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以下簡稱《課程標準》)中關于“評價”的理念,評價本身不是最終目的,而只是一個促進學業進程的手段,評價應該更關注學生的發展,力求通過多元化的評價來幫助學生改進學習、促進教師改進教學,淡化評價的選拔功能而強調其導向、激勵的功能。以下,筆者就談一談自己關于小學數學學業評價的一些思考。
一、促進教學,有效性評價
1. 何謂有效性評價?
所謂“有效性評價”,其實是針對目前評價體系將知識評測作為唯一的量尺,忽視學生的認知與情意方面發展,從而導致評價體系片面強調甄選功能,幾乎喪失促進與激勵功能的不良現狀而提出的。
評價體系具有非常強的導向功能,它直接影響教學實施,并通過對教學過程的影響間接影響到課程目標的達成度。課程目標的設置本身就分為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三個維度,它們相輔相成、缺一不可,一旦評價體系出現偏差就會反映到教師的教學定位,從而影響到教學目標的達成度。目前的評價體系偏重選拔功能,就導致教學重知識輕技能、重結果忽視過程、重分數輕情感態度價值觀,如此,既定的課程目標便形同虛設。要扭轉這種現狀,必須從改變評價體系開始,用多元化的尺子對學生的學習過程和結果進行有效的評價,力求以評價促進教師的教,用評價推進學生的學。
2. 評價如何促進教?
從教學的角度而言,評價的改變對教師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師在教學和評價中需要具備更加寬廣的心胸、更良好的溝通能力、更高超的教學與評價技能,需要對學生多支持、多鼓勵且接納失敗。教師需要在教學過程中關注學生的個別差異和文化差異,強調對學生的尊重與關懷,在每一次評價前引導學生做好充分的準備,在此過程中關注和發現每一位學生的個體性向,評價后具體分析學生被測的思考過程和特點,做出具有教育學意義或心理學意義的說明和注解,并將相關信息運用于接下來的教學活動中,以此為契機改善教學,達到促進教學的目的。
3. 評價怎樣促進學?
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有效性評價不再是抽象的考試分數,而是提供了許多有利于了解個人進步、態度和行為表現的信息,能夠提供有助于改進與指導學生學習或家庭合作努力方面的建議,并成為溝通學校和家庭的重要措施。經過評價,能夠使每一位學生都獲得有益的幫助,使每一位學生都得到肯定和成就感,使每一位學生都能明確下一步的努力方向。
二、科學命題,全面性評價
由于種種客觀原因的限制,以考試形式為主要內容的書面評價方式仍是小學數學學業評價的主要方式。不可否認,這種方式更為直接,簡便易行,更容易量化,對于一些基礎性知識的檢測具有較好的效果。正因為這種方式在當今的評價體系中占據了重要的位置,我們就更需要從命題的角度去思考:如何通過命題方式的改革,強調考試的發展性功能,讓考試成為充滿快樂的學習歷程。
1. 充滿人文關懷。
《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學素養是現代社會每一個公民應該具備的基本素養。”既然數學是一種文化,在命題時就應該充分考慮到這一點,讓試卷不再是生硬的滿紙符號,可以以生為本,設計溫馨的卷首語,可以給原本死板的題目改頭換面,激發學生的興趣,還可以針對學生容易出現的問題加入一些溫馨提示,甚至可以像高考試卷一樣,在關鍵字眼下面加著重號或者改變字體以引起學生注意,避免不必要的審題失誤等“非智力因素”影響學生答題。另外,對于考核多個知識點的題目,評價時可以分層進行,學生每答對一步即給相應的分數,這樣,既能夠讓學生客觀地認識自己,又避免打擊學生的自信,一舉兩得。
2. 關注教材銜接。
數學課程內容是按學段制定的,數學知識之間存在著非常嚴密的邏輯關系,對于螺旋上升的分段教學內容,應充分依托《課程標準》要求,理清不同學段的學習目標,成為制定評測方案的準繩;對于同一學段的內容評價,也同樣要考慮其所涉及的知識技能基礎,使評價尺度與目標尺度相一致。
3. 貼近生活實際。
讓命題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最重要的策略就是在不減弱知識成分的前提下給純粹的數學命題加上生活化的包裝,將對數學知識的檢測放在豐富生動的生活情境中,讓數學命題洋溢著強烈的時代氣息。
例:
六一路上有A和B兩家餐廳,下面是圣誕夜12點兩家的營業情況,你能根據圖示判斷出哪家比較擁擠嗎?
