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凡名師,他們之所以能對文本有獨特的解讀,對教材處理能匠心獨運,其實都源于他們對文本的研讀揣摩。所以,要想自己的語文課堂有一定的高度和深度,必須能沉下心來,深入研讀文本、理解文本,準確客觀地把握文本。
一、從讀者角度品讀賞析
選入教科書的文章,文質兼美,躍動著生命的靈性。潛心會文,一個個豐滿的人物會慢慢向你走近,一幅幅形象的畫面會展現在你的腦海。字里行間,你會為丑小鴨的不幸遭遇而同情和擔心,會為曼谷的小象帶來的異域風情而折服,會為伯牙絕弦寸斷肝腸,會為慈母深情而滿懷感恩。在細細咀嚼之間,你的情感會隨著作者的筆墨而跌宕起伏,與文章共呼吸,與作者同脈動,享受著閱讀的快樂,感受理解了文章的主要內容、價值意義、思想情感,把握住了文章的人文精神。在研讀課文時,關鍵的是教師首先要把自己當作一名讀者,披文入情,自己被文章感動,才能用自己的感動去感染學生。感性品味的同時,還要理性賞析。不僅要對文章的遣詞造句細細玩味,更要用文學常識去豐富補充。比如不同文體的文章靈活運用不同的方法歸納文本的主要內容;文本布局謀篇是按照“總—分—總”,還是首尾呼應的構篇方法來安排文章的敘述順序;文本描寫人、事、景、物等運用怎樣的方法……特別是文本所涉及的相關背景,如時間、空間、作者的獨特經歷等,直接影響著教者對文本的理解和體會。比如《生命?搖生命》一課,我在研讀時,反復朗讀、研究,在把握了文章主要內容、結構特點、語言特色之后,我又查找了大量關于作者的介紹。不斷的研讀使我對文本有了新的感悟:這篇課文其實就是杏林子一生的真實寫照,是她用以激勵人們熱愛生活、熱愛生命的宣言。因此教學時,我適時對作者杏林子的不幸遭遇做必要的補充,對杏林子的頑強不屈、勇敢樂觀的一生做全面的介紹,使學生對生命的意義有了更深刻的體會和理解。
二、從編者角度審視裁取
1.從擬定教學目標角度審視。文本一旦被編進了教科書,就成了教本、學本。它和課后練習、前言導讀、單元訓練要點甚至是整冊課本都有了密切的聯系,它們共同承載著培養學生的三維目標的任務。研讀教材,不僅要讀懂文本,還應該站在編者的角度,考慮文本的編寫意圖。如確定教學目標,要想使目標制定科學、合理、全面、具體,不僅要考慮文本的特點,還要顧及它在本單元、本冊書中的地位,置于課程總目標、學段目標之下,并考慮到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和情感特點。如《“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一文,是第六單元的第二篇精讀課文,本單元的訓練重點就是學習文本抓住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心理活動等描寫來表現人物的思想感情的寫作方法。因此,本課第二教時主要的教學目標可以定為:通過人物動作、語言、神態和心理活動描寫的語句,體會作者情感的變化,感受愛的不同表達方式。
2.從確定教學的重難點角度審視。在確定了教學目標后,圍繞目標還需進一步研讀文本,根據學生認知水平、年齡特點等因素確定教學重點和難點。如《去年的樹》是一篇優美質樸的童話故事,考慮到四年級學生的認知能力,對文本的解讀水平和訓練重點是由段到篇的過渡,重難點分別確定為:教學重點是讀文中的角色對話,體會童話角色的心理。難點是朗讀課文,能夠邊讀邊想象畫面,體會擬人體童話所揭示的道理。重難點設定準確,在教學中才能簡單易行,易于把握重點、突破難點,把寶貴的教學時間用在刀刃上,確保課堂教學的質量。
3.從找準教學切入點角度審視。需要指出的是,確定了重難點之后,教師應該考慮的是,如何引導才能在對話過程中,讓學生正確體會教師的解讀,領會文字背后的深層含義。每一篇文章,都會有一兩個關鍵詞,一兩句話,或者一段文字是全文最精彩的地方,能牽一線而動全身。研讀教材時,最關鍵的是要找準這些切入點,以點引線,以線帶面,簡潔、清晰地提起全篇文章和整個教學過程,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如可以從中心句切入,《鄉下人家》教學中,要求學生自讀課文,說說鄉下人家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文章哪一段表達了作者的感受?為什么說“鄉下人家,不論什么時候,不論什么季節,都有一道獨特、迷人的風景”?學生帶著自己的體會用心品讀,去想象鄉下人家那一幅幅迷人而獨特的風景,才能真正弄懂全文的意思。教無定法,切入的方法很多,但只有教師真正走進了文本,深入研讀,才能找到一個簡潔明了、有創意的切入點,切中要害,綱舉目張,節奏明快,開合自如,輕松愉快地達到教學目標。
三、關注學習者的多元解讀
“多元解讀”是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對文本內涵進行不同的情感體驗的方式及結果。由于學生個體在生活經驗、知識儲備、感悟能力、思維方式等方面存在著差異,因而他們在對同一文本的解讀中,必然會出現多種多樣的答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關于閱讀教學的建議”中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對此,教師要確立新的教學觀,在解讀的過程中,應充分考慮學生可能出現的認識,為課堂教學中的正確評價、引導打下基礎。在教學中,應創造民主、和諧的課堂生態環境,尊重學生的想法和選擇,鼓勵學生富有個性的學習和發現,敢于發表自己的體會和看法。同時,也要善于引導學生尊重文本價值。
正是教師對教材的反復研讀,層層剝筍般地反復揣摩,多角度全方位地充分考慮,才會有匠心獨運的教學設計,獨具慧眼的教學感悟,課堂教學在教師的深入研讀和精心預設下才能充滿活力而又精彩紛呈。
(作者單位:安徽省淮南英才中學 安徽省淮南市田區十六小 責任編輯:辛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