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材料”是指安排在課文之后的“閱讀鏈接”“資料袋”“趣味語文”“課外書屋”“成語故事”“我知道”等,它是語文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語文教學的有益補充。科學合理使用這些材料,對于增強學生的閱讀興趣,擴大知識面,提高閱讀寫作能力等都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使用“閱讀材料”,關鍵要把握時機,合理應用,力求發(fā)揮最大功效。
一、用于預習,喚起閱讀期待
在預習時引導學生關注“閱讀材料”的內容,容易喚起學生的閱讀期待,提高預習的效率。如教學《奇怪的大石頭》這篇課文,要求學生預習時先讀讀課后“資料袋”中的內容,學生從“資料袋”中就可了解到李四光是個多么了不起的地質學家,他為我國的石油事業(yè)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這樣,“資料袋”內容和課文內容得到了溝通和聯(lián)系,從而喚起學生閱讀文本的期待——“課文中講到了李四光的什么事?”“李四光為什么會那么了不起?”帶著這份期待,帶著“資料袋”的信息,學生會迫切地投入到文本的閱讀中去,去了解課文,分析問題,由“要我讀”變?yōu)椤拔蚁胱x”“我要讀”,學習的效率也大大提高。
二、靈活穿插,加深理解體驗
在教學中,要根據(jù)課文的特點與“閱讀材料”的內容,把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為學生深入學習文本起到輔助作用,讓學生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1. 課始引用,激發(fā)欲望。許多“閱讀材料”是新課導入的極好材料。課始階段,教師應善于運用這些“閱讀材料”,設置懸念,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讀書欲望,收到“課未始,情已動”的教學效果。例如,《西游記》是孩子們百看不厭的電視劇。孩子們個個神往孫悟空,迷戀著孫悟空的故事。《猴王出世》課文之后有個“課外書屋”,簡介了《西游記》的主要人物和故事。在上《猴王出世》伊始,老師先讓學生讀這個“課外書屋”的內容,然后再根據(jù)“課外書屋”的內容設置懸念:“《西游記》里的一個個故事神奇無比,一定會讓我們著迷;一個個撲朔迷離的神話世界一定會讓我們流連忘返。孫悟空神勇善戰(zhàn),智慧過人。同學們,你們想知道孫悟空這個猴王出世的神話故事嗎?”這樣就易于激發(fā)學生迫不及待閱讀《猴王出世》的欲望。
2. 課中穿插,深度體驗。在課堂教學中抓住時機充分利用“閱讀材料”,可以突出教學的重點,突破學習難點。如,《泊船瓜洲》一文后面,安排了“資料袋”,里面介紹了詩人王安石在作《泊船瓜洲》時,選用“綠”字的經(jīng)過。在引導學生理解感悟“春風又綠江南岸”時,先讓學生想一想,說一說:“綠”是什么意思?你覺得這句話中哪個詞用得好?為什么?在學生體會到詩人用一個“綠”字展現(xiàn)了江南春天的景象之后,老師提出要求:“據(jù)說‘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字,作者在作詩過程中曾修改過多次,最后定稿時才用了‘綠’字。我們一起來看一看,作者用過什么字?為什么最后用‘綠’字,而不用其他的字?請同學們認真閱讀體會課后資料袋的內容,然后交流交流。”這樣適時巧妙地引入“資料袋”,讓學生更進一步地感受詩人對詞的推敲及用詞的準確傳神,體會到詩人用一個“綠”字生動鮮活地展現(xiàn)了江南春天的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表達了濃濃的思鄉(xiāng)情,有助于學生深度理解詩意體會意境,學習詩人的創(chuàng)作藝術和創(chuàng)作精神。
3. 課尾結合,遷移學習。不少課文后編排有“閱讀鏈接”,它是與課文相關聯(lián)的“閱讀材料”,一般是與課文同主題的文章。這樣的安排是為了引導學生運用課堂上學習到的知識和方法進行遷移學習,其好處一是深化對課文的理解體會,二是讓學生學會學習,培養(yǎng)學生實踐應用的能力,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境地。這樣的“閱讀鏈接”穿插在課尾比較合適。如,《威尼斯的小艇》課后有一個“閱讀鏈接”——《威尼斯之夜》。在教學課文《威尼斯的小艇》,學生掌握了“抓住景物特點,體會威尼斯的獨特風光”的學習方法之后,進行學法遷移,拓展閱讀《威尼斯之夜》。學生通過閱讀,感悟到威尼斯之夜的嫵媚、明靜、清新和恬靜,從另一個側面感受到了威尼斯的美麗迷人的獨特風情。這樣學生對威尼斯就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對威尼斯也就更加的喜愛了,在深化了對課文的理解和體會的同時也培養(yǎng)了自學能力。
