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教育教學的主陣地是課堂,而學生又是學習的主體.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教師要根據學生的需要,在“做”上教,以“做”為中心,“做”就是實踐.他的這種實踐教學理論,正是要將課堂教學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建立在學生知識、能力、情感三方面的基礎之上.實踐表明,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參與的廣度和深度,直接影響教學過程的優化,關系到素質教育思想能否在課堂教學上真正落到位.因此,學生有效地參與課堂教學成為學校教學質量提高、學生綜合質量提升的關鍵.
一、 課堂有效參與的含義
有效參與是指課堂上全體學生積極主動、愉快地把更多的時間投入學習,使思維得到更大限度的發展,在特定時間內取得最佳學習效果.布魯姆曾將學習者參與學習過程的動機、態度和作用的程度等情感的前提特性作為影響教學效果的主要變量之一.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知識的獲得,技能的形成,都建構在學生的思維活動之上,所以有效參與的核心表現在思維的參與度上.在這個意義上,只要積極思維,即使安靜地傾聽也表示為主動參與,而相反如果不動腦筋,課堂表現得再熱鬧也只是形式上的參與而與.
二、 課堂有效參與的特征
陶行知先生說過:在“做”上教,乃是真教;在“做”上學,方是真學.可以說,課堂有效性應體現在“做”上,而特征又從師、生兩方面得到體現:
就教師而言,最大的特征應是主體性和主導型:教學過程是師生共同參與的過程,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教師也是教學的主體.學生在構建新知識的同時,教師也在重建自己的知識結構,二者在認知上相輔相成.
對學生而言,有效參與課堂教學的特征體現在主體性、能動性和全面性之上.教學過程就是學生對教師所提供的學習內容的認知過程,學生通過自身的活動,特別是創造性的思維和積極地動手動腦,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的全過程之中,從而使自己知識和能力得到發展.
三、 提高課堂教學有效參與的方法
1.融洽師生關系,做到語言幽默、貼近學生
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幽默是教師需要學習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態度和藹可親方能清除學生的畏懼感,幽默風趣、繪聲繪色才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數學課上可以用這樣一些問題讓學生觀察生活中的實例:無論把門開多大,門始終與地面垂直;汽車的輪子都是圓的,為什么不會出現其他的形狀呢?這樣一些生活實例隱含的數學原理往往被大家所忽略,如果能加入幽默的貼近生活的語言,學生一定樂于去探索,從而也更能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
2.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
俗話說“知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生只有對學習活動產生了興趣,才能主動的參與學習,學生參與的有效性也會隨之大大提高.教學中要激發學生主動參與,關鍵是教師要為學生創造各種教學情境,通過情境的引領,不斷提高學生的參與熱情.
3.提供舞臺,讓學生參與教學過程設計
要想提高學生課堂教學參與的積極性,可以讓學生參與到教學設計的各個環節.如“二元一次方程組的解法”教學中,教師可以在學案中給出二元一次方程組x+y=122x+y=23
,讓學生參與問題的設置.學生就會依據自己的現有水平設計出一系列具有層次性的好問題,如:(1)對于上面的方程你最關注的是什么?(2)解這個方程你的依據是什么?(3)這個方程組的解是多少?(4)怎么求解呢?(5)如何檢驗呢?(6)有沒有其他的解法等等.通過參與到課前學案的設計,學生的學習熱情逐漸提高.而要保證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一個不可回避的問題就是要分解教材中思考題的難度,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課堂思考和研究中去.
四、 課堂有效參與的思考
1.樹立以“學生為本”的理念
課堂的有效性應建立在“以學生發展為本”的基礎之上,脫離了學生的發展,一切就是空談,也就沒有任何實際意義和價值.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就是在課堂教學中,把學生作為公民的數學素養與進一步學習對中學數學發展的要求作為依據,面向全體學生,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個性特點和生活經驗來安排教學,使具有不同的數學學習狀況、不同數學發展程度的學生都表現出自己的數學學習情況,力求公正、公平、客觀、全面地評價學生.
2.堅持陶行知的實踐理論,關注教學實踐和理論的研究
陶行知先生的實踐理論核心是“教、學、做合一”,而廣大教師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做”上,這也是有所欠缺的.教師平時也應該加強學習,針對課堂有效參與的研究和實踐,正是要打破“教師中心、知識中心、書本中心、應試中心”的評價體系,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積極、自覺地參與到數學教學之中.
(責任編輯 黃桂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