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港的趙紅婷老師發來一本關于小學數學課堂觀察的書稿,希望我能夠為她寫點文字。
我很愉快地答應了。理由有三條:第一,她是來自蘇州的教師。張家港是蘇州的一個縣級市,我在蘇州工作生活了30年,其中擔任分管文化教育的副市長10年,對這個城市有著深厚的感情。愛屋及烏,對這個城市的人,對這個城市的教師自然有著特別的感情。第二,她是來自新教育網絡師范學院的教師。網絡師范學院是新教育培養優秀教師團隊的重要渠道,我是網絡師范學院的校長,盡管我沒有親自到網絡師范學院擔任講師,但是一直在關注著網師,對于網師學員的成長也非常在意。第三,這本書的主題是關于課堂觀察。新教育實驗一直認為,課堂是新教育最重要的舞臺,一個優秀的教師,應該學會認識課堂、理解課堂、熱愛課堂,應該把自己的根深深地扎在課堂,讓自己的生命在課堂里開出一朵花來。所以,盡管手里的事情很多,我也愿意為趙紅婷老師的新書寫點什么。
于是需要走近趙紅婷老師。1994年,畢業于無錫師范大專理科班的她,踏進了張家港市云盤小學的校門,先后擔任過小學數學各年段的教學任務。在10多年的教學實踐中,她自覺地將培養學生數學素養、讓學生學會數學思考作為自己的教學追求,比較關注學生的心理特征及其數學現實,創設有數學味的教學情境,引領學生經歷數學的“再創造”過程,并逐漸形成了“簡約、扎實”的教學風格。功夫不負有心人,她因此多次承擔市級以上公開教學,并在蘇州市小學數學青年教師評優課比賽中獲獎。2006年9月,她被評為張家港市小學數學學科帶頭人。
2007年~2010年,趙紅婷老師被借調至市進修學校,擔任小學數學脫產培訓班的指導老師。在進修學校的3年,相對寬松的常規管理,以及較為濃郁的研究氛圍,使她有了更大的學習和思考空間。也就在此期間,她正式參加了新教育網絡師范學院的學習,跟著網師的課程精讀了一定量的書籍。在培訓他人的同時,也努力進行著自我的培訓,這是她成長的“拔節”期。正如她在《與新教育的不解之緣》一文中所說的那樣,在遭遇新教育之前,她一直是渾渾噩噩的,想要上進,卻找不到方向;邂逅新教育后,她才開始認識自我,并逐漸認同了教師這一職業。
這是一本關于小學課堂觀察的書。毋庸置疑,課堂是教師教育教學的主陣地。課的質量高低不僅決定著知識的鞏固性和深廣度,還決定著學生正確世界觀的確立、對知識和學科的熱愛,以及對人類所創造精神財富的尊重。可以這樣說,課堂教學的效果直接影響到每個學生能否得到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觀察和剖析課堂教學,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升教師專業素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應該成為整個學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在這本書中,趙紅婷老師運用新教育實驗理想課堂的理論,從觀察教師的行走方式和學生的學習狀態兩個方面系統地展開論述,頗有深度。
在觀察教師的行走方式方面,最值得一提的是趙紅婷老師能夠自覺地關注數學知識本身的存在價值,而不是簡單地進行解題能力訓練。她認為,數學課堂終究是不同于其他學科的。數學有其本質特征,每個知識點都有其獨特的存在價值,學習數學最重要的就是引領學生經歷一個數學化的過程。因此,她把第一個視角投向“關注數學知識的存在價值”,強調對于數學文本的解讀,強調數學知識的“源頭”。關注數學的本質特征,讓學生感受數學本身的獨特魅力,體驗數學的哲學意境和文化韻味,掌握數學的思想方法,等等,這在許多數學課堂上,往往是看不見的風景。
在具體的策略上,趙紅婷老師提出了關注提問和引導的實效性,教法和學法的最優化,課堂的動態生成和課堂的細節,也有許多真知灼見。如注意課堂中出現的不同聲音,處理好課堂中“計劃”與“變化”的關系,等等。
在觀察學生的學習狀態方面,趙紅婷老師強調應該努力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需求,了解學生真實的思維狀況,讓學生經歷數學探索的過程,特別是提出要站在兒童的立場看課堂,這是非常重要的課堂教學與課堂觀察主張。很多時候,我們并不真正了解學生的真實情況。我們一廂情愿地用自己的想法去揣測孩子們的想法,自以為了解了學生的情況,事實上,僅了解到一些浮于表面的狀況。所以,她從探尋學生真實學習狀況這一美好意圖出發,注意讓學生與問題直接“相遇”,讓學生經歷知識重構的過程,關注學生的“認知盲點”和“思維連接點”等。
應該說一位在一線的小學數學教師,能夠自覺地對課堂進行如此深入、具體的剖析,是難能可貴的。通讀趙紅婷老師的著作,不僅可以看到新教育實驗對于她的影響,也能夠感覺到她如饑似渴地學習當代課堂教學理論的歷程,尤其是佐藤學教授和陳大偉教授對她的影響。前不久在常州召開的新教育實驗國際論壇上,我有機會與佐藤學教授和陳大偉教授深入交流,也對他們扎根田野、堅守課堂的精神感受很深。其實,理解課堂,不僅需要像佐藤學、陳大偉這樣的學者走進課堂,更加需要像趙紅婷這樣的一線教師走進理論,把自己的感受、自己的經驗上升到理性的層面。一線教師的理論自覺,是改造我們的課堂,改造我們的教室的根本動力。
對于新教育來說,最好的風景永遠在課堂,在教室,在校園!
(責任編輯:黃常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