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做中學”思想,就不得不提到美國實用主義教育家杜威。19世紀,在赫爾巴特的教育思想的影響下,美國的教育陷入了一片混亂,出現了刻板化,單調無趣的教學現象。在這樣的背景下,杜威根據其教育理論和實踐,提出了他的尊重兒童天性的主張,以學生為中心,倡導“從做中學”。在《民主主義與教育》一書中,杜威明確指出:“人們最初的知識和最牢固地保持的知識,是關于怎樣做的知識……應該認識到,自然的發展進程總是包含著從做中學的那些情境開始。”杜威的“從做中學”就充分體現了學與做的結合,學為做服務,做促進著學。可以說杜威的“從做中學”實際上就是從實踐中學、從活動中學、從經驗中學,是具體化的“做中學”。
傳統的教學方式,“只讓兒童靜聽”,知識的獲取成了教學的最終目的。相比之下,“做中學”下的教學方式認為:人最初的知識,最能永久不忘的是關于怎樣做的知識,而不僅是停留在知識的獲取上,更重要的是將掌握的知識付諸實踐、加以運用,變“純粹的灌輸”為“重知識的實踐”。
但即便如此,“做中學”思想也并不是那么的完美。往深處想,“做中學”給孩子們更多的是動手方面的能力,通過操作實際體驗,卻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知識量上的獲得。因此,如何更好地將“做中學”的教學方式結合于現有的教學之中,將是很重要的一方面。
(一)教與學的關系
教學活動是教與學的雙邊活動,主要是指教師傳授知識和學生學習知識的兩個相互聯系的活動。在我們看來,在教學中要想有一定的成效,教學就應該本著“教”服務“學”,“學”促進“教”,把“問”的權利交給學生,把“讀”的時間交給學生,把“講”的機會交給學生,把課堂還給學生,多給學生自主、創造性的學習的空間,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興趣,達到教學上的事半功倍。教師應實行角色轉變,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教學的研究者,課程的開發者和課堂教學的共建者,真正適應新課標下的教與學。
(二)“做中學”中教師的角色
與傳統教學中的教師相比,“做中學”中的教師不是知識的掌權者,也不是刻板知識的灌輸者,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更多的是給學生一個引導的作用,引導學生在做中學。具體來說,教師必須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他是學生心智的研究者,不但要有淵博的熟練的知識,而且要有教育教學的知識和技巧。這樣才能有效地給學生以正確的指導。簡言之,教師的一切教學活動必須落實在學生的身上,一切以學生為本。
陶行知曾指出:“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教學生學”, “教學生學就是把教育學聯系起來,一方面要先生負指導的責任,一方面要學生負學習的責任。”(《教學合一》)從陶行知教學過程中,可以看出教師的責任:“教學做合一”中教師的角色不再是傳統教學中無目的地受教科書的拘束,而是站在學生的角度,引領學生真真正正地學習。教師的身份要從一個教材的執行者轉換成課程的開發者,做實踐探究活動的支持者,做學生學習中的激勵者。教師的任務性質也發生改變,從設計能夠讓學生動手做的課程,在有限的時間內提供有效的材料到引導學生觀察和發現,鼓勵他們自己嘗試著動手解決問題,為探索鋪路搭橋,再到及時疏導學生在遇到困難后產生的畏懼心理,幫助他們獲得成功的體驗,獲得被信任感。
(三)“做中學”中學生的角色
1. “受教育者”一說,給我們的誤解。要想讓學生真正獲得知識,成為知識的主人,最重要的是讓學生真正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并在該過程中不斷創新,勇于實踐。受傳統的灌輸教育的影響,我們早已不可避免地給了學生“受教育者”這一稱謂,導致一些錯誤信息:首先,“受教育者”這一稱謂意味著將客體的角色強加給了學生,使學生和老師對立起來;其次,受教育者成了學習的聽眾,缺乏了交流、合作、分享、探究、體驗等教學形態,忽略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最后,課程完全地交由教師掌控,學生只是教師整個課程安排的一個受眾對象。因此,如何給“做中學”學生一個正確的角色定位,變得尤為重要。這樣的角色不能局限于對“受教育者”概念的認識上,而是要對它進行更加深刻地理解并加以表述。
2. 學生在“做中學”中的角色。學生要成為學習的主動者,只有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過程,才能擁有其有效性。這也就是由學生自己來確立學習的目標。“做中學”中的學生是“知識的接受者” “知識的領會者” “知識的所有者”。作為“做中學”中的學生首先要能夠從外界獲得相應的知識,這是“做中學”的前提;接著就是領會所學知識,進而將所學知識內化的過程,這是“做中學”的關鍵一步;最后,也是最能夠檢驗“做中學”的一點,經過自己的價值判斷與選擇,學生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去,即知識的運用和實踐。
因此,相比傳統的“接收器”式的學生角色,“做中學”中的學生所扮演的角色更加符合我們的價值判斷的標準,學生更能夠體會知識的價值,學習的快樂。
(四)“做中學”中教材所起的作用
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一本好的教材不僅能夠讓學生獲得知識,更重要的是可以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在滿足的前提下學習。更具體地說,學生的能力、需要和興趣會受教材的影響。因此,要想真正做到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本,一本好的教材尤為重要。
而從教師方面來說,教材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視的。我們都知道,教師要“用教材”而不能“教教材”,一本好的教材往往可以給教師更多想法和思路,讓教師真正成為學生不斷學習的引導者。杜威曾提過:“如果承認教材的自然的發展進程,就總是從包含著‘做中學’的那些情境開始。”這是杜威對教材與“做中學”思想的深刻的闡述。
《教材及教學法通論》一書中提到,在教材編著的過程中,要常從各中小學教科書及補充讀物中選擇適宜的教材,以應本地區社會及兒童的特殊的需要。具體的,要根據以下標準來編著教材:1.教材在生活中應用次數較多而且常見;2.在緊要關頭需要時的知識(如防空知識、防震知識);3.社會所認為適當而優良的知識;4.永久性的教材內容;5.較深奧、不易由生活中無意地自主地習得的教材。由此可見,教材的作用不容忽視,從生活中引介而來的教材更能夠帶動教師和學生的激情,進而提高教學效率。
在新課改的教育理念影響下對于課堂教學,人們已經慢慢地走出了傳統的“坐中學”教育思想的局限,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2010年頒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中提出了“優先發展、育人為本、改革創新、促進公平、提高質量”二十字工作方針,明確指出:把提高質量作為教育改革發展的核心任務。在廣泛普及教育的同時,需要注意的是教育的質量問題,每個孩子能夠學到最適合自己的教育,在最適合自己的領域發展成才,便是教育質量得以保障的根本。“做中學”結合于目前我國教育仍較為普遍的“坐中學”教學中,以“做中學”的方式開展教學,不免為途徑之一也不失為提高教學質量的方法之一。
(作者單位:福建師范大學教育學院 責任編輯:朱蘊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