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與生活課作為一門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的課程,如何讓學生喜愛它,進而產生濃厚的興趣呢?我認為要根據一年級兒童年齡小、愛玩好動、模仿能力強的特點和具體的課文內容,依托兒童現實生活,搭建生活平臺,在課堂上創設有利于學生全面發展的活動,在活動中對兒童實施品德教育、培養道德情感、深化道德認識、指導道德行為,提高道德能力,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以多樣活動為平臺,調動學習興趣
新課程中教師的角色是兒童活動的指導者、支持者、合作者。作為教師在課堂上要根據課文內容,創設開放、互動、活潑的教學情境,營造自由、民主、愉悅的課堂氣氛,讓學生與教材中的孩子一起面對和解決問題、煩惱,學會如何做事,如何做人,與教材中的孩子共同享受成長的快樂。
例如在教二年級下冊《國旗國旗真美麗》一課時,為了激發學生想當升旗手的愿望,我安排如下。
播放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時天安門廣場的升旗片段,教師配音解說:“1949年,毛主席在天安門廣場上鄭重的地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伴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五星紅旗在天安門廣場上空高高飄揚。”
之后讓學生都說一說自己看到了什么。學生就打開了話匣子。“解放軍叔叔真精神。”“他們的動作很整齊。”“升旗手的動作真漂亮。”這時我又相機發問:“同學們說得真好,此時此刻你們的心里是怎么想的?”學生們你一言我一語地議論開了。“我長大了想當解放軍。”“我長大了穿軍裝,像他們那樣雄赳赳氣昂昂。”“我現在就想當升旗手。”全班同學產生了強烈的愛國情感,此時再讓學生在《紅旗飄飄》的歌聲中動手制作國旗。經過師生互評,選出升旗手,最后讓同學們懷著對國旗的無限熱愛和對偉大祖國無比崇敬的心情舉行一次莊重的升旗儀式。
整節課學生情緒高漲,學習興趣深厚。
二、讓實際生活為背景,激發學習興趣
兒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們對生活的感受、認知、體驗和感悟,他們對生活過程體驗得越充分、越細膩,感悟就會越到位、越深刻。在教學中,我們要重視兒童已有的生活經驗,找準教材內容與兒童生活實際的聯系,讓學生充分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在回顧生活的過程中,深化道德認識,激發學習興趣。例如,在教第一冊《認識好朋友》一課,是為了讓才入學的小朋友消除恐懼感,感受到集體的溫暖和在新集體中生活的快樂,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活動中接受教育。在課堂中,教師根據課程“人人參與,人人得到發展”的理念,組織引導學生參與自我介紹活動,體驗介紹的過程,學習交友的方法。我設計了“師生自我介紹”“找朋友”“網小魚”“請你記住我,我想和你交朋友”等環節,讓師生、生生在活動中互相了解,在互相叫名字、特長展示、游戲等活動中初步感受有朋友的快樂和好處。并在歌曲《找朋友》中做游戲,升華交朋友的快樂情感。
三、用創設學習情境的場面,引發學習興趣
《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指出:道德寓于兒童生活中,兒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們對生活的體驗、認識和感悟,只有源于兒童實際生活的教育活動才能引發他們內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道德存在于兒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沒有能與生活分離的“純道德”的生活。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創設生活情境,盡量讓學生在真實的生活場景中,明辨是非,提高認識,指導行為,培養能力,從而引發學習興趣。例如在教二年級上冊《坐立走?搖有精神》這節課的主旨要落在“有精神”這個題眼上。于是在課的設計中,我通過引入閱兵式上解放軍走正步的錄像向學生們展示出軍人的颯爽英姿。很多孩子在觀看的過程中就已經情不自禁地想學一學、走一走了,我讓他們自由地模仿,體驗其昂揚的精神面貌。教學中,引起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也使他們感受到了什么叫做“有精神”。
教材中,《坐立走?搖有精神》的兒歌是本節課的主線,貫穿始末。如何充分地利用好兒歌,使兒歌不僅只停留在口頭上,更要落實在行動中指導學生的行為。我采取了一邊讓學生做動作、一邊誦讀兒歌的形式,讓每一個學生都動起來,每一句兒歌都活起來。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逐漸試著自己編動作,以兒歌來指導自己的言行,從而達到了規范學生坐立走姿勢的教學目的。為了鞏固和加強本節課關于坐立走姿勢的訓練,我采用小組活動的形式,將放學排隊、做早操走路這樣的生活場景融入到小組活動中,以小組為單位訓練學生規范的走路姿勢,培養團隊精神。
良好的品德形成是在兒童的生活過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的。教學中牢牢地抓住“生活”兩字,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將課堂教學生活化、活動化,以一個具體的行為實踐和行為體驗完成道德品質的教學。
四、將體驗生活過程的感受,鞏固學習興趣
在品德與生活教學中重視學生的體驗實踐活動是鞏固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之一。如教二年級下冊《想想他們的難處》,為了讓學生體驗殘疾人在生活中的實際困難,增進對于殘疾人尊重友愛的情感,我讓學生模擬殘疾人的活動。把學生分成若干組,讓他們分別進行不同的模擬活動:可以是用拐杖走路,但腿不能用力;也可以是單手穿上外衣,體驗肢殘人生活的困難;或是蒙上眼睛走路,體會盲人走路的困難;或是用手勢向別人表達一件事,體驗聾啞人生活的困難。課堂上,我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讓每個小組模擬一項活動,保證每個學生都有參與體驗的機會,領學生參觀學校或公共場所的殘疾人設施。然后,我讓學生在小組里、在全班交流自己在模擬活動中的切身感受,從而讓學生的內心產生對殘疾人要尊重、友愛的情感,并能從真實感受中產生幫助殘疾人的意愿。促使學生在社會生活中,自覺幫助禮讓殘疾人。
準備生活的唯一途徑就是進行社會生活,生活性是《品德與社會》課程的顯著特點之一。所以,我們在教學中應遵循兒童的生活邏輯,注重兒童自身的生活經歷、生活經驗,努力促使他們在自身的經驗、體驗中學習,在實際生活中發現問題、考慮問題,用多種廣泛的知識來探討問題、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讓課堂教學回歸生活,這樣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自覺主動地去認識生活,體驗生活,發展能力,形成良好的品德。
(作者單位:福建省泉州市豐澤區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林彥 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