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變式”,就是指教師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命題進行合理的轉化。即教師可不斷更換命題中的非本質特征,變換問題中的條件或結論,轉換問題的內容和形式,配置實際應用的各種環境,但應保留好對象中的本質因素,從而使學生掌握數學對象的本質屬性。其實就是采用生活中所說的“萬變不離其宗”的方法。
一、通過變式教學,糾正錯誤的數學概念
掌握正確的數學概念是學習數學知識的基石,但有些受思維定勢影響的學生往往產生錯誤的數學概念。學生不是空著腦袋進教室的,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學習中,已經形成了比較豐富的經驗。而且,有些問題他們即使還沒有接觸過,也沒有現成的經驗,但當他們接觸到這些問題時,會從有關經驗出發,形成對這些問題的某種合乎邏輯的解釋。思維定勢一方面可以幫助他們建構概念,另一方面也是形成錯誤概念的原因。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靈活改變教法,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例如在幾何初步知識的概念教學《認識線段》中,當說完線段的概念后,出示以下圖形讓學生進行判斷:
學生很快判斷出1號是線段、2和5都不是,因為它們是彎的,而線段應該是直的。對于3號和4號有些說是,有些說不是。認為不是的學生的理由是:線段應該是平的,而不是斜的。明顯這些學生受生活經驗的定勢影響。于是,利用變式教學,創設旋轉大舞臺的情境,請線段到舞臺上玩。先出示一條學生們肯定的線段:平平的、直直的。啟動了,教師旋轉這條線段,每旋轉一次就讓學生說一說,還是線段嗎?慢慢地,學生發現:即使改變了線段的方向或位置,只要它滿足兩端有端點、直直的,就是線段。所以,教師在備課中應站在學生的角度進行思考,巧妙變式,多角度、全方位地帶領學生理解知識。
二、通過變式教學,深化數學概念
由于小學生認知程度的限制,教材中大部分概念的定義都是用抽象的書面語言進行描述,通過具體情境的學習,學生對這些抽象概念還只停留在表面上,不夠深入。但是這些概念對于解決實際數學問題又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進行概念教學時,我嘗試運用變式教學,幫助學生認識概念的本質屬性,深入理解概念。例如:教學四年級上冊《平行與垂直》,對于“同一平面”這個概念,我原本想通過找一個正方體或長方體上的平行線,從而讓學生去找出它們的共同點就是在同一平面上。如此操作,學生對“同一平面”的概念的理解,還不夠深刻。于是我改變原來的想法,先用兩支鉛筆分別代表兩條直線,出示像這樣的圖形(如圖1所示)。問學生:你說這兩條直線延長后會相交嗎?(學生說:不會)。我馬上問:那是不是說明這兩條直線互相平行呢?(學生不贊同,并帶著疑惑的眼光看著我)。于是,我告訴學生,這兩條直線是這個正方體中的兩條直線(如圖2所示)。學生發現,這兩條直線根本不在同一平面內。于是,我很自然地強調平行線必須在同一平面內,不相交的兩條直線才叫平行線。接著,我讓學生找出這個正方體框里平行線有哪些,學生很快找到了最直觀看到的六個面里的平行線。我再次出示圖3,問學生:你說,這兩條直線是嗎?大部分學生對于這兩條直線是否在同一平面內都持否定態度。我引導學生說一說:你對“同一平面內”是怎么判斷的?學生說的方法很多,有的說我用手摸,能感覺平平的,一摸就能摸到這兩條直線,那么它們就在同一平面內;有的說我用墊板一比,發現它們都在我墊板上等。我適時抓住學生用墊板比的方法,鼓勵他們用此方法進行判斷。學生很快發現:只要將墊板斜插下去,這兩條直線也會同時出現在墊板的表面上。我提問:這到底怎么回事呢?學生頓悟,如果將這個正方體斜切后,這兩條直線也就在同一平面內了。接著,我乘勝追擊,如果沒有這個正方體的框架,你又如何判斷兩條直線是否在同一平面內呢?這對學生來說難度很大,于是為了方便比較,我就展示從正方體上抽象出來的兩組圖形,讓學生觀察它們的位置關系,如圖4、5所示。學生明顯感覺到圖4兩條直線根本不能向同一個方向延長,而圖5,兩條直線的兩端可以向同一個方向延長。從而抽象出如何判斷兩條直線是否在同一平面內的方法:只要看兩條直線能否向同一方向延長。
三、通過變式教學,強化數學概念
數學概念大部分都是用簡潔的語言,濃縮對這個概念的解釋,學生理解存在很大的困難。教學中一般會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運用恰當的方式進行具體與抽象的連接。把抽象的內容轉變成具體的生活知識,在學生思維過程中強化抽象概念。例如,《平行與垂直》一課。本課中“不相交”是理解互相平行的關鍵。何為“不相交”?最直觀的就是將兩條直線向同一方向無限延長(此種方法在操作過程中存在較大的誤差),為了強化學生對“不相交”的理解,課前,我出示主題圖“認識體育器械”,后以謎語“相依為命,卻永不相交”打一體育器械導入,學生很快就猜出是雙杠。我適時追問:你是如何猜出是雙杠的,有什么依據呢?為了方便說明,我們將雙杠抽象成兩條直線,四人小組討論用什么方法證明這兩條直線永不相交,比比看,誰的方法多。在討論過程中,所有的小組提供的方法都必有延長兩條直線。對于學生的方法,教師應及時給予肯定與鼓勵,但同時也需刺激學生的好勝心。在幾個思維比較靈活、知識面比較廣的學生帶動下,又多了兩種與眾不同的方法:①在兩條直線的頭、中、尾畫它們的垂線,如果它們之間的距離相等,說明它們是互相平行的;反之,距離不相等,則說明它們會相交,就不是互相平行的 。其實就是我們接下去要學習的“平行線間的距離處處相等”的知識,剛好達到一箭雙雕的作用。既證明了兩條線不相交的結論,又為下面的學習打下伏筆。②利用畫垂線的方法進行檢驗,這條垂線既與上面這條直線垂直,又與下面的直線垂直,也能證明它們永不相交。這時有位學生好像發現新大陸似的告訴我們:“你們看,我畫了兩條垂線,就出現了長方形。”我追問:這說明長方形的對邊怎么樣呢?學生很自然地發現:長方形的對邊也是互相平行的。通過學生的實驗操作,不僅強化了對“平行”概念的理解,還提高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作者單位:福建省廈門市松柏小學 責任編輯:王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