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的課堂識字教學是教師“先教”,學生“后學”的教學模式。學生識字費時費力,效率低。筆者在識字教學中嘗試運用“先學后教、當堂訓練”的模式,努力使學生掌握學習的主動權,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以提高識字教學的有效性,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明確目標,指導先學
先學,老師要明確地提出學習的目標,指導學生自學。在學生自學的過程中,老師要及時肯定學習效果好、速度快的學生,同時要更關注學有困難的學生,給予他們有效的指點。學生通過先學,對知識進行自我構建,主動獲取知識,變“學跟著教走”為“教為學服務”。
1.明確先學的內容。以二年級人教版語文教材為例,要求學生會認的生字有850個,會寫的生字有650個。經過一年級的學習,學生已經對生字的要求和方法熟記在心,學習生字也已具備一定的獨立能力。為此老師要明確提出生字先學的內容。可以歸納為:一是圈生字,即把田字格里會寫的生字、藍色雙橫線中會認的生字,在課文中用圓圈畫出;二是寫拼音,給生字標上拼音,讀準字音;三是記字形,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記生字;四是想字義,能借助工具書和字的特點了解意思;五是找疑難,找出生字的疑難點。學生通過有針對性的學習,培養了先學的習慣和能力。
2.掌握先學的方法。讓學生“先學”絕不是放任自流,而是需要教師進行切實有效的指導。老師的指導要遵循“從扶到放”的原則,體現“從教到學”的轉化。在平時的教學中,要注意引導學生總結識字的方法,使學生養成自主識字的能力,增強學習的自信心。為了使學生在“先學”之中,達到會學、樂學的目的,可以采用“讀、想、說、議”的方法。
讀:首先讓學生借助拼音,讀準生字的字音,讀通課文。例如:《歡慶》一課語言優美,學生讀起來朗朗上口,但是本課有些生字讀音易混,可以讓學生在平舌音、翹舌音、前鼻音、后鼻音字下面畫上波浪線,引導學生在讀中掌握生字的讀音。
想: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想一想生字的形體和含義。如:《坐井觀天》一課,“信、沿、抬、際、蛙、錯、答、還”這8個生字,學生可以用原來學過的加一加部件識字法、也可以用換一換的方法,還可以用動作識字法記憶。
說:缺少交往和對話很難產生思維的碰撞和創造的火花。讓學生把學會的生字在小組內與同學說一說,互相分享彼此的思考、知識和經驗,能活躍學生的思維,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新的收獲,新的發現。如:“席”字,有的學生說:“我會用換一換的方法記,把‘度’的‘又’換成‘巾’。”有的學生說:“我會用口訣記,一點一橫長,一撇到南洋,南洋二十里,碰個巾姑娘。”
議:學生有不明白的地方,在小組里議一議,不能解決的問題向老師提出。
二、后教點撥,智慧共享
傳統的課堂教學,學生的學習行為多屬于被動行為。“先學后教”的“后教”有別于傳統的課堂教學,老師必須根據學生先學的基礎,針對學生已經掌握的知識和存在的問題進行教學。
1.小組合作,互學互教。實踐證明,學生參與學習獲取的知識往往比老師注入式的教學印象深刻。學生的先學為學生的參與提供了基礎,通過小組合作的學習,能讓每個人參與學也參與教。教師在組織小組合作學習時,要注意組內不同程度學生的搭配,要及時發現學生的問題,激勵學生發言,鼓勵學生互相幫助。
2.以生為本,因學論教。漢字有些字形比較復雜,尤其是一些合體字,它的每一個部件,并不是一個漢字或一個部首。這就需要堅持以生為本,因學論教,落實教學的針對性。把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中不能解決的問題拿到全班來交流,如果其他學生能解決的,教師就不作解答,使學生發揮最大的參與性。如果學生無法解決的,老師則需要進行方法的指導。如《找春天》一課當學生提出“溪”字難記時,如果讓學生一筆筆地記憶,那將會事倍功半。我利用自編的記憶口訣,“三點水兒滴滴答,愛頭幺(yāo)心大腳丫”,告訴學生中間那個“幺”字讀“yāo”。這樣,學生就易于記住“溪”字的字形。
三、當堂訓練,學以致用
一節課生字的目標是否達成,學生學習的過程是否有效,老師要通過當堂訓練,讓學生學以致用。練習可以采用多種方式,如:讓學生做漢字加減法,漢字開花、詞語接龍等。學用結合可以使學生與生字反復見面,防止生字的回生。低年級識字的教學,要求老師在課堂上要留有充分的時間,指導學生寫字。對于二年級的學生來說,在一節課中寫字不宜太多,不然容易使學生產生疲勞。寫字應分散在每一節課中,當然,并不需要逐字進行指導,針對學生難記的字,要求學生寫三遍。寫的時候一看、二寫、三對照,一個要比一個好。利用多媒體,及時展示學生的作業,可以選出寫得好的字,讓學生進行評價。另外找出一些存在的問題集體指導。教師對學生寫的字當堂批閱,表揚書寫有進步和優秀的學生,把他們的作品放在班級寫字欄上,增加他們學習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作者單位:福建省三明學院附屬小學 責任編輯:辛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