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指出:“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那么,如何引導學生有效朗讀呢?筆者結合教學實際談談幾點看法。
一、比較揣摩,體驗朗讀
語文課要引導學生從語言文字入手,抓住重點詞句細細品味,做到“一字未宜忽,語語悟其神”,再通過反復朗讀,使學生在語言文字上得到欣賞,認識上得到啟迪,朗讀能力上得到發展。如人教版二年級上冊《我是什么》中有這樣一句:“我在空中飄浮著,碰到冷風,就變成水珠落下來。人們管我叫‘雨’。有時候我變成小硬球打下來,人們就管我叫‘雹子’。到了冬天,我又變成花朵飄下來,人們又管我叫‘雪’。”教學時,可引導學生抓住“雨”“雹子”“雪”不同的特點,比較、揣摩重點字詞“落”“打”“飄”的不同,讓學生分別扮演不同的角色入情入味地朗讀,邊讀邊做動作:“雨”是從天上落下來,讀“雨”“落下來”要顯得不慢不快;“雹子”是從天上打下來,讀“雹子”“打下來”要重讀;“雪”是從天上飄下來,讀“雪”“飄下來”要想象“飄浮”的樣子,要很輕很輕地讀。這樣既提高學生的朗讀興趣,培養了朗讀能力,又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使學生在具有角色意味的繪聲繪色的朗讀中心領神會,從而取得教師條分縷析細致講解也難以收到的效果。
二、吟誦品味,入情朗讀
語文課本中有看得見的具體的“美”,也有看不見的心靈的“美”。在有感情的朗讀中,我們不但能夠看到一幅幅和諧的畫面,也能夠感受到畫中人物的美好心靈。人教版四年上冊《搭石》文字樸實,閃爍著美好的思想,散發出融融的暖意。為了讓孩子感受到這種美,可采用“品讀”的方法,引導孩子讀中品,品中讀,培養孩子的想象力和語感,熏陶孩子的情感,努力達到“意文兼顧”。如在引導學生理解“每當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時候,動作是那么協調有序!前面的抬起腳來,后面的緊跟上去……”這一句時,抓住“協調有序”這個關鍵點,創設情境合作朗讀“前面的抬起腳來,后面的緊跟上去,前面的……后面的……”讓學生與老師逐漸加快交替輪讀,身臨其境地體會“抬起腳來,緊跟上去”的和諧,深入地理解“協調有序”的意思,然后巧妙地把“每當上工、下工……給人畫一般的美感”這兩句話變成朗朗上口的詩句,用大屏幕投影出來,并配上輕柔的音樂,讓學生反復吟誦,入情入境地體味,讀出詩一般的韻律美,感受蘊含在語言文字中的協調之美、節奏之美,達到了品讀語言與理解感悟語言的相互交融。
三、多元理解,個性朗讀
新課標明確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提倡多角度、有創意地閱讀”。因此,我們要引導學生張揚生命的風帆,個性化地讀,創意地讀,朗讀園地才會百花齊放,精彩紛呈。如人教版六年級上冊《唯一的聽眾》中的“我停下來時,她總不忘說上一句:‘真不錯,我的心已經感受到了。謝謝你,小伙子。’”可啟發學生體會“老人的心感受到了什么”?請你讀這一句。你能讀出什么?為什么?帶著你的感情讀。有的讀出了老人對我的鼓勵,有的讀出老人為我的點滴進步而高興,有的讀出老人對我的贊賞。這不一樣的理解感悟,不一樣的朗讀表達,多樣化的啟迪才能實現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尊重學生自讀自悟,尊重學生的多元化理解,倡導個性化朗讀,就要多問問孩子“你覺得該怎么讀,為什么?”多聽聽孩子的體會與想法,激發他們頓悟辭發、自讀自評。
四、聲情并茂,層層引讀
引讀作為朗讀的教學形式之一,極具鼓動性和感染性,容易渲染烘托課堂氣氛,引領學生走進文本內核。如人教六上《老人與海鷗》文中“這位老人每天都步行二十余里,從城郊趕到翠湖,只為了給海鷗送餐,跟海鷗相伴。”“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來,和海鷗就像親人一樣。”一位老師是這樣設計引讀:(配樂)
師:十多年啊,十多個冬季,有一千多個日子。在這一千多個日子里可能發生許許多多的事情,老人可能生病了,可能碰到特別惡劣的天氣,可是這位老人——生接讀:每天步行二十余里,從城郊趕到翠湖,只為了給海鷗送餐,跟海鷗相伴。
師:無論天氣多么寒冷——生讀:這位老人……跟海鷗相伴。
師:無論身體多么虛弱——生讀:這位老人……跟海鷗相伴。
師:無論經濟多么困難——生讀:這位老人……跟海鷗相伴。
師:衣服會褪色,甚至老人的頭發也從烏黑褪成了花白,但老人對海鷗的深情卻從未褪色!
這樣抓住含義深刻的重點語句,通過層層引讀,反復吟誦,讓學生真真切切地感悟到老人對海鷗的一片深情,從而激發對老人的無限敬仰,而良好的語感也在這反復的吟誦中得到培養。
五、巧妙評價,靈動朗讀
有效的朗讀評價是促進朗讀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如有個老師在教學人教五年級上冊《圓明園的毀滅》“圓明園中,有金碧輝煌的殿堂,有玲瓏剔透的亭臺樓閣,有象征著熱鬧街市的‘買賣街’,也有象征著田園風光的山鄉村野”一句時,是這樣進行朗讀評價:
師:象征著熱鬧街市的“買賣街”讓你想到什么呢?象征著田園風光的山鄉村野又讓你想到什么呢?能不能通過朗讀把你的感受讀出來?
(生讀,但讀得還不夠入情)
師:你已把我們帶到圓明園附近,哪位同學能通過朗讀把我們帶進圓明園?
(生讀)
師:“熱鬧的買賣街”中一定有許多洪亮的聲音,你讀出了這一特點,但“山鄉村野”是那么空曠悠遠,想想該怎樣讀。
生:舒緩地慢慢讀。
師:聽,我們眼前好像浮現出與熱鬧的街市風光迥然不同的田園風光。誰再來讀?
(生入情入境地讀)
師:你的朗讀,讓我們仿佛看到了熱鬧的買賣街,來到了空曠的山鄉村野。
這樣的朗讀評價,拭去刻意評價的痕跡,使之多了感性與靈動,少了程序與呆板,多了想象和意境。
(作者單位:福建省云霄縣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辛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