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反心理”是人對某類事物產(chǎn)生了厭惡、反感的情緒,做出與該事物發(fā)展背道而馳的行動的一種心理狀態(tài)。學生的“逆反心理”是一種消極的抵抗心理,這種心理一旦產(chǎn)生,就會形成一種固定的思維模式,對教師的教育乃至所有的言行都持否定的態(tài)度,使教育達不到預期的效果。而且久而久之還可能導致矛盾激化。因此,教師一旦發(fā)現(xiàn)學生對自己形成了“逆反心理”,應(yīng)及時采取措施,予以疏導。
案例介紹
有一天,生活部負責人打電話告之:小學部四年級男生王同學,早上起床后,打掃寢室衛(wèi)生時,頂撞生活指導老師,不僅不打掃寢室衛(wèi)生,還將該寢室同學的毛巾全部扔到地上。到了吃早餐時間,他也不去吃早餐。該上課了,他也不去教室上課。更為嚴重的是其他生活指導老師勸他,他也不聽。生活部只好打電話給我這個班主任告急。
作為班主任,我放下電話就趕到了王同學所在的學生寢室,并讓在場的生活指導老師回避。然后關(guān)上寢室門,對他說:“我知道你受了委屈,但不應(yīng)該將同學的毛巾扔到地上。我們一起來把毛巾撿起來并整理好。”于是我和他一邊撿起地上的毛巾晾起來,一邊交談。了解了事情的真相:昨天晚上就寢后,同寢室里的同學都還在講話,生活指導老師卻只批評了他。他覺得受了委屈。今天早上,正好輪到他值日——打掃寢室衛(wèi)生,于是他故意糊弄著做,負責的生活指導老師又當著其他同學的面說他笨。他索性不做了,并將同學的毛巾扔到了地上。
案例分析
他所在寢室的同學講話,生活指導老師卻只批評了他,本身就使他受了莫大的委屈,傷害了他的自尊心。拖地不符合標準與要求,當著其他同學的面說他笨,使他的自尊心受到更大的傷害。得不到尊重的孩子,只有采取過激的行為宣泄他心里的不滿和不愉快。
應(yīng)對策略
1. 冷靜地處理學生的逆反。對于學生出現(xiàn)的各種問題,老師一定要冷靜處理。小學生一般不太懂得控制自己。當他對大人的管教不服氣時,他可能會情緒比較激動,也可能會沖大人發(fā)脾氣,甚至可能會有過激的言語和行動。這時,老師千萬不能跟著學生一起急,可以先把事情暫時放一放,等他心平氣和之后再和他講道理。我趕到學生寢室,沒有大張旗鼓地調(diào)查老師和學生,而是關(guān)上門,與他一起慢慢撿起地上的毛巾,一起將毛巾整理好,在撿毛巾、整理毛巾的過程中,使他原本比較激動的情緒得到釋放、緩解。
2. 更多地理解學生。每個學生都渴望得到老師的理解、指導和幫助,更渴望老師能理解自己的想法和行為。現(xiàn)實生活中不少學生的逆反心理就是由于得不到老師很好的理解而造成的。我在趕到學生寢室后,說“我知道你受了委屈”,使他在得不到生活指導老師的理解時,得到了班主任的理解。然后,幫他把扔到地上的毛巾撿起、整理好,聽他講事情的原委,讓他感覺到我很理解他,是在真正幫助他。
3. 與學生保持平等的關(guān)系。有些老師深受傳統(tǒng)觀念的影響,認為學生理所當然地應(yīng)該聽老師的,習慣于對學生居高臨下地發(fā)號施令,要求學生對自己惟命是從,學生稍有不順從,或是有些異議,便采取高壓政策壓制學生。其實,我們的學生在一天天長大,他們已經(jīng)開始有了自己的主意和想法,當他認為自己對的時候會堅持己見,當他認為自己沒有受到老師公平對待的時候會有逆反情緒。一個好的傾聽者往往比一個雄辯的批評家更能有效地解決孩子的逆反問題。我聽完了他的訴說,把他領(lǐng)到了我的辦公室,給他一瓶牛奶當早餐,親自送他到教室上課,并告訴上課的老師,今天沒按時上課不能全怪他。
4. 把握好批評學生的分寸。學生不能隨便批評,即使批評也要把握分寸。要想減少學生的對立情緒,老師不能濫用批評,批評學生前先要弄清事情的原委;批評學生時要分清場合,不要當眾尤其是當著同學的面批評學生;批評學生時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要把學生說得一無是處,更不要貶低學生的人格;批評學生時要考慮到學生的情緒,要選擇學生心情比較好的時候。趕到學生寢室時,我沒有不分青紅皂白就批評他,也沒有當眾批評他,更沒有在我了解事情的原委后就批評他,而是在這件事平息之后,我與他漫步校園,這時才指出了他的過激行為,并告訴他以后遇到類似事情的處理辦法。
效果與思考
對該生采取上述處理辦法后,他的逆反心理得到了成功疏導。后來他主動向生活指導老師承認了錯誤并做了道歉。當然生活指導老師也意識到了自己的簡單、粗暴的行為傷害了他,同時,也向這位同學承認了自己的不是。
心理健康是學生健康成長中重要因素,它對成就一個孩子的未來、塑造一個健康的生命,有著至關(guān)重要的意義。作為老師,我們有責任和義務(wù)關(guān)注學生的心理健康,保障學生健康、快樂地成長。我們的教育方法不一定要多高明,講的道理不一定多高深,但要巧妙有效。沒有教不好的學生,更沒有不會教的老師,通過以上案例,我希望所有的老師,特別是班主任,都能找到學生喜愛的“蘿卜”,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導。
(作者單位:湖南省株洲長鴻實驗學校 責任編輯:朱蘊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