一個極其普通的數學問題,因為有了學生感興趣的圣誕夜的背景依附,而變得不再是一個純粹的數學問題,文化熏陶滲透的空間更為廣闊,學生更易于理解和接受。
4. 兼顧學生差異。
學生存在差異無可避免。《課程標準》指出:“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命題時需要關注學生的差異,針對不同程度學生發展的需要,圍繞所學知識,設計出難易不同,能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發展需要的題目,從而使學生的積極性得到保護,個性得到張揚,不同層面的學生都得到展示。對此,可以采取三種策略:
(1)統一與分層相結合。在測試中嘗試出三套難易程度不同的試卷讓學生選擇,讓優秀的學生不斷挑戰自己,讓中等學生客觀評價自己,讓學習有困難的學生也有高峰體驗的機會。
(2)增設附加題。鼓勵學習游刃有余的孩子自覺拓寬數學學習和應用的領域,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
(3)設置開放題。將答案不唯一的題目引入考試,讓不同層次的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回答,用同一道題滿足不同學生的追求。
5. 滲透學科整合。
數學不僅僅是一門學科,它更是一種文化。數學試題應該跨越學科的界限,加強各學科的橫向聯系,讓學生透過數學試題窺見其他學科的精彩。命題時綜合學生所學科目,確立以學科知識為基礎、以情境主題為背景,適時地穿插其他學科知識,豐富發展數學的內涵,讓學生更能體會到數學的魅力。
例:豎式計算下面各題,并將題目的結果填入短文中,使短文成立。
772÷38= 16×121= 130÷26=
99×19= 1210÷22= 6×317=
你知道嗎?魯迅先生( )年出生于破落的封建家庭。( )年前往日本學醫,后棄醫從文。1918年( )月,首次用筆名“魯迅”發表中國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 )年10月病逝于上海,終年( )歲。
這樣的試題設計,考查了學生對于“計算方法和技能”的掌握情況,同時又融合了語文、歷史等學科的知識,并要求學生運用數學知識進行實踐活動,實現了學科整合,也體現了學生的綜合性。
三、動靜結合,發展性評價
所謂“動靜結合”,指的是動態評價與靜態評價相結合。靜態評價,指的就是我們比較常見的,在規定的時間、通過卷面的方式來評價學生,也就是俗稱的卷面測試。動態評價有兩層含義,一是跨越每個時間觀察、評價學生,從而了解學生的動態認知歷程與認知能力變化的特點和潛能;二是評價者與被評價者的互動,強調評價與教學相結合,實施個體化的診斷、評價與教學補救。
靜態評價的優勢在于簡單易操作,可以測出學生某一階段的知識、技能掌握情況,它的缺點在于無法準確地對學生進行過程性的評價,而動態評價雖然可以彌補靜態評價的不足,卻由于其操作上的繁瑣而難以大范圍開展,有效的學業評價應該是二者的結合。
1. 堅持發展性的評價原則。
對于評價結果的處理能夠充分體現這一原則。不管是以哪種方式進行的評價,都需要一個后續的評價分析過程,由學生自己、同伴之間進行交流,明確差異,或者教師和學生針對評價情況進行探討,讓學生明確自己的優勢和不足,嘗試著將靜態評價的結果當成“中點”而非“終點”,讓學生感到考試是“動力”而不是“壓力”,這在促進學生的身心發展而不僅僅是甄別和評比;注重過程而不只是結果;在關注共性的基礎上尊重個性的差異發展;注重學生在評價中的主體作用,體現評價過程的開放性,以及民主參與。
2. 多樣化的評價方式。
多樣化的評價方式就是結合動態評價的優勢,運用靈活的考試時間,采用開卷、閉卷、口試、動手操作等多種相互結合來評測,從而緩解學生緊張情緒,讓學生輕松應對,達到評價真正的目的。
例如:①作業式評價,讓學生以類似研究報告的形式完成作業,據此評價其階段學習成果。②申請式評價,讓學生變被動為主動,由學生自己確定被評價的時間,充分備考后從容應考。③對抗式評價,將學生分組,在教師的指導下制定考核標準、擬定測評卷,并用彼此擬定的卷子進行測試,以擬卷和答卷兩方面的情況進行成績評定等。
3.多元性的評價主體。
課程評價的目的不僅是考查學生達到學習目標的程度,而且是檢驗和改進學生學習和教師教學、改善課程設計、完善教學的過程,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因此,評價者應該是參與活動的全體對象的代表,包括教師、家長、學生自己,可以采取學生自我評價、小組互評、教師評價與家長評價相結合的方式進行。
結語:我心中好的、成熟的評價體系應該是這樣的:她完整地體現導向、激勵和選拔功能,但更強調導向和激勵作用;她吸納更加多元化的評價主體參與評價過程;她呼喚胸懷寬廣的教師和充滿自信、不斷成長的學生。期待著有一天,教師和學生們談及“教學評價”的時候,腦海里浮現的不再是單一的試卷,臉上是躍躍欲試的神情。那,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評價!
(作者單位:福建省普通教育教學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