應教育的發展。“行為引導型教學法”就是以學生為中心的先進教育理念,以職業活動為導向,以職業能力為終極培養目標的嶄新培養模式和創新教學方法,通過對“教、學、做”合一,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做到“心、手、腦”并用。
關鍵詞:課堂 行為引導 教學 探索
一、行為引導型教學法產生的社會背景
現代社會已步入了信息社會,隨著信息社會的知識增長,社會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和產品不斷的更新換代,使得現代產業領域長期穩定的標準化已不復存在,也使得職業教育的專業化教育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在此背景下,職業教育就要轉變教育模式以適應市場需求,這就要求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機制要以培養高度的競爭意識、創新理念、團隊精神的人才為己任。“行為引導型教學法”正是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產生的。
二、行為引導型教學法的內涵
“行為引導型教學法”既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組織形式,又是以職業能力為培養終極目標、以職業活動為導向,兼有跨學科特點的職業活動模式。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即由傳統的教學活動中的主角、教學的組織領導者轉變為教學的引導者、學習輔助者和主持人。它采取的是開放式的、注重教學互動的課堂教學活動模式,課堂教學方式從過去的“以教定學”轉變為“以學論教”,重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形成性評價和結果性評價,強調學生培養先行后知、邊行邊學的一種學習方式。
三、行為引導型教學法的實施
教師在實施“行為引導型教學法”時,首先要掌握引導調控技術,教師調控的內容主要包括:信息調控、時間調控、反饋調控。實施過程中要注重課程的導入,導入的類型是在深入鉆研教學內容、明確教學目標和分析學生認知特點的基礎上確定的。比如在講授《電工電子技術》基爾霍夫定律時,通過對簡單電路的分析,從而導入復雜電路,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引起學生探索未知理論的興趣,明確學習目的,進入新課題。
“行為引導型教學法”采取合作學習的教學組織形式,切實消除傳統教學組織存在的弊端。即:在教與學的交流模式上,它強調師生之間的雙向交流,而且注重學生之間的討論與交流,把學生學習知識、技能與人際交往能力的鍛煉融于一體。比如在講授《電工電子技術》中的“單相橋式整流電路”時,將學生進行分組,布置課題,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得出單相半波整流電路的優缺點,從而進一步根據缺點提出解決方案,教師再根據討論結果進行評價。
在實施“行為引導型教學法”時,培養學生思維能力非常重要,所以在實施過程中要注重對學生思維技術的訓練,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可以采用“大腦風暴法”。例如在講授電路中的未知二端元件發出、吸收功率的判斷方法時,讓學生自主提出不同方案,不作任何有關缺點的評價,歡迎提出自己的設想,鼓勵巧妙地利用并改善他人的設想,最終學生得出了通過實際電壓、電流實際方向的判斷未知二端元件以及通過電壓、電流方向選取關聯與非關聯參考方向來判斷未知二端元件,還有根據功率計算公式在關聯、非關聯參考方向下不同表示來判斷未知二端元件。
四、行為引導型教學法的應用價值
“行為引導型教學法”通過對學法的創新倡導,讓學生參與“教”與“學”的全過程,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學生內在的學習動機,具有很強的針對性,提高了學習效率,使學生在學習中大膽展現個性才能,主動發表自己的見解。它促使教師的角色轉換,使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的伙伴和課堂活動的主持人,使得教師的身份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向研究型學者轉變。這其間教師既要掌握本專業學科的基本知識,又要掌握相關學科的知識;既要掌握本專業的理論知識,又要具備該專業領域的操作活動技能。推廣“行為引導型教學法”的實質就是深化教學改革,轉變課堂教學模式。
五、結論
綜上所述,現代職業教育課堂是以職業活動為導向的動態發展的過程以及職業所需要的技能與知識的習得過程。“行為引導型教學法”體現了“以學為本,以學論教”的教學原則,創造了一種培養學生學習組織能力的環境,使每一個學生在學習時關注別人的觀點,與他人共同討論,從而理解所學知識的相關性和完整系統性,真正掌握適合自己思維特性的學習方法。相應地,與職業教育相關的課程體系應該由傳統的“以學科為中心”轉向現代的“以職業活動為中心”的課程體系,教學方式從過去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轉向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教育模式從以前的“知識本位”教育轉向全新的“能力本位”教育。可以說,“行為引導教學法”的實施有力地推動了現代教育領域的科學課堂體系的構建。
(作者單位:新鄉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