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是人類永恒的追求,而教育的真正目的也在于使人幸福。教師幸福既關系到教師自己的生活質量和工作狀態,更關涉教育價值的實現與學生的幸福。近年來,教師的社會地位、福利待遇、工作條件等都發生了較大改善,可是,許多教師常常為工作壓力、職業倦怠等所累,感覺不到幸?;蛘咝腋3潭炔桓?。那么,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什么?教師又該如何獲得幸福呢?讓我們先從教師幸福的含義談起。
什么是教師幸福
教師幸福是一個見仁見智的概念,至今尚未有一致的認識。有人認為,教師在自己的創造性勞動中,實現目標和理想所體驗的樂趣就是幸福;有人提出,教師幸福就是教師實現自己職業理想的一種教育幸福;有人指出,教師幸福既是個人需要與社會需要的統一,又是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的有機結合;還有人從社會責任與歷史使命的角度來探討教師幸福。
當代心理學對幸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主觀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簡稱SWB)上。所謂主觀幸福感,是指人們對幸福的個人主觀體驗,是人們根據內化了的社會標準對自己生活質量的整體性、肯定性的評估,是人們對生活的滿意度及其各個方面的全面評價,并由此而產生的積極性情感占優勢的心理狀態。它包括生活滿意度和情感平衡,具有主觀性、穩定性和整體性。據此,我們可以把教師幸福理解為:教師對生活的滿意評價及由此產生的以積極性情感為主導的心態。
由于教師職業和角色的特殊性,教師幸福具有如下特征:(1)精神性。從過程來看,教書育人即是師生雙方進行心靈碰撞、思想交流、情感溝通的精神享受過程,這是許多其他職業無法企及的。就報酬而言,教師所獲得的除了一定的物質外,還有更為重要的學生的成長、對社會的貢獻以及尊重和社會榮譽。(2)共享。教師幸福的實現是以師生關系和教師之間的關系為紐帶的,是合作生成的:教師的幸福來源于學生,離不開教師之間的合作,因而也是可以與學生、其他教師共同分享的。(3)無限性。一方面,教師的幸福可以由當前的工作滿意和情感積極發展到人生意義的追尋和自我實現層面,實現幸福體驗的超越。另一方面,由于教師對學生的影響是終身性和廣泛性的,教師的幸福可以超越時空限制,具有某種永恒性。
教師幸福的影響因素
幸福是社會環境和個人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家庭出身、社會經濟地位、性別、容貌和婚姻等外部因素對個人的幸福感具有一定的影響。例如,有研究發現,初中教師的幸福感明顯低于小學教師和高中教師,男教師的幸福感低于女教師等。但是,更多的心理學研究發現,外部社會因素對人幸福感的影響并不如想象的那么明顯。心理學家索尼婭·柳博米爾斯基在 《幸福多了 40%》 一書中提出一個幸福感公式:幸福感=50%的遺傳+10%的環境+40%的個體行為。根據這一公式,在我們的遺傳已不可能改變,環境的影響只占10%的情況下,直接決定幸福的是我們的心理和行為。
眾多研究揭示了心理因素對教師幸福感的重要影響。在教師的人格特征方面,精神質、情緒性、外傾性、個人教學效能感以及教學動機均對教師幸福感具有較好的預測作用。也就是說,性格較為孤僻、敏感和內向,情緒反應強烈、較為焦慮和擔憂的教師,其個人教學效能感和幸福感偏低;而較為外向的教師,其個人教學效能感和幸福感較高。專家型教師的主觀幸福感和教學動機都很高,內部教學動機和外部教學動機都能夠對其主觀幸福感產生重要影響。在心理支持方面,良好的社會支持有助于減輕壓力,提高教師的幸福感。研究發現,社會支持與小學教師總體幸福感呈顯著正相關;主觀支持、社會支持的利用度以及社會支持總分與中學教師的總體情感指數、生活滿意度以及幸福感指數都呈正相關。
