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營造和諧寬松氛圍是動態生成的搖籃
教師擁有的最大本領是能左右學生的思維活躍度。教師在教學調控上要重視親和力,給學生創造一個民主、平等、寬松、和諧的環境,既能放得開,又能收得攏。教學氣氛要生動活潑,要拉近師生的距離,克服學生的畏學、厭學情緒。在課堂上,教師一般要同時扮演演員、導演、主持人的角色。要給學生以自由度,要允許學生有不同的見解。這樣,學生在教師特意營造的親切和諧的教學環境中就能放松緊張的心理,克服畏難情緒,進而主動學習,促成有效的生成。
二、精心預設,注重留白是動態生成的源泉
“動態生成課堂”更需要教師精心預設。首先,教師需充分領會精心備課的新內涵,要求預設的教學環節不再那么“飽滿”,把更多的自由空間留給學生。其次,教師對課堂要做充分預設,對過程做全方位假設?!胺彩骂A則立,不預則廢”。預設和生成,并非水火不容,而應是和諧共生的。生成,離不開科學的預設;預設,是為了更有效的生成。
例如,黃愛華老師教學《24時計時法》的片段:
在學生給計時法起名后。
師:日常生活中多用12時計時法。我就不懂,為什么電視上要標19:00,而不是標晚上7:00呢?
生■:其實標晚上7:00也可以。
生■:不好,假如是外國人,看不懂中文怎么辦?
生■:那就中文、英文都標上。
生■:這樣就太長了,在畫面上占了很大的位置。
師:我懂了,還是用24時計時法好,標上19:00,中國人、外國人都看得懂,很簡明。
黃老師在此故意留白,給學生留下了盡情揮灑的自由空間。在這種高漲、和諧的互幫互助氛圍中,學生自己體驗、揣摩著24時計時法的優點。
三、以生為本,靈活引導是動態生成的關鍵
在教學實踐中,不少教師缺乏生成意識和及時捕捉、隨機處理課堂新信息的能力,讓稍縱即逝的“靈光一現”白白溜走。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準確洞察學生心靈的秘密,不斷捕捉、判斷、重組從學生那里涌現出來的各種信息,見機而作,將有價值的信息資源及時納入課堂臨場設計的范疇中,適時調控,充分利用,激活課堂教學,促進課堂有效生成,創設無法預約的精彩。
例如,我在教學“圓的周長”一課是這樣預設的:讓學生動手測量圓形實物的周長(一元硬幣、象棋子等)。學生有的用滾動的方法,有的用線繞等方法測量出實物的周長。這時,我發給每位學生一個畫在紙上的圓,要求他們測出周長。學生開始采用上面的方法進行操作。
生■:你們這樣量是不準確的,只要把這個圓的直徑乘3?郾14就可以了。
我原來預設學生肯定無法直接測量出畫在紙上的圓的周長,從而在矛盾沖突中進一步探究圓的周長與直徑之間的關系,可是卻有學生已經知道了方法。我審時度勢,及時調整預定方案。
師:3?郾14是什么意思?
生■:3?郾14是圓周率。
師追問:你怎么知道呢?
生■:我從書上看到圓周率是祖沖之發現的,圓的周長是它的直徑3倍多一些……
生■補充:我還知道這個圓周率在3?郾1415926與3?郾1415927之間。
師:你們倆真厲害,知道了這么多,那么周長大約是它的直徑的3?郾14倍,這個結論可靠嗎?你們驗證過了嗎?好,下面我們就一起來想辦法驗證它,小組可以合作進行驗證……
四、親身體驗、實踐探索是動態生成的核心
新課程的理念帶給教師的變化是巨大的,這是一種新的實踐與探索,教師們不應給學生“罩玻璃罩”,而是應讓他們自由地跳,看看他們到底能夠跳多高,讓他們在活動中摸索、學習。學生作為一種活生生的力量,是帶著自己的知識、經驗、思考、靈感、興致來參與課堂活動,并成為課堂教學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為此,課堂教學不應是一個封閉系統,也不應拘泥于預先設定的固定不變的程式。
例如,在教學“圓的面積”時,教師讓學生分組進行活動,通過“分、剪、拼”把圓分成若干等份,想辦法把它拼成已經學過的圖形,從而引導求出面積。很多學生把圓剪開后拼成長方形,長方形的長是圓周長的一半,也就是圓周率乘半徑,寬等于半徑,所以圓的面積等于圓周率乘半徑的平方。可有一組學生提出可以拼成三角形、梯形,這時教師不能拒絕學生的想法,而應給學生自主探究的權利,讓學生說一說是怎么拼的。
“生成”對應于“預設”,盡管在課前的預設中,教師對學生可能出現的一些情況作了設想,然而我們面對的畢竟是一個活生生的學生,有些情況并非我們可以主觀預設的。作為教師,應該尊重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的經歷和體驗,用心捕捉和有效利用學生學習活動中的生成性資源,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引發群體的思維碰撞,讓師生共同釋放出生命的活力,閃耀出智慧的光芒,使課堂在不斷的“生成”中綻放精彩。
(作者單位:福建省安溪縣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王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