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注重自主探索,形成解決策略
探究學習也稱為發現學習,發現學習是以問題為中心的學習,課堂則是點燃學生智慧的火把,而給予火把以火種的是一個個具有挑戰性的問題。能否提出對學生具有挑戰性和吸引力的問題并使之產生問題意識,是進行發現性學習的關鍵。發現性學習強調過程,強調學生探索新知的經歷和獲得新知的體驗。
例如,教學“兩位數與11相乘的速算法”,有位教師是這樣創設情境的。首先,教師說:“同學們,想考考老師嗎?只要同學說出一個兩位數與11相乘,老師就知道得數是多少。”在經過多次師生問答后,有的學生開始對教師的回答半信半疑,有的開始動筆驗證。在反復筆算驗證后,學生產生了好奇,求知欲望也隨之高漲,都想知道原因。教師趁熱打鐵,及時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機會,讓他們算一算、想一想、議一議,仔細觀察“兩位數與11相乘”具有怎樣的規律。學生們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動手操作,最后覓到了“真經”——“兩頭一拉,中間相加”的規律。學生的認知需求得到了滿足,情緒高漲,他們再次投入到新的探索中,經過思考討論,還掌握了“兩位數乘22(33,44,55……)”的速算方法,甚至是“三位數乘11”的速算方法,從而順利地解決了新問題。
教師不能把學生看作消極接受知識的“容器”,而應視之為等待點燃的“火把”。學生有探求新知的好奇心,有主動探究知識的愿望,有積極的學習態度。教師要認識到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意識到自己的學習責任,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探究發現,并能合作交流,這樣才能促進學生和諧均衡、個性化地發展。
二、重視實踐操作,感悟問題策略
策略是在實踐過程中,通過自身的內化、感悟獲得的,是在內部滋生的。問題解決的策略,不單單關注問題解決的結果,更要關注問題解決的過程,尤其要關注學生在問題解決中的思維發展。因此,課堂教學要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系列實踐活動,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自主探究、互助合作、交流研討的機會,讓學生動手操作、整理信息、解決問題,吸引學生思維的深度參與,讓學生形成初步的解決問題策略,感悟解決問題方法的多樣性。
在教學《圓的周長》時,筆者創設了這樣一組問題情境。
師:(出示圓形鐵圈)你會測量這個圓形鐵圈的周長嗎?
生:把鐵圈剪開,拉直后用尺子一量。
師:(出示玻璃杯)玻璃杯的杯口是圓形的,還能用剪的方法測量它的周長嗎?你能測量它的周長嗎?
生:用繩子繞杯口一圈,再測量繩子的長度。
師:哇,真聰明!
師:(出示圓形紙片)還能用繞的方法測量它的周長嗎?怎樣測量這個圓形紙片的周長?
生1:畫一條直線,讓圓形紙片沿著直線滾動一周,測量紙片滾過的長度。
生2:把圓形紙片對折,平均分成16份,就像一個三角形了,測量出圓的一部分(?。┑拈L度,然后再乘16就是圓的周長了。
師:你們都很棒!那我(在繩子一端拴一個小球,甩動小球在空中形成一個圓)還能用上面的方法測量它的周長嗎?怎樣測量這個圓的周長?
生:從剛才的幾個周長分析,比較大的圓,它的周長就比較長,較小的圓,它的周長比較小,我想,圓的周長肯定與誰有關系?
師:(分別在兩根繩子的一端拴一個小球,甩動小球在空中形成兩個大小不同的圓)觀察老師所作的實驗,想一想圓的周長與誰有關系呢?
生:比較大的圓,它的周長就比較長,較小的圓,它的周長比較小,圓的周長肯定與半徑有關系,與直徑有關系。
師:怎樣找出圓的周長與直徑的關系?
生:先測量圓形物體的周長,再測量出它的直徑。然后把兩個數據進行比較,尋找規律。
經過這一系列問題的探究后,學生不但理解了圓的周長計算公式的原理,極大地激發起他們的創造欲望,而這一欲望驅使他們實施創造行為。此時,學生通過測量不同的圓形物體的周長與直徑,從圓的周長與直徑的變化規律中順利地找出圓的周長與直徑之間倍數關系——圓周率,從而成功地推導出了圓的周長公式,這種成功的喜悅將會誘發出他們更加強烈的創新動機。
三、學以致用,提升應用能力
學習數學的目的之一在于運用?!皢栴}解決”的重要目標之一是把已學到的知識、技能和經驗,進行綜合運用和轉化,以達到未知目標。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重視提高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
例如,在學習平行四邊形面積時,先復習長方形的面積的計算方法。教師提出問題:“用4根木條釘成一個平行四邊形,把它拉成一個長方形,這時長方形與原平行四邊形相比,面積相等嗎?”引出學生的不同答案,爭論十分激烈。接著,引發學生主動探究,得出結論:當平行四邊形與長方形底邊,即長相等時,拉動平行四邊形成為長方形,其高變化了,面積相應增大了。教學中,學生感受到數學中的某些知識在我們生活實際中已經遇到過,但沒有找到規律,我們可以運用經驗,通過實踐活動,把經驗提煉為數學知識,這樣就能在生活中學習數學,借以充實和改善自己的認知結構,提升自己的應用能力。
“問題是數學的心臟”。有了問題,思維才有了方向;有了問題,思維才有了動力;有了問題,才會有主動探究的愿望;有了問題,才會有創新和發現。因此,教師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要善于圍繞“數學問題”來展開,把學生置于問題之中,培養問題意識,增強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有效地激發學生將數學知識應用于實踐的積極性,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培養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和解決問題的能動性,提高學生利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促進學生數學能力的發展。
(作者單位:福建省漳州市龍溪師范學校附屬小學?搖責任編輯:王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