這啟發大家,我們的幸福,我們做主!只要我們從自己的“心”入手,進行積極的探索與改變,就能增強我們的幸福感,進而在生活滿意與人生意義的結合中找到幸福。
教師幸福的自我尋求之路
樹立向上的人生態度。快樂是幸福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快樂就沒有幸福。但是,幸福并不完全等同于快樂,還包括對意義的尋求。單純地追求快樂,是庸俗的享樂主義,不完全的甚至病態的幸福,不是真正的幸福。從作為一名社會成員的角度來講,如果沒有較高的精神追求,沉溺于感官的物質滿足,不僅得不到幸福,而且會與幸福相行漸遠。許多人功成名就,贏得了世人仰慕,但是失去了幸福。從作為一名教師的角度來講,更應當有意識地思考人生和生活的意義,這種向上的人生追求對于學生和其他社會成員具有重要的引導意義??梢哉f,向上的人生態度是獲得幸福的基本前提。
培養積極的心理品質。積極心理學告訴我們,不僅要關注人的心理疾病和陰暗面,而且要探究人的優點和價值。為了獲得幸福,教師們要逐漸培養積極的心理品質。心理學家塞利格曼和皮特森等人提出了智慧與知識、勇氣,仁慈與愛、正義,修養與節制、心靈的超越等6種美德所包含的24種積極心理品質。這些品質可簡單概括為三點:一是積極的認識視角,即以積極的眼光看待周圍的人、事和物,善于發現他人身上的優點,發展的可能性以及有益價值。二是積極的行為投入,即認真投入到所從事的活動中,真誠與人交往,盡力追求真善美。三是積極的心理狀態,即善于進行自我的縱向比較(將自己與過去進行比較),與他人的向下比較(與在某方面不如自己的人進行比較),在這種比較中看到自己的進步,看重自己已經具備的所有,在喜悅、知足中生活。
養成良好的職業認同。所謂職業認同,是指充分認識到自己的職業意義,愿意從事本職業,并全身心投入。有研究發現,職業認同對教師教學效能和幸福感的重要影響。具有良好職業認同的教師,能夠在工作中找到樂趣,感受到工作的幸福。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認同自己的職業:在生存需要方面,教師職業帶來的物質,滿足了我們和家人的生存需要;在成長需要方面,教師職業可以為實現我們自己的人生理想提供機會。尤其是,當我們已經進入到這個職業時,認同教師職業及其重要價值,使我們很容易在辛苦的工作中感受到幸福,也才能贏得其他社會成員的尊重,強化這種幸福感。
學會有效的壓力管理。當然,在實際的工作生活中,中小學教師會面對諸多心理壓力。我們必須學會一些有效的壓力管理策略,才能減緩壓力,離幸福更近一些。第一,要具備正確的壓力觀念。要承認壓力的客觀存在,并且勇敢面對,不要奢望什么壓力都不存在。人生就是一個不斷地面對壓力和解決問題的過程。第二,要減輕自己的心理“負載”。很多壓力的存在,是由于我們過多的心理關注所致。對工作和生活中很多事情,要區分輕重,學會在心理上放棄那些不重要的。第三,要學會“改變”現狀。簡言之,要改變能夠改變的,接受不能改變的。第四,要掌握具體的心理調節方法。比如,肌肉放松訓練、注意力轉移、積極的自我暗示、運動宣泄等。
建構和諧的人際網絡。人際支持是個人幸福的重要保證。首先,要建立正確的人際交往意識。不簡單地把人際交往看做人情來往、感情投資,而是把它看做個人精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次,要學會必要的人際交往技巧。對于作為知識分子的教師來說,這點往往被忽視。這里并不是說要讓每位教師都精通于此道,而是希望以合理的方式讓交往對象認識到我們對他/她的尊重,以及對與他/她交往的重視。相信每個人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人際交往模式。再次,要善待朋友和學生。技巧只是表面的,內心的真誠和熱情才會最終贏得朋友和學生的信任。最后,要經營好自己的家庭生活。家庭不僅是穩固的后方,為我們的工作和交往提供保障,而且是情感的港灣,是強大的心理支持力量。
讓我們一起努力!幸福,其實真的不遠。
(作者單位: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