4. 反復使用,融會貫通。“閱讀材料”在教學中并非只能使用一次,根據(jù)“閱讀材料”的特征及教學的需要,可以多次穿插運用。如,《那片綠綠的爬山虎》課后的“資料袋”,呈現(xiàn)的是《一張畫像》的修改原稿。課文第三自然段有這么一句話:“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簾的是紅色的修改符號和改動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幾頁紙上到處都是紅色的圈、鉤或直線、曲線。”在教學中可隨文出示“資料袋”,告訴學生:“這就是當年葉圣陶先生給初三學生肖復興修改的那篇文章,你們從修改稿上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課文中“密密麻麻、到處都是紅色的圈、鉤或直線、曲線”等詞語的意思躍然于修改稿上,不言而喻了,同時學生對葉圣陶先生的人品也產生了初步印象。此時讓學生再來讀讀課文句子,學生就容易體會到作者當時的感受,對葉老的敬佩之情也油然而生。學到課文第四自然段時,再出示“資料袋”,讓學生對照修改稿,進行比較;從題目《一張畫像》改成《一幅畫像》中體會到葉老先生用詞的準確性;從“怎么你把包幾何課本的書皮去掉了呢”與原句“怎么你把幾何課本的包書紙去掉了呢”的比較中,體會葉老先生的修改使得句子干凈了也規(guī)范了。進而讓學生再選幾處說說修改后好在哪?引導學生和作者一起從葉老先生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認真、平和以及溫暖,如春風拂面”。學完課文后,再次出示“資料袋”,對照修改原稿,圍繞“修改作文的方法”這一主題,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展開討論,匯總并列出葉圣陶先生“增”“刪”“改”“調”“換”“留”這六種修改作文的方法,最后出示一些病句讓學生用學過的修改符號試著修改,從而使學生在修改病句的實踐操作中學會運用修改方法,真正實現(xiàn)學以致用的目的。
“閱讀材料”作為語文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要發(fā)揮其最大價值,出示的時機是非常關鍵的。到底是放于課始,還是課尾,或是課堂教學過程中穿插,應當根據(jù)不同的“閱讀材料”和課文好好去揣摩,使“閱讀材料”與文本解讀的整合恰到好處,讓“閱讀材料”合理巧妙而有效地服務于文本解讀。
三、拓展延伸,豐富閱讀積累
教材中有不少“閱讀鏈接”“資料袋”“課外書屋”介紹與課文相關的書籍或該作者的系列作品,意在讓學生拓展延伸,自主探究,擴大閱讀面,加深對課文的理解,豐富閱讀積累,提高閱讀和培養(yǎng)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為了提高閱讀成效,在學生課外閱讀完相關書籍(或作品)之后,我們可以根據(jù)這些讀物的特點,在課堂上安排一定的時間,以提問、競答、談話、表演、寫作、畫畫等方式,讓學生回答與此相關的知識性、趣味性的問題,交流彼此的心得;或根據(jù)讀物編輯一些難度適宜、便于操作的試題,檢查學生的閱讀效果。如,《草船借箭》課文之后有個“資料袋”,里面簡介了《三國演義》的主要人物和故事。在教學完《草船借箭》,我們利用其故事懸念,激發(fā)學生的閱讀欲望,然后要求學生運用課內掌握的“抓住人物外貌、表情、動作、語言和心理活動的細節(jié)描寫,感受人物形象,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學習方法在課外自主閱讀《三國演義》。學生閱讀完《三國演義》,我們組織學生在課內開展讀書交流會:可以講故事,可以分角色進行故事片段表演,可以評論書中的人物、情節(jié),可以鑒賞創(chuàng)作藝術,可以寫讀后感,可以辦閱讀手抄報等等。這樣,學生在自主閱讀和相互交流中逐步走向深度理解,更為豐富地感悟到《三國演義》的思想意義和藝術特色,從而也激發(fā)了他們的閱讀興趣,真正實現(xiàn)“得法于課內,受益于課外”。
在閱讀教學中用好“閱讀材料”,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我們研究教材時絕不能忽視“閱讀材料”的探究,同時還要引導學生靈活運用“閱讀材料”,培養(yǎng)學生使用“閱讀材料”的良好習慣,讓“閱讀材料”發(fā)揮其特有的重要作用,增強語文教學的實效性。
(作者單位:福建省長汀縣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辛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