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一次朝廷招考畫師,要求“用較短的時間畫最多的駱駝”。應試者中,有的畫了大大小小滿卷的駱駝,有的則由近及遠,畫了一個一個駝隊……一位年輕的畫師僅用三分鐘,而一舉奪魁,他用一條線勾畫出兩座并排的山峰,山的這邊畫著剛剛露出的駱駝頭,山的另一邊畫著駱駝的后蹄和尾巴。考官評價說:這樣的作品構思巧妙,觀賞者完全可以想象出山峰背后長長的駝隊,許許多多駱駝正在緩緩前行。這就是中國畫中“避實就虛”、“計白當黑”的高超技法。
我們把視線從繪畫移到課堂,就會發現,現在的科學課,很多教師抱著探究的目的,唯恐問題容量不夠大,十八般武藝一并施展,學生疲于應付、暈頭轉向,就是能全部吸收也不能完全消化。筆者以為,學會“留白”是教師的一項基本功。課堂“留白”是一種教學藝術,從心理學和美學角度來看,“留白”易使人產生一種急于“填補”、“充實”,并使之勻稱、完美的傾向。蘇霍姆林斯基說過:“留著不講,就好比是學生思維的引爆器,馬上使學生在思維中出現問題?!彼裕诳茖W教學中若能巧妙“留白”,給學生留出足夠的時間和空間,以此引發學生積極思維、主動探究。
一、“未聞曲調先有情”:導入探究應留白
美國教育家哈#8226;曼說:“那些不設法勾起學生求知欲望的教學,正如錘打一塊冰冷的生鐵?!碧骄恐?,如果能留給學生一個懸念,可以開拓他們的思維,發揮學生的想像力。
例如,在探究聲音傳播的條件時,筆者創設了這樣的一個問題情境:用電話去撥打手機,結果手機發出了動聽的鈴聲;將手機放人一個玻璃罩內,再去撥打手機,結果可以看到指示燈在閃爍,而聽到聲音很小。這是為什么呢?教師也沒直接說出答案,而是對學生說:“這就是我們這節課要學的,我們不妨來作一番探究,相信到下課的時候,你一定可以輕松解決這個問題了?!睂W生流露出期待的眼神,精彩的探究之旅開始了。
上述案例中,如果教師直接將結論告訴學生,學生只能被動接受,而毫無趣味;如果學生不自己思考、加工,學生也不會處于急于想知道的憤徘狀態,也不會有多大的求知欲望;如果沒有這個問題,而直接進入新知識學習,學生更加沒有求知的思維傾向,這樣的課堂探究就如一潭死水毫無生機。由此可見,案例中的問題設置與留白藝術可謂精妙絕倫。
二、“出奇制勝布困境”:情景解釋要留白
如課說導入探究階段的留白可以為整個探究過程注入動力與活力,那么在探究問題情景設置時留白,則可以為學生積極思維、主動探究留足空間。
有位教師在導入壓強內容時,就設置了如下的問題情景:首先,把一個充氣的氣球放在一塊露有一枚鐵釘的木板上,上面壓上三本書,“啪”一下,氣球爆了。然后教師問:如果木板上的鐵釘放二十枚,結果又會怎樣呢?學生說肯定會有更多的洞,且爆得更快。于是教師演示,結果出乎意料。學生驚奇不定,教師微笑著注視著大家,沒有說任何話,學生開始私下討論,有的甚至爭論,教師繼續投以期待的目光與表情。此時,學生是積極主動的,因為他們得到了教師的信任與期待,他們有足夠的、自由發揮的空間。
上述教學過程,如果教師沒有情景設置,而直接提問: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哪些因素有關呢?學生只能枯燥地根據教材來學習,學生自然體驗不深,且理解不透。如果把問題改成:力的作用與壓力大小和物體受力面積的關系是怎么樣的呢?學生又會很快地得出結論而失去一次主動尋求知識的過程,教學變得一覽無余而了無生機。上述教師的問題設置,有懸念且讓學生始料不及,這種與學生認知方向相反的結論對學生的探究欲的激發,當然是簡單機械提問所無法比擬的,這樣的留白是彌足珍貴的。
三、“道是無情卻有情”:點撥之處宜留白
探究并非都要通過實驗來開展,很多時候更要通過間接經驗的傳授,使教學變得高效而濃縮,這也是人類學習的特點。講解最忌一講到底,教師口干舌燥,而學生又因被動聽講而缺乏思維,此時課堂留白又有用武之地了。
比如,在教學“增大和減小壓強的方法”時,筆者只分析增大壓強的方法,增大壓強的事例,學生正要把所有的結果都記下來,我去“冷酷”地停了下來——減小壓強的方法及減小壓強的事例留給學生自己去觀察、思考與總結,學生會在知識探究、思維遷移中很快得出結論。得到了教師的信任,他們倍感自信。正是這種自信,他們才會在海闊天空中自由馳騁。
四、“此時無聲勝有勝”:探究評估須留白
課堂探究有了一定的結果,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對結果有一個正確的理解與評估,對大家的粗淺想法作出整合性的結論。這個結論由誰來作出?時下一般教師都會由自己來和盤托出,學生把他們記下來就完事了。如此一來,學生就失去了一次主動總結與反思的機會,他們也會因教師的表達而不愿去想,也不會去想,甚至連整個探究過程也會變得形式化,因為他們知道,所有的
(下轉第94頁)