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內容】蘇教版三年級上冊第三組第9課《三袋麥子》。
【教學目標】
1.能分角色朗讀課文,講講這個故事。
2.學會本課9個生字,認識1個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生詞。
3.理解課文內涵,能根據自己的體驗與感受,各抒己見。培養學生用正確的思維方法,體會課文內容的價值取向。
【教學重難點】
1.能用自己的語言復述故事。
2.理解三個小動物對待“一袋麥子”的態度、做法,體會課文內容的價值取向。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初讀感知
1. 聯系生活實際,感知“麥子”。
(1)板書:麥子(跟老師書寫“麥”),請根據對麥子的印象,填空(PPT)。
( )的麥子 ( )的麥子 ( )的麥子
(2)你知道麥子都有哪些用途嗎?(指名聯系生活實際說)
完善板書:三袋麥子
2.本文是一篇童話故事,這三袋麥子又有哪些用途呢?借助拼音讀準字音,讀通課文,遇到不理解的字詞自己查字典或者聯系上下文嘗試解決。
(1)出示詞語(PPT顯示,加點字標注拼音),學生認讀(第二遍認讀時去掉拼音):
麥子 食品 饅頭 一份 保存
仍有 防止 訪問 迫不及待
太棒了 發霉 搬運 憨厚 告訴 秘密 收獲
(2)在正確認讀的基礎上,以第一排的詞語說一句完整的話(詞序可以顛倒)。
(3)換詞理解“迫不及待”(找到課文中的語句,讀讀議議)。
(4)找出左右結構的生字,書寫(事先發好寫字冊,教師示范“饅”,注意左窄右寬,左緊右松)。
3.鞏固練習(屏幕出示PPT)。
(1)選擇正確的答案,在下面劃橫線。
食(shí sí)物 停止(zhǐ zǐ)
幾份(fèn fèng) 仍(rén réng)舊
能干(gān gàn) 樹干(gān gàn)
種(zhǒng zhòng)子 種(zhǒng zhòng)地
(2)將正確的字填入括號里,組成新詞。
[般 搬]那( ) ( )動 百( ) ( )運
[防 訪]( )問 ( )止 拜( ) 預( )
[仍 扔]( )舊 ( )然 ?搖( )東西 ( )掉
【設計意圖:義務教育階段語文課標(2011版)對識字做了重點的強調:“識字寫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是第一學段的教學重點,也是貫串整個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教學內容。”教者采取了“識寫兩步走”的方法:1.先準確認讀,能按筆順正確書寫,把字寫端正;2.能聯系語言環境和生活實際,辨認、理解生詞。如采用了在具體語境中理解“迫不及待”的意思;選擇字音、判斷新詞等多種形式,幫助學生掃清閱讀課文時的障礙。】
4.指名分自然段讀課文,其他學生認真聽,思考:課文向我們講述了怎樣的一個故事?
出示:課文講了土地爺爺送給( )、( )和( )各一袋麥子,小豬把麥子磨成( ),做成了各種各樣的( )吃了;小牛把麥子( ),慢慢享用;而小猴則把麥子( ),一年后( )了滿滿一囤麥子。(PPT)
【設計意圖:劉大櫆曾說:“積字成句,積句成章,積章成篇,合而讀之,音節見矣,歌而詠之,神氣出矣。”意思是說只有讀準了字句,掌握了音節,熟練朗讀,從整體上把握文章脈絡,知道課文大意,才能為透徹地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讀出風格氣韻打下基礎。】
二、精讀感悟,感知“節日禮物”
通過剛才的閱讀,我們知道同樣是一袋麥子,小豬、小牛和小猴分別采用了不同的處理方式,結果也是不一樣的。今天,我們仔細地來了解它們各自的態度。
1.自由朗讀第一至第四自然段,圈圈畫畫:小豬、小牛和小猴對一袋麥子采用了怎樣的處理辦法?
2.學生自讀,集體交流。(強調抓關鍵詞來理解人物的行為)
小豬:
(1)小豬有哪些行為讓你留下深刻的印象?(抓住“開心地喊”“迫不及待”等詞來理解)
(2)換詞理解“迫不及待”。(刻不容緩、急不可待)
(3)此時此刻,小豬的心情是怎樣的呢?你從哪些字詞體會到的?試著有感情朗讀。(抓住“開心地喊”“太棒”以及兩個感嘆號,去體會小豬的開心)
小牛:
(1)小豬看到黃燦燦的麥子開心地喊叫著,對于小牛,作者抓住了它的哪個方面來描寫的呢?(抓住“捧起”“看了又看”“多好”“保存”“經常”“搬”等詞語來體會小牛的心理狀態和行為舉止)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和小牛一起“看”,一起“想”,一起“做”。
小猴:
(1)了解了小豬、小牛對待一袋麥子的處理方式和心情,小猴又有哪些不一樣的行為呢?(抓住“上等的麥種”“全種下了地”等詞語來體會小猴處理的方式)
(2)種下麥種后,小猴會想些什么呢?
3.朗讀第一至第四自然段,整體把握課文內容及表達的情感,完成下列表格(PPT顯示)。
【設計意圖:教給學生通過關鍵詞句來理解課文內容的方法,并引導學生把自身融入到文本之中,與人物一起共思想、共行動,努力挖掘教材中所蘊涵的情,在情感上產生共鳴,以情育情,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情緒。學生通過教材中的語言文字,看到了課文描寫的形象,受到感染,同時又通過所感受的形象,體會語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三、對比閱讀,感受“人物形象”
過年時,土地爺爺給小豬、小牛和小猴各送了一份節日禮物——一口袋麥子。一年以后,土地爺爺又來拜訪小豬、小牛和小猴。它們之間又說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呢?請閱讀第五至第九自然段。
1.學生自我朗讀,圈畫關鍵字詞,教師巡視。
2.全體交流:我們從哪些關鍵字詞來體會三位小伙伴的反應,從中分別了解到它們各自怎樣的性格特征呢?
3.分角色朗讀課文,感受小豬的憨厚可愛、小牛的節儉、小猴的勤勞以及收獲后的自豪、喜悅的心情。
【設計意圖:運用表格,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語,進行“對比”閱讀,再通過朗讀,形象體會小豬的憨厚可愛,小牛的節儉,小猴的勤勞。】
四、升華認識,拓展內化
1. 朗讀全文。
2.四人小組合作學習,重點討論:土地爺爺對小豬、小牛和小猴的反應與評價有什么不同?為什么?假使你就是土地爺爺,你贊成誰的做法?為什么呢?
3.續編故事:土地爺爺把一袋麥子還會送給誰?它是怎么想的,怎么說的,又是怎么做的?一年后,它會對土地爺爺說些什么?做些什么?土地爺爺又會有何反應?作出什么樣的評價?
4. 課后延伸,實踐活動。
(1)講故事。可以講給伙伴聽,可以講給爸爸媽媽聽,也可以講給一、二年級的小朋友們聽聽。
(2)演演課本劇。邀上幾位小伙伴,先分工,再分角色朗讀,最后試著演一演。
【設計意圖:學習語言是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掌握語言的主要標志是能理解和運用學到的語言。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引導學生多方面思考,大膽發表見解,升華了對課文內涵的認識,同時也培養學生用正確的思維方法,體會課文內容的價值取向。而續編故事與課后講故事、演課本劇等,著眼于在語文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京市溧水縣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