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學習是課程標準提倡采用的一種學習方式,已越來越被廣大教師所接受。但在實際教學中,仍存在一些問題,本文結合教學實際作些分析探討。
一、合作學習中存在的問題
1.合作小組目標不明確,分工不落實
合作學習是有著明確目標和任務分工的學習活動。但在教學實踐中,不少教師對合作學習目標認識不足,較少關注或指導合作學習小組具體目標的實施,小組成員的任務分工更是較少過問。于是,我們就經常在課堂中看到這樣的狀態:忙的,瞎忙(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閑的,很閑(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鬧的,很鬧(與其閑著,倒不如乘機取樂)。其次,受傳統評價觀的影響,教師往往把自己置身于合作學習之外,少與學生共同進行科學探究,只對合作學習的結果做評價,這樣,教師就很難在合作學習的目標定位、任務分工上科學把握。如,在九年級科學(上)第二章探究“每只燒杯中裝了什么物質”的活動中,我就發現一些學生在合作實驗中不知自己該干什么,既沒參與實驗方案的設計,也沒參與實驗,只是自始至終看著同伴做實驗,最后,抄下小組的實驗結果便是完成了探究。另有一些學生在合作學習中只是幫同伴拿拿燒杯、取取化學藥品,卻從不關心實驗的設計和操作,更有一些學生與其閑著不如做點有“創意”的事,于是就把各種物質倒在一起,然后看看有什么顏色出現,聞聞有什么氣味產生。如此合作,效果何在?
2.合作小組求同思維的多,求異思維的少
很多教師在組織合作學習時,忽視學習的真知灼見,生硬地統一認識——趨大同而成唯一,使學生的個性化認識在小組合作學習中被壓制,用集體的求同扼殺了個性化認識。表面上大家都在合作學習,課堂氛圍十分活躍,可實際上大部分學生的思維屈從于部分優等生的想法和教師的意愿,即使有敢于發表自己不同想法的學生(特別是學困生),也會因為呼聲太低和教師的“統一認識”而被埋沒。如,在八年級科學(上)第一章第五節探究“物體的浮沉條件”的合作學習中,組內討論時,學生們發言踴躍,做了很多猜想:有的認為可能跟物體的重力有關;有的認為可能跟物體的形狀有關;有的認為可能跟物體所受的浮力大小有關等等。可交流匯報時,卻發現一些很有意義的猜想沒有出現,原來在小組討論時,一些很有意義的想法早已被個別優等生認為是“胡說”而刪掉。
3.合作學習生搬硬套,模式化
觀察初中科學課堂教學的合作學習,我們常看到這樣一種情形:四人一小組,教師一宣布開始討論,前排同學唰的回頭,馬上傳來唧唧喳喳的討論聲和講話聲,教師穿梭在中間一方面指導,一方面維持紀律,往往顧此失彼。幾分鐘后,教師一聲“停”,學生馬上安靜下來,就像被聲控的機器。很顯然,這樣的小組討論只是一種形式,學生的思維深度不夠,缺乏實質性參與,把合作學習變成機械、刻板的操作,合作學習的價值無法真正體現。實際上是把新課程理念簡單化,是機械套用。
在合作學習的組織上,還經常會出現兩種不理想的局面,一是由于合作學習的內容或相關情景的創設不到位,學生的學習情緒調動不起來,討論合作出現冷場。相反,當學習內容富有吸引力時,大家過于興奮,人人爭著發言,甚至唇槍舌劍,吵成一團,于是討論內容離題萬里,此時教師只好板起面孔,把有點失控的氣氛控制住,如此潮起潮落,教師筋疲力盡。
二、合作學習過程中,應注意的事項
1.科學合理地確定合作學習的內容和目標
合作學習的目的,在于使每個學生盡可能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因此合作學習選取的內容要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合作性,可評估性,同時積極地創設有效的問題情景,激發學生參與合作學習的興趣和欲望,使每個學生都能投入到學習活動中,發現并解決具體問題,實現有效的發展。
2.關注“弱勢群體”的合作學習
教師要本著“讓每個學生都能獲得不同程度的發展”的理念,關愛弱勢群體,使他們能真正地參與到合作學習中,合作學習才有成效。為此,實施合作學習時,任務分工必須細化,每個小組成員要明確自己在合作學習中的角色和地位,同時要制定相應的評價體系,評價組員在合作學習中的表現和作用,特別是對“弱勢群體”,要讓他們有事可做,有事能做。
3.將合作學習和個性化學習有效地結合起來
合作學習強調合作,但不排斥個性化學習,每一個人都應獨立思考,但不是每一個人都做同樣的事情。自主和合作在合作學習中并不是孤立的,兩者應該是互相融合的,既在自主中合作,在合作中自主。
4.以“促進每個學生的發展”作為評價合作學習的目標和尺度
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必須把“尊重每個學生,讓每個學生都有進步”作為合作學習的最終目標,以團隊成績作為獎勵和認可的依據。使評價的重心由激勵個人競爭轉向大家合作達標,最終達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在初中科學課堂教學改革中,教師只有正確理解新課標,科學把握新課程,立足實際,勇于創新,把學習、教學、科研融為一體,不斷提高自身的教科研水平,才能科學運用合作學習,提高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王坦.論合作學習的基本理念[J].教育研究,2002(2).
[2]袁運開,趙錚,余自強主編.科學課程標準解讀[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
(責任編輯 易志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